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安貧樂道(成語)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6年10月1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出處】《後漢書・楊彪傳》: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仰慕之。

【注釋】貧:貧困;少欲。

【釋義】

指修煉的人能放棄人心的執著,一心求道。
今意:指人能安於貧困的環境而不改變志向。

【旁通】

一簞一瓢。《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原為孔子讚美顏回安貧樂道之語。後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辨析】

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又說:「富而無驕易,貧而無怨難。」這都是些立身處世的經驗之談。而人活一世,能不能看淡對錢財的執著,對多數人來講,都是很難的。難怪有高僧說,從古至今,天下熙來攘往的人群,無非是為了名利。

顏回,孔子最傑出的弟子,《論語》中關於他的文字不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孔子的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安貧樂道的形像由此深入人心。

那麼,為甚麼是安貧樂道?為甚麼不是安富樂道呢?安貧樂道可以理解為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當然也可能是一條修煉的路,也未嘗沒有安富樂道的可能。其實這個貧富,在真正修煉者的眼裡,不過是一時一世的表象,貧、窮、富、貴都是緣於不同的因緣得失,貧窮也好,富貴也罷,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過是世間幻象,如果不能放下執著錢財的心,如何能做到安貧,又怎麼可能樂道呢?貧窮,並不妨礙一心求道,富貴,心裡也一點沒在意。儘可能的看淡、放棄自己的執著和人的慾望,也許這就是安貧的涵義吧。

為甚麼要安貧?可能還有一層意思,人一旦把心思用在錢財上,想著要安富樂道,那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而滋生的很多執著人心,卻正是修煉者要完全放下,才可能一心向道,勇猛精進的。而且一旦求富貴了,對物質越來越多的占有,也會滋長更多的私心,欲罷不能,更是對求道的干擾。《聖經》中不也有這樣的告誡嗎?富人想要去天堂,就像駱駝要從針眼裡穿過去這麼難。富人不是不可能去天國,是執著錢財的心太難放下而難啊。

而樂道呢,很多人覺的象顏回那樣,怎麼生活啊?要啥沒啥,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其實那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在衡量修煉的人,修煉的人有修煉人的樂趣,在修煉路上的精進不殆,本身就是樂在其中而又不足為外人道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古人在治學中的生動比喻,而用一句修煉界的話來形容,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而儒釋道在傳統文化中的淵源傳承,也使得中國歷史上從來不乏安貧樂道的人,但在今天的共產中國,卻演變成了另外一種景象:「笑貧不笑娼」,貧窮而有志的人不再是人們真心稱頌的對像;「窮且欲堅,不墜青雲之志」也不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追求。至於樂道,在中共鼓吹「無神論」、批判「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被破壞殆盡後,人們不知道什麼是「道」,當然更無從樂道可言了。

於是,在中共所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鼓動下,「向前看」變成了「向錢看」,人與人之間純樸善良的古風不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人們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於是假貨盛行、腐敗泛濫、世風日下、道德敗壞都成了共產社會的一個普遍亂象。人們不僅會面臨個人執著難放的煩惱,更會面臨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想要安貧樂道、脫穎而出也就更難。

幸而1992年法輪大法從中國的傳出,給所有的社會階層大開了方便之門,不管什麼樣的人,都可以修煉,都可以在所在階層中做一個好人,「整個人的修煉過程,就是不斷的去人的執著心的過程。」(《轉法輪》)迄今為止,法輪大法已洪傳世界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轉法輪》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更獲得了數以千計的褒獎,數以億計的學員們已經見證了法輪大法的美好。而「真善忍」的洪大力量也正在滌盪污垢,法正人心。

【例證】

《晉書》儒林,「王歡字君厚,樂陵人也。安貧樂道,專精耽學,不營產業,常丐食誦詩,雖家無鬥儲,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毀其書而求改嫁,歡笑而謂之曰:「卿不聞朱買臣妻邪?」時聞者多哂之。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