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鄭子產寧國安邦 不毀鄉校

華翰


【正見網2010年02月25日】

春秋時期,鄭國是一個內亂頻生的國家,內憂外患很多。後來,子產當了上卿,他決定行德政。首先對鄭國進行了整頓,使鄭國的都市和鄉村,有一定的規章,上下尊卑各有不同的等級服飾,田有溝洫,廬井有伍,獎勵親近忠誠勤謹的大夫,懲處驕奢淫佚的大臣。

大夫豐卷想要祭祖,請求打獵,以獲取祭品。這個請求,遭到了子產的拒絕,因為當時只有國君,才能用新鮮的獵獸祭祖,其他人只能用一般的祭品。為此,豐卷大怒,召集了自己家族的兵卒,準備進攻、殺子產。這時,子皮適時的驅逐了豐卷。豐卷出逃以後,子產並不落井下石,卻向鄭簡公請求,保留了豐卷的田宅。三年以後,豐卷回國,子產又把他的田宅,還給了他。子產不計個人恩怨,能夠大度寬仁。人心大慰,大敬。

由於子產嚴格遵守禮制治理鄭國,在他執政之初,曾經受到國人的反對和抵制,但是後來,卻受到了國人的普遍支持。在子產當政到了第三年,人們歌誦說:「我有子弟,子產教誨他們;我有田地,子產增加它的產量。子產如果死了,有誰能繼承他的事業?」

從前,鄭國人在鄉校裡聚會,議論執政的得失,有人建議:毀掉鄉校。在春秋以前,鄉校不僅是國人受教育的地方,而且也是國人議論國家政事得失的地方。鄭人游於鄉校,實際是上古時期的遺風。因此,子產拒絕了毀鄉校的建議。

他說:「人們早晚勞作完畢以後,到鄉校裡聚會遊玩,議論執政的得失,他們認為是好的事情,我就推行;他們所厭惡的,我就改正。這些人,正是我的老師,我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應當用忠誠善良,來減少怨恨;從來沒聽說,用作威作福,可以制止怨恨。雖然用權勢,可以制止人們的議論,但是,這就像用堤防去堵截洪水一樣,只會增加禍患,一旦洪水衝破了堤防,就要傷害更多的人,那時,我們就無法挽救了。不如把河堤,掘開一個小口子,慢慢地疏導洪水。最好是讓執政者,聽到人們的議論,把議論當作良藥!」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是一個千古不易的真理,子產相鄭,之所以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就在於他懂得這個道理。並且,他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

鄭國的國相子產逝世後,鄭國的百姓都哭泣,悲悼他如同悲悼自己的親人。孔子經過鄭國時,與子產親如兄弟。後來聽到子產死了,孔子悲哭道:「子產的仁愛,真是古代的遺風啊!」

(事據《史記》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