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一真(3):太公釣渭 伊尹耕莘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1年11月28日】

【原文】

tài gōng diào wèi ,yī yǐn gēng shēn 。
太公釣渭,伊尹耕莘。   

ㄊㄞˋㄍㄨㄥ ㄉㄧㄠˋㄨㄟˋ,ㄧ ㄧㄣˇㄍㄥ ㄕㄣ。
太公釣渭,伊尹耕莘。

【注釋】

(1)太公:姜尚,字牙,也稱呂尚(祖先封在呂地),周文王稱其太公望,武王尊為師尚父,又稱姜太公、姜子牙。西周初年東海邊人,先祖輔佐夏禹治水有功,封在呂。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紂,因功封於齊,成為齊國始祖。
(2)渭:渭河,也稱渭水。
(3)伊尹:名摯,尹是官名(右相),其母住在伊水,故以伊為氏。商朝初年宰相。輔佐商朝五代帝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相聖人。
(4)莘:有莘國(今屬山東)。

【語譯】

姜太公在渭河邊垂釣,遇到周文王而被視為聖人;伊尹在有莘國耕種,喜愛堯舜之道而成為商湯的宰相。

【人物故事】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姜太公曾經生活窮困,年老了,因釣魚而遇見周文王。文王將出外打獵,卜了一卦,卦象說:“所捕獲的不是龍也不是螭(chī,ㄔ),不是老虎也不是棕熊;所得是霸王之業的輔佐。”周文王打獵時,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太公,與他交談後大為高興,說:“自從我先王太公就說了:‘一定有聖人到周國,周國將因此興盛。’真的是您嗎?我太公盼望您的到來已經很久了。”所以號稱他為“太公望”,載他一同返回,立為太師。

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在羑(yǒu,|ㄡˇ)裡,脫身回國後,和姜太公密謀修政以德,以推翻商朝,商討之事多為兵法和奇計,所以後世談到用兵的方法及周朝作戰的謀略,都奉太公兵法為主要策略。當時天下三分之二的民心歸向周國,都是姜太公的計謀居多。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二年後,商紂殺了王子比干,囚禁太師箕子。武王伐紂前,卜卦不吉,只有姜太公力勸武王發兵,後來商紂軍隊大敗,紂王逃回鹿台被追殺。次日,祭祀祝禱以稟告神明,已討伐紂王之罪。散出鹿台的錢幣,發放鉅橋的穀物,以救濟貧民。建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國家政權的九鼎遷到周國,修明周朝政教,與天下重新開始。也是姜太公的計謀居多。

於是周武王以仁義取得天下,封姜太公於齊國。太公到齊國後,修明政教,順其風俗,簡化禮制,暢通工商業,方便魚鹽業的獲利,而人民多歸往齊國,齊成為大國。當姜太公去世時,已一百多歲。

據《孟子‧萬章上篇》,萬章問說:“人們說,‘伊尹以烹飪得來商湯的重用。’是這樣嗎?”孟子說:“不是這樣。伊尹在有莘國田野耕作,但喜好堯舜之道。不合道義之事,就算給他天下的俸祿,他也不會看一下。不合道義之事,就算一枝小草也不給人,一枝小草也不拿別人的。商湯派人送禮要聘請他,伊尹悠然的說:‘我要湯的聘禮做什麼呢?我何不如在田野間,以堯舜之道為樂呢?’商湯再三派使者前往聘請,不久伊尹忽然改變說:‘與其處田野中以堯舜之道為樂,我何不如使君王成為堯舜之君王?我何不如使人民成為堯舜時代的人民?我何不如在我身上親眼見到呢?我將以堯舜之道啟悟人民,我不啟悟他們,誰來做呢?’他想到天下之民有人沒受到堯舜之道的恩澤,就好像是自己把他們推進溝壑裡。他以天下為己任,所以接近商湯說服他,討伐夏桀以拯救人民。我沒聽說自己行為不正而能糾正別人的,何況是匡正天下呢?聖人的行為是不同的,在野隱居或在朝為官,關鍵在於潔身修己而已了。我只聽說他以堯舜之道得到湯的重用,不曾聽到他以烹飪求得官職。《尚書‧伊訓》說:‘上天誅殺夏桀,始於桀無道,我(伊尹)只是從亳開始起事。’”

【說明】

姜太公是周武王討伐商紂的首要謀主,齊國的創始人,道、儒、兵、法、縱橫家都尊他為本家人物,奉為“百家宗師”。至於商紂在古籍中的記載,矛盾之處就比較難解釋。有的說他是難得的英主,如《韓非子》記載,費仲勸紂王殺姬昌(周文王),但紂王認為姬昌“好行義,誅之不可”。有的說他兇殘成性,如《呂氏春秋》說紂王“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史記》裡的紂王則是聰敏勇武,寵愛妲己。如果是因為“自從狐狸附體的蘇妲己進宮,紂王被迷住,就幹了很多壞事。”(正見網〈輪迴五千年——識神和元神〉)紂王前後判若兩人的情況或許就可以理解了。

伊尹無從接近商湯,就做有莘國隨嫁的臣僕,背著烹煮切割的器具,以烹調的滋味說服商湯,實行王道。有人說伊尹本來是隱士,商湯派人聘請他,去了五次伊尹才肯歸從,向商湯說明上古帝王的事跡。後來太甲帝暴虐,不遵守湯帝的法度,敗壞道德,伊尹將他放逐到桐宮三年,悔過遷善後,又迎回太甲帝,從此太甲帝修養德行,諸侯歸服,百姓安寧。(《史記‧殷本紀》)伊尹輔佐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共五十多年,一百歲過世時,沃丁以天子之禮安葬他。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