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書筆談(十四)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8月16日】

【原文】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字詞義解釋】

(1) 論語:書名。《論語》這部書,共分為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把孔子的格言警句記錄下來而編成的。
(2) 者:指《論語》這本書。
(3) 群弟子:眾多學生。
(4) 孟子:這裡指的是《孟子》一書。孟軻著。
(5)止:為止,只有。
(6)道德:此詞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道」是神的理,是人走回神的路,是宇宙的真實。「德」是人的心念符合「神的旨意」、遵循「道的特性」下的行為,體現在世間就是人的真誠品性與善良的行為。
(7)仁義:仁愛正義,寬厚正直。

【譯文參考】

《論語》這部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記錄下來的孔子的善言。
《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著,共有七篇。整本書主要是在談道德仁義的道理。

【讀書筆談】

上一課,正式提到了書本的教學,要從小學的基礎文法的掌握,然後進入四書的學習。所以這一課自然提及四書裡的頭兩本——《論語》和《孟子》。其餘兩本是《大學》和《中庸》,《論語》被視為儒學典籍之首,雖然只有二十篇,是記錄孔子教導弟子們的言論,卻成為儒學的基本綱領,後世弟子們無論出了多少典籍 ,涉及的根本思想都來自孔子。如果非要打個比方,就如同憲法和其他法律的關係一樣。你可以有各種分支,各種流派,各種專門的領域的詳盡的研究,但是指導思想都來自《論語》。

不僅如此,《論語》其實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書,今天的人說看不懂,主要是沒讀過,想到是兩千多年前的古典,都誤解是高不可攀的書籍。

其實人與人的交往,成長,生活中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和煩惱大致都一樣,哪個國家和哪個時代,問題出現時,大同小異,何況,這些言語,都是孔子與弟子們在一起,日常生活中學生有疑問時的問答。跟現代人並無太大區別。不過都是人,人遇到的問題,大同小異,所以,才能打動不同時代的人心,才能成為人世間,做人時的指導。如果,人都聽不懂,孔子也沒有必要去教導人,教導百姓,他的目的,不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做一個好人嗎?進而更加正直的君子嗎?

而且他宣揚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就是希望教育所有的百姓嗎,當然包括為政者。他絕對不會傳授聽不懂的東西。無論是誰,無論什麼身份,也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為官為政,只要是人這個層面的問題,你只要去讀,都能用於實踐,馬上就能得到非常實用的指導。

甚至,後世的人偏離了孔子根本的思想,而進行各個流派的學術上的爭論時,大家也都會回到《論語》,從新體會根本所在。就如同法律,制定了很多具體的分類,分類下又有更加詳盡的解釋和條目,可是,時間長了,人心有私,具體的法甚至出現違背憲法精神的東西,其道理是一樣的。

別看《論語》只有短短的二十篇,從做學問的意義、方法如「學而篇」,到人在世上涉及的各個領域包括為政,比如「為政篇」,只要是做人方面的教導,都幾乎涉及到了。

在日本,百年近代資本主義經濟,講究信義的職業倫理的價值觀,都是在儒學的指導下完成的,尤其是《論語》,被「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這位建立了500家會社的資本家巨人畢生運用,一言一語都可以直接用於指導經營和人生。 所以自古會受到君王的重視,用於為政的指導。 決不能說,古代帝王運用了儒學治國,儒學就是「封建禮教」,日本資本家運用了儒學指導商業,就是資本禮教。 只能說,不同的人都可以運用《論語》的智慧,指導自己的人生和事業。 誰用誰受益。 講的是最通俗易懂的為人的道理。

很多人因為這幾十年的中共批判,從而認為儒學是所謂封建禮教。連讀都未曾讀過,那是非常可悲的。丟棄了自己的傳統,等於丟掉自己的靈魂和傲人的智慧。

儒學又被說成孔孟之道,所以《論語》後,就是孟子的教導,他把孔子強調的仁義之本,進行更加詳盡集中的論述。也可視作儒學綱領之一。

因此,讀《三字經》,每個人,都會知道怎樣循序漸進地學習儒家學問,成為儒者。其實一點也不難。

【故事天地】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孔子和母親相依為命。雖然家境貧寒,但孔子很喜歡讀書,也喜愛學習禮制。

三十歲以後,孔子便開始從事教育英才的工作。由於當時的教育並不普及,除了王孫貴族外,一般平民沒有機會和能力接受教育。為此孔子首倡了「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廣收學生,成為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也使得人人有受教育的機會。在孔子孜孜不倦的教育下,他的學生都能勤學向上,而民族文化也得以傳承並加以發揚光大。

孔子看到當時社會上有許多不公平的現象,政治上也缺乏道義。為了服務社會,為百姓謀福利,他決心以仁慈感化人民,用禮儀教導人民。果然,魯國國政大治,社會道德回升,人人路不拾遺,家家夜不閉戶,魯國也因此愈來愈強盛。

不過,後來魯國的國王魯定公迷戀女色,荒廢國政。孔子失望地辭去官職,帶著學生周遊衛國、晉國、宋國、陳國、楚國等國,去推行他的仁政。可惜每到一處,並沒有受到重用。

十四年後,孔子又回到了魯國。自此他再也不管政事了,全心投入教育學生的工作。孔子的學生大約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位成為賢能之士,他們傳播孔子思想,於是後人稱他們為儒家。《論語》這部書就是孔子的學生們記載孔子平時的一些做人的教導和言論,內容簡潔,含義深遠。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註:根據正見網《三字經》教材改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