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一真(6):鞅更秦法 普讀魯論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1年12月08日】

【原文】

yāng gēng qín fǎ ,pǔ dú lǔ lún 。
鞅更秦法,普讀魯論。

ㄧㄤ ㄍㄥ ㄑㄧㄣˊㄈㄚˇ,ㄆㄨˇㄉㄨˊㄌㄨˇㄌㄨㄣˊ。
鞅更秦法,普讀魯論。

【注釋】

(1)鞅:商鞅,戰國時代秦國宰相,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姬妾所生,姓公孫,封於商,故稱衛鞅、公孫鞅、商鞅。秦孝公重用後,實施變法,以嚴刑峻法使秦國大治。
(2)更:改變。
(3)秦法:秦國法制。
(4)普:趙普,字則平,北宋幽州薊(今屬河北)人。剛毅果斷,以天下為己任。初為趙匡胤(宋太祖)幕僚,策動陳橋兵變,助其建立宋朝,為宋太祖、太宗時的宰相。
(5)魯論:指《魯論語》,即現在通行的《論語》。西漢開始,《論語》有三種版本流傳,《魯論語》(二十篇,魯國學者所傳)、《齊論語》(二十二篇,齊國學者所傳)、《古論語》(二十一篇,古文,出孔子壁中)。

【語譯】

商鞅變更秦國法令,趙普常讀《魯論語》。

【人物故事】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年少時喜好刑名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擔任中庶子的職位。公叔座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出任國相,認為他雖年輕而有奇才,但若不任用他,一定要殺了他。魏惠王以為公叔座病得糊塗了,並未採信。

公叔座死後,商鞅到秦國求見秦孝公,以強國之法說服了孝公,被任命為左庶長,定下變法之令。令百姓互相監督,一家犯法,若不舉發,則十家連坐治罪。不告發犯法的人處以腰斬,告發犯罪者封給爵位,藏匿犯法者死罪、抄家。並在南門立起三丈長的木頭,懸賞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有一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兩黃金,以表明政令不欺。政令施行一年,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便的人數以千計。此時太子犯法,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太子傅公子虔被施以刑罰(後來公子虔又因犯法被處以割除鼻子的劓刑),太子師公孫賈被處以墨刑(在前額刺字,染上墨色顏料)。次日,秦國人民都遵守法令了。政令施行十年,百姓大為高興,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家豐衣足食。人民勇於為國打仗,不敢私下爭鬥,城鄉安定繁榮。

商鞅又說服秦孝公攻打魏國,魏國公子卬(ang,ㄤˊ)出兵迎戰,商鞅寫信給魏將公子卬說:“我起初和公子相交甚歡,今天都成為兩國大將,不忍心互相攻伐,可否和公子相見,結盟退兵。”魏公子卬也這樣認為,會面訂約後,商鞅卻埋伏了士兵俘虜魏公子卬,擊垮魏國軍隊。魏惠王派使者割讓河西之地獻給秦國講和,遷都大梁(故又稱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悔恨當初沒採用公叔座的話呀!”商鞅擊破魏軍後,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城封給他,號為商君。

商鞅擔任秦國宰相十年(變法十八年,其中相秦十年),皇親國戚多怨恨他。趙良勸告他:“刑罰太子的師傅,以嚴刑峻法傷害人民,會積累怨恨和災禍啊!教化人民比命令更能深入民心,人民學習上位者比法令更為快速。《周書》說:‘恃(shi,ㄕˋ)德者昌,恃力者亡。’(依靠道德的人昌盛,依靠武力的人滅亡。)您的處境就如朝露般危險,還想延年益壽嗎?何不歸還十五城封地,到偏遠之地灌溉耕作,勸秦王重用山林隱士,尊崇有德賢士,可以稍保平安。您若還貪求商於封地的財富,貪愛秦國政教之權,不久必將身亡。”商鞅並未聽從。

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要謀反,派官吏逮捕他。商鞅逃亡至函谷關,想住旅舍。旅舍的主人不知道他是商鞅,說:“商鞅的法令,讓沒有證件的人留宿,要連坐受罰。”商鞅長嘆說:“唉!制定法令的損害竟到了這個地步了!”就離去逃往魏國,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擊破魏軍,不肯接受他。商鞅逃到封地商城,和他的部屬發兵攻打鄭國,秦國發兵攻打商鞅,在鄭國黽池殺了他。秦惠王把商鞅五馬分屍,對眾宣示說:“不要像商鞅做反叛者!”於是殺滅商鞅家族。

據《宋史‧趙普列傳》,趙普年少就熟悉官務,但學問淺薄,直到擔任宰相。宋太祖經常勸他多讀書。趙普晚年手不釋卷,每次回到家裡,就關起門來,打開書箱取出書籍,整天讀書。到第二天處理政務時,裁決起來既多且快。死後,家人開箱一看,則是《論語》二十篇。

據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趙普再次擔任宰相,人們說趙普所學只有《論語》,宋太宗曾以此事詢問趙普,趙普也不隱瞞,回答說:“我平生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以前用半部《論語》輔佐太祖平定天下,如今要用半部《論語》輔佐陛下使天下太平。”

【說明】

起初商鞅以帝道(帝王治國之道)、王道(以仁義治天下)勸說秦孝公,孝公都聽不進去,第三次商鞅以霸道(不顧仁義的強權統治)說明,孝公就願意採納了。商鞅勸秦孝公用帝王治國之道,以成就夏商周的盛世,但孝公急於名揚天下,商鞅為迎合孝公,轉而以強國之術說服,孝公大為高興,但如此就難以和三代之德相比了。嚴刑峻法雖然收效快速,不過商鞅也被自己定的法令封閉得沒有出路,終於被其弊端所害。故《史記》太史公說:“商鞅是個天性刻薄的人,以帝王之道遊說孝公,只是浮誇不實的虛言,並非他的本性。他刑罰太子的老師公子虔,欺騙魏國將領公子卬,不聽取趙良的勸言,也足以證明他的嚴刑少恩。終於在秦國遭受謀反的惡名,這是其來有自啊!”

趙普為宋朝開國功臣,曾三次拜相,是頗受宋太祖倚重的大臣,據說乃得力於古訓,學習儒家經典所致。《宋史》評論說:“趙普擔任宰相後,勸善規過,惟義是從,未曾以有功舊臣而自傲。而且偃武修文,謹慎用刑,薄收賦稅,大宋三百多年宏大的規模,有如他往日就預先確定了,一日之間提出來治理而已。家人見趙普決斷國家大事,閉門讀書,取決於書籍,他日暗中偷看,原來是一部《魯論語》。以前傅說對商高宗說:‘學習古訓才有所獲,做事不效法古人卻能永久不盡,我還沒聽說過。’趙普身為國家重臣,能效法古聖先賢,以聖賢為榜樣,宋朝治國,氣象純正,這難道沒有幫助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