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3年03月23日】
八月七日立秋,所以節氣是由夏天走至秋天,秋氣與肺氣相通,秋天這個季節是氣血往裡走的季節,氣血就開始由外向內收,以適應自然的變化。氣血往裡走,就會出現秋燥,所以有的人會覺得鼻燥、皮膚癢、乾咳、甚者易流鼻血等現象。所以在飲食、起居都應有所調適,多吃些滋潤的食物,不應再從事激烈、大出汗的運動,以調養肺氣。五行金克木,所以對肝膽之氣不利,應多按摩膽經、肝經的穴位。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了解針灸治病,為甚麼膝痛針背部的穴位、腰痛按壓足部的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了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了然,豁然開通。
現在介紹足少陽膽經,《內經》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髒皆取決於膽也。”膽經循行的時辰:23時~1時。五行屬木。
足少陽膽經的循行:
足少陽膽經,從眼外角起始,向上到達頭角部,再向下到耳朵後,沿著頭頸,行走在手少陽三焦經的前面,到肩上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左右相交,再退回來向前進入鎖骨上窩。它的支脈,從耳朵後邊進入耳中,出來走到耳朵前,再到眼外角的後面。它的又一條支脈,從眼外角分出來,向下到達足陽明的大迎穴附近,和手少陽三焦經分布在面頰部的支脈相合併,再一走到達眼下;下邊經過下頷角部,下行到頸部與主幹在鎖骨上窩部會合後,進入體腔貫穿膈肌,聯絡肝,歸屬於膽,再沿著脅肋的裡邊,淺出腹股溝中央的氣街部,繞過陰毛邊際,橫向進入股骨大轉子部。
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部下行到腋窩下,沿著胸側,經過浮肋,下行和前面的支脈在股骨大轉子合併,再向下沿著大腿外側,膝關節外緣,行走在腓骨之前面,直下到腓骨下端,淺出足外踝的前面,再沿著足背,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縫到其末端。
它的分支,從足背上分出進入足大趾趾縫,沿第一、第二跖骨之間,出足大趾外側端。再回過來貫穿爪甲,分布在足大趾背上的叢毛部(交於足厥陰肝經)。
足少陽膽經的穴位有四十四穴(左右共有八十八穴):
瞳子髎穴、聽會穴、上關穴、頷厭穴、懸顱穴、懸厘穴、曲鬢穴、率谷穴、天 沖穴、浮白穴、竅陰穴、完骨穴、本神穴、陽白穴、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 腦空穴、風池穴、肩井、淵腋穴、輒筋穴、日月穴、京門穴、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居髎穴、環跳穴、風市穴、中瀆穴、陽關穴、陽陵泉穴、陽交穴、外丘穴、 光明穴、陽輔穴、懸鐘穴、丘墟穴、足臨泣穴、地五會穴、俠溪穴、竅陰穴。
足少陽膽經有了異常變動會表現為下列病症:
嘴裡發苦,好嘆氣,胸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孔象蒙著微薄的灰塵,身體沒有脂潤光澤,小腿外側熱,還可發為足少陽部份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狀。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骨”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頭痛、顳痛,眼睛外眥痛,缺盆(鎖骨上窩)中腫痛,腋下腫,如“馬刀挾癭”等症,自汗出,戰慄發冷,瘧疾,胸部、脅肋、大腿及膝部外側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絕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節都酸痛,小趾側次趾(足無名趾)不好運用。
足少陽膽經循行:從頭至足,循行於頭側、耳目、頸項、繞肩胛、入胸中、出氣街、橫入髀樞、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 及。”這就是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根據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了解,標是指頭身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是指軀幹部的有關部位,是經氣循行流注的歸結。
《內經》:“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此說明了肘膝以下的穴位對於頭面、軀幹及內臟的重要治療作用。《內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藏六府“井滎 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 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足少陽膽經五輸穴:“井、滎、俞、經、合”五穴,這五個穴位在五行分屬金(竅陰穴)井主治心下滿,水(俠溪穴)滎主治身熱,木(足臨泣穴)俞主治體重節痛,火(陽輔穴)經主喘咳寒熱,土(陽陵泉穴)合主治逆氣而泄。手足陽經有原穴,足少陽膽經之原穴為丘墟穴。
以上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井穴--竅陰穴
足少陽膽經的井穴“足竅陰穴”,井主治心下滿。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足竅陰穴五行屬金,而足少陽膽經五行屬木,五行相剋,金能克木,故為本經之克穴。
足少陽膽經循行:從頭至足,循行於頭側、耳目、頸項、繞肩胛、入胸中、出氣街、橫入髀樞、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足竅陰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脅痛,咳逆不得息,發熱躁煩,癰疽口乾,頭痛喉痹,舌強耳聾等證。”
臨床用足竅陰穴治療頭痛、喉痹,發熱躁煩,療效佳。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第4 趾外側爪甲角旁約0.1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甲尖按壓在足竅陰穴上,食指頂挾住第4趾下,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前述之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滎水穴--俠溪穴
俠溪穴為足少陽膽經的滎水穴,滎穴主治身熱。俠溪穴在五行屬水,膽經五行屬木,五行相生,水生木,經云:“虛則補其母。”
