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一真(15)令嚴孫武 法變張巡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2年03月01日】

【原文】

lìng yán sūn wǔ ,fǎ biàn zhāng xún 。
令嚴孫武,法變張巡。

ㄌㄧㄥ?ㄧㄢ?ㄙㄨㄣ ㄨˇ,ㄈㄚˇㄅㄧㄢ?ㄓㄤ ㄒㄩㄣ?。
令嚴孫武,法變張巡。

【注釋】

(1)孫武:字長卿,春秋時代齊國人。著名兵法家,曾助吳王稱霸諸侯,著有孫子十三篇。後人尊稱為兵聖、孫子、孫武子。
(2)張巡:唐代蒲州河東(今屬山西)人。安祿山叛變時,與許遠堅守戰略要地睢陽,城破被殺,死時四十九歲。

【語譯】

孫武訓練士兵軍令如山,張巡用兵之法變化多端。

【人物故事】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武以兵法求見吳王闔廬,闔廬說:“你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我全看過了,可以小試一下操練軍隊嗎?”孫武回答:“可以。”闔廬說:“可以嘗試用婦人嗎?”孫武說:“可以。”於是派出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孫武把她們分成兩隊,以吳王的兩名寵妾為隊長,命她們手持兵戟。孫武指導口令動作:“前,就看心頭的方向;左,看左手的方向;右,看右手的方向;後,就看後背的方向。”婦人都說:“好。”約定既已宣布,就擺設斧鉞武器,隨即再三告誡。於是擊鼓發令往右,婦人皆大笑。孫武說:“約定不明,號令不熟,是將領的罪過。”又再三告誡而擊鼓宣令往左,婦人又大笑。孫武說:“約定不明,號令不熟,是將領的罪過;既已明白而不確實執行,是官兵的罪過了。”就要斬殺左右隊長。

吳王從台上觀看,見到即將斬殺愛妾,大為驚駭。急忙下令說:“我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我沒有這兩名侍妾,也會食不知味,希望別殺她們。”孫武說:“我既已受君之命為將,將軍在軍中作戰,不受君王命令的約束。”(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就斬了隊長兩人以示眾。用第二人為隊長,於是再擊鼓發令。婦人左、右、前、後、跪、起都合乎標準,不敢出聲。於是孫武派人向吳王報告:“兵已整齊,吳王可試著下台觀看,只要吳王想要用她們,雖是赴湯蹈火仍然可以。”吳王說:“將軍放手休息了,我不願下台觀看。”孫武說:“吳王只是喜歡我的兵法言論,但不能實際運用。”於是吳王闔廬知道孫武能用兵,終究以他為將。吳國後來向西攻破強大的楚國,進入郢都,向北威震齊國、晉國,名聲顯赫於諸侯各國,孫武的幫助有很大的功勞啊!

據《新唐書.忠義.張巡列傳》,張巡讀書不超過三次,就能終身不忘,寫文章也不用打草稿。固守睢陽時,士兵和居民,一見面問其姓名,之後沒有不認識的。與叛軍令狐潮和伊子琦,歷經大小四百戰,斬殺敵將三百、士兵十幾萬。張巡用兵不曾依照古法,率領大將教導士兵作戰,要各自隨機應變。有人因此問他,他回答說:“古時人情敦厚樸實,所以軍隊分左右前後,大將居中,左中右三軍皆可望見以統一進退,如今胡人拚命奔馳猛衝,如雲聚合,如鳥離散,變化百出,所以我只讓兵知將意,將知兵情,上下配合,人人各自為戰。”其武器盔甲在作戰後取之於敵,不曾自己修整。每次出戰,不親臨軍陣中,有敗退者,張巡已站在那裡,對他說:“我不離開此地,為我決戰。”士兵被他的真誠所感動,皆以一當百。張巡待人不疑,賞罰信實,與士兵同甘共苦,故能以少擊眾,未曾失敗。被圍困日久,起初殺馬而食,馬既已竭盡,而及老弱婦孺,大約吃了三萬口人。人知道自己將要死了,也毫無反叛之心。睢陽城被攻破時,遺留下來的人民只剩四百人而已。

【說明】

太史公曰:“世人每稱揚戰法,皆提及《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上多有,所以不再論述,而談論他們的實際作為。常言道:‘能做的人未必能說,能說的人未必能做。’孫臏設計龐涓算是很睿智了,但卻不能預救自己免於刖足的刑罰。吳起勸說魏武侯,憑藉地形險要不如有德,然而自己施行於楚國,卻因刻薄暴戾、缺少恩德而喪命。可悲啊!”

《孫子兵法》立於兵學經典之首,孫武的行事作風也不同於孫臏、吳起。《孫子兵法》中言:“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見好友伍子胥被迫自盡,驕奢的吳王夫差已容不下忠臣,孫武很可能在晚年退隱。

其實《孫子兵法》隱含著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孫武雖然不反對戰爭,但主張“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戰爭的慘烈造成雙方的傷亡,並非是好的作法,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這也是孫武希望的理想境界。

張巡文武雙全,博覽群書且精通兵法,其戰術靈活,不依古法,用兵“雲合鳥散,變態百出”,正合《孫子兵法》所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張巡、許遠為了保全江淮地區而死守睢陽,以寡敵眾,為安史之亂時最慘烈的戰役。兩年的艱苦防禦,阻止了叛賊向江南進攻,使江淮物資源源不斷運往關中,也讓唐軍反攻獲得了準備的時間。天下不亡,睢陽血戰具有不可抹滅的功勞。平定安史之亂,又與張巡的卓越戰術密不可分。

張巡“守一城,捍天下”,城破被俘,眾人見而悲泣,張巡說:“你們別怕,死,命也!”行將就戮時,依然從容。(據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為君父義死”(《舊唐書》),成為後人忠義的表率。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