【正見網2009年11月04日】
陸隴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他於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康熙十四年被任命為江南嘉定縣知縣。此後,曾一度被解職,但又很快被起用為直隸靈壽縣知縣,還先後擔任過四川道監御史、言官和司坊官。著有《困勉錄》、《松陽講義》、《三魚堂文集》等。
一、以德治縣,教化為先
陸隴其一向待人寬厚,生活儉樸,虛懷若谷。他赴任嘉定後,見當地賦稅繁多,卻風氣奢侈,幾乎處處都講排場,比闊氣,使百姓深受其苦,便馬上下令:禁止一切亂攤派,儘量減輕百姓負擔。與此同時,他大力倡導勤勞節儉,努力以德教化百姓。
陸隴其教化百姓的方式很多:例一、他遇到父親告兒子,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反覆勸說,一直勸得兒子攙扶著父親回家去,從此恪盡孝道為止。例二、遇到弟弟告哥哥,便想方設法查出其中的挑唆者,並施以杖刑。讓兄弟二人都深感悔恨,和好如初。例三、遇到那些品行惡劣的青少年合夥幹壞事,便給他們戴上枷鎖,讓他們站在十字路口示眾,直到他們表示悔過,才予以釋放。例四、遇到鄉民打官司,他在一般情況下,都不用差役去捕人,而是採取就地化解矛盾的辦法。屬於宗族內部爭訟的,交給他們的族長去治辦。
屬於鄉裡爭訟的,依靠鄉裡老者去處理。
當時,有一戶富豪人家的僕人,奪去了一位砍柴人的妻子,陸隴其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交給鄉裡老者或族長,只好派差役將那僕人逮捕治罪。同時,也將那個富豪傳來審訊,並追究他的管教責任,還對他進行了嚴肅認真的教育。結果,那個富豪經過深刻的反省,竟痛改前非,以功補過,逐漸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善人。
除此之外,陸隴其在嘉定縣,還創建了婦孺皆知的治縣“三法”。一、“自追法”:讓原告、被告都到縣衙,各自細訴曲直,陸隴其親自進行調解; 二、“掛比法”:徵收賦稅時,將欠糧百姓的名字公布出來,等他們自己來清帳。同時,找來欠糧人,勸告道:“錢糧是朝廷的國課,不是進我知縣的腰包。你們若完清錢糧,將身心俱泰,我也了卻一大心事,分外輕鬆。我輕鬆不是在家享清福,而是勻出工夫為你們辦些有益的事。你們想一想,我和你們無怨無仇,何苦因為徵稅而動刑呢!再說,一動刑,你們還要私下給皂隸‘杖錢’,並且落下個欠糧挨板子的醜名聲。與其如此,何不儘快交清?”這樣講明了好處,百姓皆主動交納。三是“甘限法”,則是一種分期完糧的辦法。它強調交稅的截止日期,過期不完,甘願加倍。
當時有一位姓余的農民,欠了兩年錢糧,自己答應分期完納,卻一而再、再而三,總也完不了。陸隴其無奈,不得不下令行杖。這時,他又一次哀懇,並表示十日之內一定交清。陸隴其見他神情誠摯,還是答應了他。到了限期,余氏果然交清了兩年之所欠。
陸隴其是個細心認真的人,他以為此人可能是用偷盜的辦法來還其所欠,當即將他捕捉歸案。一審問,才知他實在無計可施,竟將自己年僅十六歲的獨生女壽姑,變相地賣給了鄰居陳家:自己不陪送任何嫁妝,對方也不辦喜事,只待天黑後將女兒,從後門悄悄送到陳家去“圓房”。余氏所要求的惟一條件,就是:請陳家幫他湊足所有的欠糧款。陸隴其還獲悉:那壽姑端莊孝順;陳家的兒子也忠厚、勤快,還識幾個字,二者基本般配;壽姑過門去陳家,就定於當天晚上。陸隴其感慨萬千,捶胸落淚,說:“善良的百姓啊!我誤會了你這位好人了!”立即與夫人商議,將壽姑收為義女。陸夫人還將自己陪嫁的一支玉釵和一副寶石耳環,贈給義女作陪嫁。接著,又雇來花轎和吹鼓手,將義女歡歡樂樂送到了婆家。
這件事,一時在全縣傳為美談。筆者寫到這裡,仍為我們民族有這樣好的百姓和清官,而感動得老淚縱橫,體悟到偉大師尊賦予弟子弘揚神傳文化和民族美德的深遠意義!
