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黃裳論君不能從諫之因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3月13日】

【原文】

秘書郎普城黃裳(1)為嘉王府翊善(2),每勸講,必援古證今(3),即事明理,凡可以開導王心者,無不言也。至是遷起居舍人。

帝(4)方寵任潘景珪,台諫交章論之,多被斥逐,裳奏言:“自古人君不能從諫者,其蔽有三:一曰私心,二曰勝心,三曰忿心。事苟不出於公,而以己見執之,謂之私心。私心生,則以諫者為病而求以敗之;勝心生,則以諫者為仇而求以遂之。因私而生勝,因勝而生忿,忿心生,則事有不得其理者焉。如潘景珪,常才也,陛下固亦以常人遇之,特以台諫攻之不已,致陛下庇之愈力,事勢相激,乃至於此。宜因事靜察,使心無所系,則聞台諫之言無不悅,而無欲勝之心,待台諫之心無不誠,而無加忿(5)之意矣。”

(出自《續資治通鑑  第一百五十二卷》)

【注釋】

(1)黃裳:黃裳 (1146年-1194年),字文叔,南宋隆慶府普成(今四川劍閣縣附近)人,著有《王府春秋講義》與《兼山集》。為幫助嘉王學習,曾作〈太極〉、〈三才本性〉、〈天文〉、〈地理〉、〈皇帝王伯學術〉、〈九流學術〉、〈帝王紹運〉與〈百官〉等八圖以獻,但現僅〈天文〉、〈地理〉及〈帝王紹運〉三者有石刻摹圖留存。
(2)嘉王府翊善:在光宗即位之初(淳熙十六年;西元 1189 年)黃裳為當時的左丞相留正起為皇子嘉王(後為寧宗)翊善。黃裳雖一再遷官,然屢兼王府翊善,直至其逝世前一年為止,前後凡五年。翊善的職責是專事教導皇子。
(3)援古證今:援引古代經典,以證明今天事物。援,引用。
(4)帝:宋光宗趙惇(1147年-1200年),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5年,享年54歲。
(5)忿(音份):生氣、怨憤。

【語譯參考】

秘書郎普城人黃裳擔任嘉王府翊善,每次講課,必定引用古代經典以論證今天事物,就事申明道理,凡是可以開導嘉王的心的,沒有不講的。到現在升任起居舍人。

宋光宗正寵信潘景珪,御史台官員和諫官紛紛上奏彈劾他,大多被驅逐,黃裳上奏說:“自古君主不能接受從諫的原因,是受到三方面的蒙蔽:一是私心,二是勝心,三是忿心。事情如果不出於公心,而固執己見,叫作私心。私心生,則以進諫者為心病而要想法子戰勝他;勝心生,則把進諫者當作仇人而設法驅遂他。因為私心而生勝心,因為勝心而生忿心,忿心生,則事情就有不合道理的結果。如潘景珪,才能平庸,陛下固然也以常人對待他,只因為御史台諫官不斷彈劾他,以致陛下更加包庇他,事勢相激,乃到了此種地步。應該遇事靜心觀察,使心不被外物所動,那麼聽到御史台諫官的話自然不會不高興,就沒有想要戰勝對方的心,對待御史台諫官的心無不誠之意,而就沒有發泄憤怒的心思了。”

【研析】

中國人好面子,別人說不得的心態,普遍存在於社會中,黃裳上奏所言,即是針對人性的弱點。因為當時宋光宗接受不了台諫之言,紛紛驅逐他們,而黃裳任嘉王府翊善,常援古證今,故提出不能從諫的理由,乃是受到私心、勝心及忿心所蒙蔽,其實一言以蔽之就是私心所致。總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對的,別人提出相反意見時,好像自己能力不足,被比了下去,想要自圓其說,證明自己是對的,遂想方設法,要贏對方,忿忿不平之心由然而生,此乃不以天下蒼生為念,只顧全自己面子的自私心態,造成不良後果,即不言而喻了。此文不僅是黃裳的勸諫文,也是宋光宗的最佳寫照,因他昏庸,體弱多病,又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聽取奸臣讒言,才在位5年,就使宋朝從孝宗時的清明轉向腐敗。

【延伸思考】

1.領導者處理事情如果不是站在公的基點,將造成什麼弊端?
2.好面子的心態,在人際關係中,易遭致什麼不良影響?
3.古代對於皇子的教育極為重視,請專人教導之,但卻有許多人未能將老師教導的內化於心,仍然是昏君,為甚麼?請說一說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

1.http://vm.nthu.edu.tw/history/shows/show01/astronomical.chart/contents/chart02/2.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九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