足少陽膽經循行:從頭至足,循行於頭側、耳目、頸項、繞肩胛、入胸中、出氣街、橫入髀樞、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俠溪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胸脅支滿,傷寒熱病汗不出,目赤,耳聾,胸痛,頷腫,口噤等症。”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第4、5趾本節前趾縫間取穴。
俞穴--臨泣穴
足臨泣穴為足少陽膽經之俞穴,為膽經原氣留止之處(如水之所注),而俞主治體重節痛。足臨泣穴五行屬木,膽經五行屬木。
足少陽膽經循行:從頭至足,循行於頭側、耳目、頸項、繞肩胛、入胸中、出氣街、橫入髀樞、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足臨泣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頸漏,腋下馬刀,連乃胸脅,婦人乳癰,月信不調等症。”臨床用於治療婦女月信不調,乳癰。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第4趾外側本節後陷中取穴。
原穴--丘墟穴
丘墟穴為足少陽膽經之原穴,《難經》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為原氣在經脈中留止之處,故較其他“井滎俞經合”等穴之功能,尤顯重要。
足少陽膽經循行:從頭至足,循行於頭側、耳目、頸項、繞肩胛、入胸中、出氣街、橫入髀樞、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丘墟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牽引腰腿、髀樞中疼痛,少腹外腎痛,腳腕轉筋痛,足脛難行等症。”臨床治療婦科之痛經有效。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足外踝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經穴--陽輔穴
陽輔穴為足少陽膽經之經穴,為膽經原氣行經之處(經者如水之行也),經穴主治喘咳寒熱。陽輔穴五行屬火,膽經五行屬木,五行相生,木生火,經言:“實則瀉其子”。凡膽經實症如百節酸痛、膚腫筋攣,可用陽輔穴治之。
足少陽膽經循行:從頭至足,循行於頭側、耳目、頸項、繞肩胛、入胸中、出氣街、橫入髀樞、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陽輔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膝胻酸疼,腰間寒冷,膚腫筋攣,百節酸疼,痿痹,偏風不遂等症。”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外踝尖上五寸,腓骨前緣。
合穴--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為足少陽膽經之合穴,為膽經原氣所入之處(合者如水之會也), 合主治逆氣而泄。陽陵泉穴五行屬土,膽經五行屬木,五行相剋為木克土,為肝膽疾患常用之穴。陽陵泉穴是筋之會穴,經云:“筋會陽陵泉”。而肝主筋,肝膽合入陽陵泉,故治肝膽疾患有其特點。
足少陽膽經循行:從頭至足,循行於頭側、耳目、頸項、繞肩胛、入胸中、出氣街、橫入髀樞、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陽陵泉穴主治:
《醫宗金鑒》:“陽陵泉治痹偏風,腰膝麻木似衰翁,霍亂轉筋穴能止,腰痛面腫滿胸中。”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膝腫並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通玄指要賦》:“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
《席弘賦》:“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針燒。”
臨床用陽陵泉穴治療全身筋病,如肩周炎、頸項強、膝關節炎、下肢痿痹獲良好的療效。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屈膝垂足,小腿外側,膝下1寸,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結論
中醫講天人合一,人生活於天地之間,必須順應天地運行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生活、食飲、起居、運動方式,亦應隨著季節變化而有所調適以調養身體。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通肝,夏通心,秋通肺,冬通腎。春、夏、秋、冬和人體相關。春氣與肝氣相通,夏氣與心氣相通,秋氣與肺氣相通,冬氣與腎 氣相通。因人體氣血的運行跟著季節轉換而有變化,春天、夏天氣血由內向外走,外面的氣血越來越旺盛,而裡面的陽氣就相對不足了,所以春夏養陽。秋通肺,冬 通腎,秋天、冬天這個季節是氣血往裡走的季節,樹葉變黃,氣血就開始由外向內收,以適應自然的變化,所以秋冬養陰。
人的飲食、起居、運動方式,也必須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以調養身體。中醫強調養生要順四時,有句話叫“順四時則生,逆四時則亡”。一年有四季,其實一天何嘗沒有四季哪?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的網路聯結,聯繫形體組織(皮、肉、筋、骨、脈)、五官九竅(目、舌、口、鼻、耳、前後陰),構成一個即各有其生理活動特性,又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複雜的生命體。五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五行有相生相剋。前面介紹的足少陽膽經五俞穴,膽經循行的時辰:23 時~1時。膽經五行屬木,五行相生,木生火;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讀者把握相生相剋之制約,因秋天金氣旺,金克木,所以宜加強膽經、肝經的按摩;而春天肝氣旺,木克土,應加強脾經、胃經的按摩。
足少陽膽經循行:從頭至足,循行於頭側、耳目、頸項、繞肩胛、入胸中、出氣街、橫入髀樞、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就是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根據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了解,“標”是指頭身 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是指軀幹部的有關部位,是經氣循行流注的歸結。
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足少陽膽經的五輸穴“井、滎、 俞、經、合”及原穴,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對身體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輸穴及原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