陸隴其在擔任直隸靈壽縣知縣時,還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倡導建立和健全了鄉約,多發文告,反覆教育百姓:要去掉好爭鬥和輕生的習俗。百姓們都樂於接近陸隴其,竟相聽從他的勸喻。在他任職期間,嘉定、靈壽二縣的風氣,都發生了極大變化。
二、兩間正氣,一腔赤忱
陸隴其為政清廉,從不妄取百姓一文錢。無論他在哪兒任職,他的夫人都伴隨著他。其間,始終帶著她那紡車、織布機,一天天淘米做飯,紡紗織布,勤勞不止。
康熙十五年,也就是陸隴其擔任嘉定知縣的第三年,新任江寧巡撫慕天顏到任。此人一向貪得無厭,常常藉故勒索屬下。有一天,慕天顏為慶賀自己的生日而大擺宴席,各州縣的長官,無不爭趨獻禮,“皆獻納珍物,惟恐不豐。”顯然,這些珍物,都是百姓的血汗換來的。陸隴其對此十分不滿,但為了不失禮,也只好前去祝壽。當他見到慕天顏時,只是從袖中拿出一塊布、兩雙鞋,不慌不忙地說:“此非取諸民者,吾自為公壽。” 慕天顏瞥了一眼,便皮笑肉不笑地謝絕了他的禮物。
康熙二十九年,靈壽縣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陸隴其奉命賑濟災民,發銀三千兩。他深知歷年賑災的弊端,為嚴防貪官污吏再從中剋扣,便親自“裹糧馳驅,深山霧谷,靡所不到,審其眾寡而酌給焉。”這時,他的一位上司要求他只下發二千兩銀,餘下的一千兩獻給上司,作為“勘荒費”;還暗示他也從下發的二千兩中,再擠出一些作為他們二人的“勘荒費”。陸隴其當即大怒,義正辭嚴的表示:“此銀乃加惠窮民者,有司扣作虛員,是上負朝廷,下欺百姓也!”那上司無言以對,只好照他的方案,將三千兩賑災的銀子,全部發給了老百姓。真是兩間正氣,一腔赤忱!
三、剛正不阿,力諫防腐
陸隴其在嘉定任所,由於沒給江寧巡撫慕天顏送禮,致使慕天顏對他懷恨在心,藉故彈劾。不久,他被罷官還鄉。但是,陸隴其的才幹和聲名卻遠傳千裡。相當於宰相的武英殿大學士明珠,得知有關情況後,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美化自己的聲譽,決定結納陸隴其為其私黨,並令尚書徐乾學從中牽線。這對陸隴其來說,顯然是個東山再起、平步青雲的極好機會。但是,他聽說明珠心術不正,馬上改變了主意,雖然預先約好了見面時間,卻找了個藉口,暗自離去。一年後,陸隴其才重新被朝廷起用。
康熙三十年,清軍征討噶爾丹。為籌集軍費,朝廷實施起一種新的致仕辦法:只要多捐款,又有中央或地方要員保舉,便可授其官職。不久,御史陳菁,請求停止捐款人必須經過保舉才能升官的做法,而實行多捐者優先錄用的政策。明為言官的陸隴其,馬上上疏道:“向捐款人授官,並非皇上本意。若允許捐款者可以不用保舉,那與憑正途而做官就沒有什麼區別。如果對捐款者優先錄用,那就等於開了為爭名奪利而奔走的門路,是萬萬不可行的!”他還建議:捐款人如果在三年之內無人保舉,所授的官職,應自行取消,以淨化仕途。
皇帝讓九卿討論這一奏疏,九卿卻認為:如果實行讓捐款人辭官退職的辦法,那些希望得到保舉的人將會奔走競爭得更厲害。鑒此,皇帝又讓九卿同陳菁詳細研究。陸隴其得知後,再次上疏,其言辭也愈加激切。他說:“捐款的人賢愚混雜,只有靠保舉,才能防止其中的弊端。如果排除保舉而只靠所捐錢數,不純屬買官賣官麼?如果說這些人會通過鑽營求得保舉,那麼,只要總督、巡撫賢明,到哪兒去鑽營呢?即使總督、巡撫不賢明,也不能保舉所有的人啊!”陸隴其的這兩次上疏,又得罪了朝中一些權臣。不久,都察院以其不稱職為由,提出“對品調和”。他深感官場惡習已積重難返,便告假還鄉。不到一年,因病去世。
四、留芳朝野,追思不絕
早在陸隴其擔任嘉定知縣時,每逢他過生日,都有數千人前去祝壽。雖無一人送禮,卻都“焚香拜堂下”。有一位年過百歲的老人,還讓子孫們攙扶著趕到現場,無限感慨地對陸隴其說:“自我為民以來,未見有官如爺者(對陸隴其的敬稱)也!”當陸隴其遭陷害而將離開嘉定時,嘉定百姓皆“罷市,日相率號巡撫門”。待起程之日,嘉定百姓又“架-^結彩,戶設香案,人持瓣香,號泣以送”。
陸隴其在靈壽縣任滿,而升遷為四道監御史時,靈壽縣的百姓也不捨得讓他離開。 他“去官之日,民遮道號泣,如去嘉定時”。
康熙三十二年冬,康熙帝特旨點陸隴其為江南學政。這時,大學士王熙告訴他:“此人已經去世。”康熙帝驚嘆之餘,追問他為什麼不早些報告。王熙回答說:“七品以下,在籍身故,無啟奏之例。”康熙帝沉默許久,隨後嘆了一口氣,說:“像他這樣的人,本朝不可多得了!”
嘉定縣百姓歌頌陸隴其,一直到清朝末年,從未停止過。陸隴其死後,靈壽鄰縣阜平縣的百姓,還為他修建了一座墳墓,由該縣陸氏,世世代代守留在那裡。這些姓陸的人,一直自豪的稱自己是陸隴其的子孫!
(事據《清史稿》《清官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