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10月1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解題】
本篇《黍離》選自《詩經》,《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先秦時代的一部古書,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但在當時只稱它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武帝時代,就把《詩三百》列為儒家的五部經典之一,從此就有了《詩經》這個名稱。
《詩經》的作品,全都可以合樂歌唱,由於這些樂歌的樂調各有不同,所以結集後以風、雅、頌作為分類。“風”,又稱“國風”,是指當時各諸侯國地方的樂曲,共收160篇作品;雅,是指雅樂,是當時周天子都城附近的樂曲。雅詩共105篇;頌,是古代祭神祭祖時用的歌舞曲。頌又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共40篇。
孔子是個大教育家,對《詩三百》這部詩集非常重視,曾經用它作教材來教學生,如在《論語・季氏第十六》中說:“不學詩,無以言。”又在《論語・陽貨第十七》中勸導他的學生說: “你們何不學詩呢?讀詩可以培養人的聯想力,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鍛鍊合群性,可以學怨刺時弊的方法。近呢,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遠呢,可以用它來輔佐君主;而且還可以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照孔子看來,《詩三百》篇無疑是一部培養德行,增強智力,學習人際交往,以至擴大自然和社會知識面的教材。所以後世儒家對《詩經》一直十分重視,被列為學子的必讀之書。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原文】
彼黍離離①,彼稷之苗②。
行邁靡靡③,中心搖搖④。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注釋】
①黍(shǔ,音暑):黃米。離離:成排成行的樣子。
②稷:高粱。
③行邁:前行。靡靡:步行緩慢的樣子。
④中心:心中,搖搖:心中不安的樣子。
⑤噎(yē,音椰):憂悶已極而氣塞,無法喘息。
【譯文參考】
田間禾黍排排長,地裡高粱苗在抽。
前行步子多遲緩,神情恍惚心憂愁。
知情者說我心憂天下,不知情者問我愁個啥。
蒼天高高如明鏡, 這種景象誰造成?
田間禾黍排排長,地裡高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遲緩, 心中迷亂如酒醉。
知情者說我心憂天下,不知情者問我愁個啥。
蒼天高高如明鏡, 這種景象誰造成?
田間禾黍排排長,地裡高粱已結籽。
前行步子多遲緩, 心中憋悶難喘氣。
知情者說我心憂天下,不知情者問我愁個啥。
蒼天高高如明鏡, 這種景象誰造成?
【原文研析】
本詩反映了西周亡國的史實,抒發了東周一大夫的亡國之慟,有兩個問題需要講明:一是西周亡國源於失德,二是作者含蓄的抒情方式源於有德,兩個問題都說明了德的重要意義。
據史料記載,中國有十大亡國之君,多數與君王自己失德有關。本詩反映的是第三個亡國之君周幽王。為博取妃子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諸侯不再勤王,都城鎬京被戎族夷為平地,最後國破身亡,從而招來不盡哀思。
傳統認為,君王,名為天子,乃受命於天,治理國家,造福黎民,如果君王無德,綱紀廢弛,小人就會放縱猖獗,賢臣就會悲傷沉默,民眾就會詛咒,在國內如果問題百出,危機四伏,在國外就會招來“敵國外患”,這是導致亡國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君王有德,實行德政,做出了好的榜樣,上行下效,蔚為風氣,臣民自束其心,修德向善,精誠團結,江山穩固,天下富而太平。唐朝李商隱,覽史之餘,掩卷長嘆,吟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概括得很為準確;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德心,行德政,上得天佑,下得民心,江山才能穩固,治國的事情不是小事,修德於天下乃富國強民的關鍵。
