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06月06日】
【原文】
jù shān guī xī ,zūn yàn lóng wén 。
巨山龜息,遵彥龍文。
ㄐㄩˋㄕㄢㄍㄨㄟ ㄒㄧˊ,ㄗㄨㄣ ㄧㄢˋㄌㄨㄥˊㄨㄣˊ。
巨山龜息,遵彥龍文。
【注釋】
(1)巨山:李嶠,字巨山,唐代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高宗時曾任給事中,又為武后、中宗、睿宗三朝宰相。以詩聞名天下,晚年獨為文章宿老,學者取法。
(2)龜息:道家語,指呼吸調息如龜。一說龜新陳代謝慢而能長生,故學龜息可長壽。
(3)遵彥:楊愔,字遵彥,小名秦王,北齊弘農(今屬河南)人。幼喪母,聰慧淡泊,能過目不忘。為北齊尚書令,封開府王。
(4)龍文:駿馬名,此指才華卓越的子弟。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是西域的四種駿馬。
【語譯】
李嶠呼吸如龜,楊愔卓越如龍文寶馬。
【人物故事】
據唐《定命錄》,李嶠幼年就有卓越的才能,但兄弟五人,都不到三十歲便過世了,只有李嶠已經長大成人。李嶠的母親更為憂慮,前往拜訪袁天罡。袁天罡說:“令郎神態清秀不俗,但苦於壽命不長,恐怕活不到三十歲。”他母親大為悲傷,李嶠當時頗有名氣,還指望他富貴顯達,聽聞此言不肯相信。他母親又準備酒菜款待,請袁天罡再次察看。袁天罡說:“此命已定了。”又請袁天罡和李嶠一同在書房並榻而睡。袁天罡上床睡熟了,唯獨李嶠還不就寢,到了五更才睡,袁天綱剛好醒來,見李嶠沒有呼吸,用手試試,鼻下已經斷氣。起初大感驚異,觀察許久,發現原來氣息從耳中出入。袁天綱拍拍李嶠告訴他說:“行了。”於是起來向他母親恭賀說:“多次觀察都不行,今日才看見了,令郎必大貴且長壽。這是龜的呼吸方式,能貴顯長壽但不富有。”後來果然如其所言。武則天當朝時李嶠官拜宰相,但家中經常貧困。此時武則天多次臨幸宰相宅第,看見李嶠睡臥的青色粗綢帳,嘆息說:“國家宰相如此,有違大國之體。”賜給他帝王所用的繡羅帳。李嶠睡在帳中,通宵達旦睡不安穩,覺得身體生病了。於是上奏說:“我年少時被相士說,不應該奢華,所以睡不安穩啊!”武則天久久嘆息,任由他用舊的粗綢帳。李嶠身材矮小,鼻、口都沒有福厚之相,當時的人認為不應以厚祿對待。
據《北史.楊愔傳》,楊愔兒童時期好似不能說話,但風度深沉莊重,出入鄉裡,未曾戲弄玩耍。六歲學史書,十一歲隨師學習《詩經》、《易經》,喜好《左氏春秋》。楊愔一門四代同堂,家道興盛,兄弟就學的有三十多人。學校前面有柰樹(俗稱蘋果),果實落地,眾孩童都去爭搶,惟獨楊愔靜靜坐著。他叔父楊暐剛好來學校,看見他大為讚嘆稱異。回頭對賓客說:“這孩子淡泊自足,有我家傳統門風。”家宅內有茂盛的竹林,於是為楊愔在竹林邊另外修建一間房室,讓他獨處其中,常以銅盤餐具盛裝飯菜給他吃。以此督促眾兒說:“你們只要像遵彥一樣謹慎,自能獲得竹林別室、銅盤重肉之食。”楊愔的堂兄楊昱特別器重他,曾對人說:“此兒駒齒(幼馬的乳齒)未落,已是我家龍文,更十歲後,當求之千裡外(比喻鴻圖大展)。”楊昱曾與十幾個人作詩,楊愔一看便能背誦,毫無遺漏。長大後,言語清雅高妙,語調美妙,風采聰明卓越,儀容舉止優美,人們見到他,沒有不敬重他的,有見識的人多以氣象宏大讚許他。
楊愔本為貴公子,很早就聲名顯著,其風度儀態為朝野所稱頌。家門遭滅門之禍後,只剩二弟一妹及兄孫女數人,楊愔撫養孤幼,慈愛仁厚。雖屢遭困厄艱危,一餐之惠,必隆厚的酬謝;攸關性命之仇,卻捨棄不追究。北齊自從文宣帝(高洋)五年以後,文宣帝一人喪德,匡救國政有賴楊愔,每次臨朝發號施令,他語氣溫和明理,神采煥發,百官莫不震動。位居高位後,杜絕私交。重義輕財,皇上賞賜積累巨萬,多分給親族,家中架子上箱子裡,只有書籍幾千卷。
【說明】
李嶠才能卓越,但命中注定貧困,也無法強求。因為人的生命不是只有這一世,累世的因緣業力造成了今世的貧富貴賤,自有神的安排。關於李嶠的才華還有件神奇事,《舊唐書》記載,李嶠為兒童時,夢見有神人送他一雙筆,自此學業漸有所成。擔任給事中時,酷吏來俊臣構陷狄仁傑等三家,奏請誅殺他們,李嶠和大理少卿張德裕等人奉命詳察,張德裕他們雖知其冤情,但害怕被怪罪,都依從來俊臣所奏。李嶠說:“豈有知其濫殺無辜而不去說明的!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就和張德裕等人列舉其誣告的狀文,因此違逆旨意,貶為潤州司馬。
有個人自稱學到袁天罡的相術,他說早知李嶠祿位稍薄,雖有才華,但儀表耳目鼻口沒有絲毫成就,之前見他升遷朝散大夫,已經為他憂慮了。(出《定命錄》)後來他居然三度拜相,除了袁天罡看出的“龜息”,李嶠見義勇為,不負神人所贈神筆,或許也是他位居朝臣之上的原因吧!
楊愔世代忠臣,北魏孝莊帝死後,國破家亡。回京途中被楊寬捉捕,逃離後投奔北齊神武帝高歡,神武帝任命他為行台郎中。南攻鄴城時,經過楊寬的村莊,楊寬於馬前叩頭請罪。楊愔對他說:“人不識恩義,也是常理。我不恨你,你不需驚怕。”由此可見他對於“性命之讎(仇),舍而不問”的胸襟。北齊文宣帝時,楊愔官至北齊尚書令,娶太原長公主(魏孝靜後),當時他位高權重,卻能重仁義輕財貨,實為難得。
楊昱稱讚堂弟楊愔年幼時,“已是吾家龍文”,成為本書書名的典故。清初楊臣諍期許幼童都能不須鞭策,就如龍文駿馬見鞭影而奔馳,取名《龍文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