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03月13日】
【原文】
kuàng xiān biǎo shèng ,dēng hòu shěn bīn 。
壙先表聖,燈候沈彬。
ㄎㄨㄤ?ㄒㄧㄢ ㄅㄧㄠˇㄕㄥ?,ㄉㄥ ㄏㄡ?ㄕㄣˇㄅㄧㄣ。
壙先表聖,燈候沈彬。
【注釋】
(1)壙:墓穴。
(2)表聖:司空圖,字表聖,河中虞鄉(今屬山西)人,唐朝末年詩人。官至中書舍人,所作著名詩論《二十四詩品》,對後世影響很大。
(3)候:等待。
(4)沈彬:字子文,筠州高安(今屬江西)人,唐末五代詩人。官至尚書郎。
【語譯】
司空圖預先挖好墓穴,沈彬的墓中有燈火等候。
【人物故事】
據《舊唐書.文苑.司空圖傳》,司空圖有祖先的別墅在中條山的王官谷,自從在此隱居,每天和有名望的高僧、超脫世俗的隱士,在泉石林亭中遊樂歌詠。晚年曾仿效白居易〈醉吟傳〉作〈休休亭記〉曰:司空氏的休休亭,位於禎貽溪,本名濯纓亭,被陝軍焚毀。唐昭宗天復年間,再次修建,改名為休休。休,是休止,是美好,既已休止就有了美好。因為考量我的才能是該退休的原因之一,衡量我的身分是該退休的原因之二,年老昏亂且眼花耳聾是該退休的原因之三。又我年少時懶惰,長大後草率,年老了迂腐,此三者濟世救時都用不上,也該退休了。尚且憂慮多災多難而對自己沒有信心,繼而白天睡覺時,遇見兩位僧人告訴我說:“我曾經是你的師父。你從前違背正道,急於銳進而道心不堅,被利慾所拘制,幸而悔悟,將再隨我修行於此溪了。而且你雖然隱退,但曾被惡人妒嫉,應當警惕自己要忍受屈辱,或許能保全終始,與陶淵明、白居易同列品級於千年之後,夫復何求啊!”
司空圖因而作〈耐辱居士歌〉,題寫在休休亭的東北柱子上說:“進進(感嘆聲),休休休,莫莫莫,伎倆雖多但性靈邪惡,依靠此師長的教誨才得以清靜。休休休,莫莫莫,一局棋,一爐藥,天意世情可預料。時光偏要催促歡樂的人,黃金難買如仙人般乘鶴雲遊。若問:‘你有何能耐?’我答:‘忍耐污辱。’”
司空圖既已擺脫柳璨之禍回山,就預作墳墓、棺木。老朋友來訪,便帶他到墓穴中作詩喝酒,有人面有難色,司空圖就勸他說:“豁達的人從大處著眼,生死一致,不過暫時到裡面遊歷一下。您何不心胸寬廣一點呢!”司空圖身穿麻布衣服,手持鳩形手杖,每年農村祭祀社神、求雨的祭典,歡慶盛會時,司空圖必會造訪,和鄉民百姓同坐,不曾有傲慢的神色。唐朝滅亡的下一年,聽說輝王(唐哀帝)在濟陰被殺,司空圖憂愁不樂而致病,幾天就過世了。
據《唐才子傳》,沈彬自幼刻苦求學,生逢唐末戰亂,科舉赴試落榜後,往南遊歷洞庭湖和湘江一帶,隱居雲陽山幾年,才歸還家鄉。當時李升(南唐開國君主)鎮守金陵,正積極網羅人才,有名的儒者和德高望重的長者,必定要郡縣推舉出來。沈彬應朝廷徵召,知道李升想要取代楊氏(吳國君主),因此進獻《畫山水詩》說:“須知筆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頓難。”李升看了大為欣喜,任命他為秘書郎。南唐元宗李?保大年間,沈彬在尚書郎任內辭官回鄉,遷居宜春(今屬江西)。
起初經歷亂世,沈彬與詩人韋莊、道士杜光庭、高僧貫休都到蜀國(前蜀)避難,多有來往。沈彬臨終時,指示埋葬之處讓家人幫他下葬,果然挖到一個空墳,墓穴中燈火光明,墳前立著一塊銅製雕版,上有篆文刻寫說:“佳城今已開,雖開不葬埋。漆燈終未滅,留待沈彬來。”於是埋葬在此。
沈彬第二個兒子沈廷瑞,性情坦率,飲酒作詩非常豪氣,舉止異於常人,在炎炎夏日烤火取暖,寒冬穿著單薄的衣服,有時遇到高山峻岭,野外河流,古老的洞穴,幽深的平台,便終日不回,當時人們覺得他很奇特,稱呼他為“沈道者”。(道者,真正得道之人,又稱真人。)士大夫多邀請沈廷瑞到自家門客的館舍。一天,縣令開玩笑地問他:“你哪天能得道成仙呢?”沈廷瑞就留詩說:“何須問我道成時,紫府(仙人所居)清都(天帝宮闕)自有期。手握藥苗人不識,體涵仙骨俗爭(怎)知。”縣令大為驚異,趕緊認錯。後來沈廷瑞漫遊四方,有人傳說他已成仙而去。
【說明】
司空圖預掘墓穴,似已看破生死,但聽聞哀帝遇害,卻抑鬱而終。其實心中若已放下生死,並不需刻意顯示,勉強別人墓中作客又是強求了。唐王室的覆滅,在於天意,再次隨師修行的司空圖也無需為此動心。不過他師父所告誡的忍辱功夫,確實是修煉人必不可少的修心過程,司空圖謹記在心,也是難能可貴。
沈彬指點的墓穴,早有燈火等候他的到來,可見沈彬早就預知死期,雖然表面上人身死去,或許並未真死,墳前的碑文“佳城今已開”,似乎暗示他已經修道有成。修成得道的人經常不起眼,兒子沈廷瑞可能也和父親一樣,手握仙丹妙藥,人們未必知曉,煉成體涵仙骨,俗人又怎麼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