這首詩是在抒發對西周覆亡的悲悼之情,作者在抒情時,含蓄深沉,有克制,不過分,哀而不傷,體現了古人較高的道德修養,使得此詩具有永恆的生命力。作者是西周遺民,東周大夫,經過故國覆亡的舊址,眼望著禾黍茂盛,高粱生長,想起此地原是故國莊嚴的宗廟,巍峨的朝堂,繁華的街市,而今成了一片廢墟,但見得廢墟上的片片莊稼,不禁悲從中來,由高粱抽苗(彼稷之苗)到高粱吐穗(彼稷之穗),再到高粱結籽(彼稷之實),時間上經歷了整整一個季節,這位大夫的心情也由憂慮不安(中心搖搖)發展到迷亂如酒醉(中心如醉),再發展到心中憋悶難喘氣(中心如噎),每回緩步徘徊,心情都比上一次沉重,但是這種悲情並沒有過分,試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就是說自己的心情只有知情者知道,不知情者並不知道,悲情並沒有過分張揚;再看“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穗、實)”,禾黍茂密,高粱逕自生長,一切順乎自然的法則,不隨人類的心情變化而發生變化,只有人觸衰景而生悲情的,沒有草木因人悲而衰敗的,無知識的蔥蘢草木,在這裡起到了一種作用,就是緩衝人的感情,使之不過分;最後,大夫仰望蒼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雖有“此何人哉”的人事上的疑問,但思慮顯然已轉向蒼天,轉向當時盛行的天命觀,如果朝代更迭也是有定數的,那麼我太過於悲傷又有何益呢?正是這種天命觀,稀釋了淡化了情感,使得才掀起的情感的波瀾,漸趨平靜。那個時期的人們常常把情感放置在天、地、人的大環境中來加以抒發,抒情不過分,哀而有節制,含蓄不膚淺,簡單多韻味,使得感情的抒發更順乎自然,合乎道德,臻於永恆。想一想周幽王亡國正是因為迷戀女色放縱情感,那麼這裡的情感的節制就更顯示出它的道德意義了。
我們今天常把“含蓄的抒情方式”當作一種寫作方法,說本篇文章“亡國之慟”是內容,含蓄抒情是方法,實際上含蓄是方法,但它不只是一種方法,它是德性、心性的體現,只有達到了那種較高的道德境界,才會有這種含蓄中和的情感特點,這種含蓄,更深沉,更永久,更有力,更能讓人在心平氣和的理智狀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他的一番好意。
【誦讀時間】
將原文誦讀三遍(可分三組接連誦讀)。
[停頓參考]:“/”表示稍作停頓。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下兩節相同)
【閱讀延伸】
夏桀無德亡國:
夏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發之子,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
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
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一起滅亡。同時,四方的諸侯也多背叛,後來,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划下,起兵伐桀,桀得到消息,帶兵趕到鳴條。兩軍交戰,夏軍將士原來就不願為桀賣命,乘機紛紛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倉皇逃入城內。商軍在後緊追,桀匆忙攜帶妹喜和珍寶,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後又被湯追上俘獲,放逐在此。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結束。
唐太宗行德政:
唐太宗作為君臨天下的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不敢滋長驕奢逸樂的思想。從即位起,他便注意節制自己的慾望,戒奢從儉,減輕百姓的負擔,從而增強國力。
太宗即位後,所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建的宮殿,經戰火焚燒,早已破舊。按照慣例,新王朝國君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宮,至少也要將舊宮修復,崇飾一新。唐太宗目睹隋朝奢侈亡國的教訓,“不敢縱逸”,一直不許興建新的宮殿。太宗患有“氣疾”,所住的宮殿又潮濕,夏暑秋涼,容易引起舊病復發。
貞觀二年,有大臣從愛護他的健康出發,奏請朝廷“營一閣以居之”。唐太宗說:“我有氣疾,確實不宜居住卑濕之宮,可是要大興土木,必然靡費人工與錢糧。昔漢文帝起露台,因惜十家之產而停建。我的功德遠遠不如文帝,而建新宮的費用又超過露台,這不是為天下之君所應做的事。”大臣們一再奏請,太宗堅持不准,此事才作罷。
工部尚書殷綸曾帶一巧匠揚思齊入宮,欲製造木偶戲取悅於太宗,太宗不但不賞光,反而訓斥了他一頓並免去他的官爵。唐太宗專門下令,禁止地方官進貢珍奇寶物,以防擾害百姓,助長君王的奢侈之心。
正是由於唐太宗帶頭節儉,反對奢侈,影響了許多大臣。在貞觀君臣中,崇尚節儉蔚然成風,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貞觀時期的經濟、文化達到鼎盛,為世界矚目。
【心得交流】
請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各抒己見:
①君王失德就會有亡國之憂,我們不注重道德修養會產生哪些不良後果?
②修德於天下與愛國的關係。
③本詩含蓄平和的抒情方式給我們的情感修養帶來了什麼益處?
[教師引導]:君王需重德,普通人也需重德。在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作了大一的班主任,有一個學生家長是某市廣播局的局長,局長找到我家,說:“把孩子託付給你,學點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學會做人。”局長臨走讓司機把一箱飲料、一條香菸搬進我的屋子。東西不多,價值兩三百元,可我總感覺那不是我的,受之有愧,以前,有些領導隨便收受學生的東西,學生們就議論紛紛,現在,我如果隨便收受東西,那局長的孩子會怎麼想呢?這還能算是為人師表嗎? 我於是委託一個外系的學生,悄悄的將所有禮品退給了局長的孩子,並告訴局長孩子,我有信給他父親,我在信中說:“我對每一個學生都要負責,每一個學生背後都有著他們父母殷切的希望,我相信這一點: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要執著,東西雖然不多,但是請你尊重我的信念。”局長很快回信,表示理解和敬佩。農曆新年到了,局長孩子來拜年,手裡只抓著一個小日曆,價值兩三元的那一種小擺設,把小日曆往桌子上一擺,老師學生都感到高興。
人心都有一桿秤。我們如果把一些事情做對了做好了,也會帶動周圍的環境向良性方向轉化。君王需重德,人人需重德。
【參考資料】
亡國詩詞: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宋徽宗國破被俘後的詩句: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裡,目斷山南無雁飛。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十大亡國之君:
(一) 夏桀:重用佞臣,排拆忠良,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寵愛妹喜,被商湯放逐後餓死。
(二) 商紂:荒淫殘暴,寵幸妲已,殺害忠良,被周武王戰敗後自焚於朝歌鹿台。
(三) 周幽王 :(?-前771年), 為博取妃子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以至國破身亡。
(四) 秦二世胡亥:(前230-前207),殘暴兇狠遠勝秦始皇,但卻無始皇帝的雄才大略,被趙高所逼自刎而死。
(五) 漢獻帝劉協:(181-234),繼位時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最終成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後被曹丕廢黜後病死。
(六) 隋煬帝楊廣:(569-618),弒父殺兄,荒淫奢侈,殘虐人民,遊玩不息,致使天下大亂,為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所縊殺。
(七) 南唐後主李煜:(937-978),善於作文填詞,又工書畫,精音律,但卻怠於朝政,縱情聲色。投降北宋後被宋太宗毒死。
(八) 宋微宗趙佶:(1082-1135),喜好書畫和奇花異石,擅長畫花鳥畫,自創瘦金體,金兵攻入開封后被俘,後死於金邦五國城。
(九) 元順帝:(1320-1370),繼位後政務腐敗,奢侈揮霍,大舉開河,激起農民大起義,後在明軍攻擊下退歸大漠。患痢疾病死。
(十)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即崇禎皇帝,繼位後大有勵精圖治之志,但生性多疑,終未能挽明朝於危亡,最後弔死煤山。
仁政格言
●古者為政,愛人為大。(《禮記》)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
●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漢・桓寬)
●政無舊新,以便民為本(宋・蘇轍)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
●以仁服人,何人不服。(清・吳敬梓)
【溫習要點】
《詩經》
《黍離》的亡國之悲
《黍離》的含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