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穴道:足厥陰肝經

林貴


【正見網2012年05月16日】

穴道按摩的療效,常常讓人覺得有出乎意外的效果。前些日子我遇到一位患者,他跟我打招呼,我發現他的右手肘老彎著,我問他怎麼啦?他說:“跌倒傷到手臂,已經20多天,有的醫生說傷到骨膜,而到大醫院去照X光說沒事,可是手臂放下就很痛,手腕不能放平。”我拿起他的左手按壓曲池穴,同時要他慢慢轉動右手,約五分鐘,他覺得不那麼痛了,我再按壓他的外關穴,要他慢慢把手腕平放,他覺得放起來比較不那麼痛。我告訴他回家,要家人幫著按壓,每天按摩才會有效。

人體左右對稱,《黃帝內經.繆刺論》:“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

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中醫認為“不通則痛”,只要經絡氣血通順,通則不痛。針灸治病,為甚麼頭痛針手的穴位、牙痛針手足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了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了然,豁然開通。

十二經脈的循行,肺經循行由胸走手,大腸經由手走頭,胃經由頭走足,脾經由足走腹,心經由胸走手,小腸經由手走頭,膀胱經由頭走足,腎經由足走腹,心包經由胸走手,三焦經由手走頭,膽經由頭走足,肝經由足走腹。

經脈循行各有時辰,3~5點走至肺經,5~7點走至大腸經,7~9點走至胃經,9~11點走至脾經,11~13點走至心經,小腸經為13~15點,膀胱經為15~17點,腎經為17~19點,心包經為19~21點,三焦經21~23點,膽經23~1點,肝經1~3點。

足厥陰肝經之循行:

足厥陰肝經,從足大趾背上叢毛邊際起始,向上沿著足背到達足內踝前一寸處,向上沿脛骨內緣,在足內踝上八寸處交叉到足太陰脾經的後面,再向上沿著膝關節和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部,挾胃兩旁,歸屬於肝;聯絡膽,再向上穿過膈肌,分布在脅肋部,沿著喉嚨的後邊,向上進入咽峽部,連接眼球後通入顱腔的組織(目系),再出來向上到額部,和督脈交會在頭頂部。

它的支脈,從眼球後通入顱腔的組織(目系)裡出來,向下到面頰的裡邊環繞在口唇的裡邊。

它的又一條支脈,再從肝分出來,貫穿膈肌,脈氣向上注入肺(交於手太陰肺經)。

足厥陰肝經有十四穴,左右共二十八穴:

大敦穴、行間穴、太沖穴、中封穴、蠡溝穴、中都穴、膝關穴、曲泉穴、陰包穴、五裡穴、陰廉穴、急脈穴、章門穴、期門穴。

足厥陰肝經有了異常變動會表現為下列病症:

腰痛得不好前俯後仰,男人可出現小腸疝氣,女人可出現小腹部腫脹,嚴重的可見咽干,面部像有灰塵,脫了血色。

《醫宗金鑒》:經雲,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又云: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系上絡心肺,下亦無竅。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足厥陰肝經的五輸穴,在五行分屬木的“大敦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滿,“行間穴”五行屬火是滎穴主治身熱,“太沖穴”五行屬土是俞穴主治體重節痛,“中封穴”五行屬金是經穴主喘咳寒熱,“曲泉穴”五行屬水是合穴主治逆氣而泄。

以上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足厥陰肝經:大敦穴

大敦穴為足厥陰肝經的井穴,四肢末端之井穴為經絡之根,井主治心下滿。肝經五行屬木,大敦穴五行亦屬木,是本經之井穴。
足厥陰肝經循行: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期門)。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大敦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諸疝,陰囊腫,腦衄,破傷風,及小兒急慢驚風證。”
《通玄指要賦》:“大敦去七疝之偏墜。”
《百症賦》:“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拇趾外側趾甲後1分。足大趾第1與第2節關節之前。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尖按壓在大敦穴上,食指頂挾住另一方,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前述之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厥陰肝經:行間穴

行間穴為足厥陰肝經滎穴,滎主治身熱,足厥陰肝經五行屬木,行間穴五行屬水,五行相生水生木,經曰:“虛則補其母”。

足厥陰肝經循行: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期門)。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行間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更刺婦人血蠱症,渾身腫脹單腹脹。”

《通玄指要賦》:“行間治膝腫目疾。”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大趾與次趾縫間,按之動脈應手陷中。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行間穴上,食指頂挾住背面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厥陰肝經:太沖穴

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之俞穴,也是肝經的原穴,是肝經原氣留止之處。經曰:“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足厥陰肝經循行: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期門)。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太沖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腫滿,行步艱難,及霍亂吐瀉,手足轉筋等證。”

《通玄指要賦》:“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地腫,眼目似雲蒙,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肝主筋,久行傷筋,故太沖穴治行步難移療效佳。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陷中。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太沖穴上,食指頂挾腳底,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厥陰肝經:中封穴

中封穴為足厥陰肝經之經穴,主治喘咳寒熱,經穴為肝經原氣行經之處。中封穴五行屬金,肝經五行屬木,五行相剋為金克木。

足厥陰肝經循行: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期門)。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中封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夢泄遺精,陰縮,五淋,不得尿,鼓脹,癭氣。”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在內踝前l寸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中封穴上,食指頂挾住腳背下方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厥陰肝經:曲泉穴

曲泉穴為足厥肝經之合穴,合穴為肝經原氣所入之處。肝經五行屬木,曲泉穴五行屬水,五行相生相剋,水能生木。曲泉穴能補肝氣之虛,經曰:“虛則補其母”,凡肝氣不足引起的症狀,曲泉穴皆能治之。

足厥陰肝經循行: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期門)。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一、曲泉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陰股痛,男子失精,膝脛冷痛,及女子陰挺出,少腹疼痛,陰癢,血瘕等證。”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屈膝,在膝關節內側橫紋頭上方的大筋上。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曲泉穴上,食指頂挾住後方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厥陰肝經:結論

一項在《BMC癌症》醫學期刊所發表的以色列研究報告發現,當年輕婦女承受一種以上的重大生活壓力時得到乳癌的機會較高,而常保愉悅的心情和樂觀的態度或許能防止乳癌發生。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是指肝氣有舒展、升發的特性,關係著全身氣機的調節。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使全身氣機順暢,則人的精神舒暢;而人的精神情志舒暢,又有助於肝的疏泄功能的發揮,使氣血流通。若肝失疏泄,就易引起情志等方面異常。屬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的,可見情志不舒、心情抑鬱、兩脅脹痛等症。

根據經絡的循行,乳房屬胃,乳頭屬肝,中醫的五行代表五臟,肝屬木,胃屬土,五行的相生相剋,五行相生木生火,五行相剋木克土。當肝氣鬱結時,會克到胃土。中醫古籍《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卷四十九乳症門》有乳岩證治:“乳岩之證,初起結核如圍棋子大,不痛不癢。五、七年或十餘年,從內潰破,嵌空玲瓏,洞竅深陷,有如山岩,故名乳岩。皆緣抑鬱不舒,或性急多怒,傷損肝脾所致。”

中醫治療由於外在的情緒造成肝氣鬱結,抑鬱不舒,或性急多怒,肝火亢,肝氣之鬱火克脾土,而造成乳房結核有形,不痛不癢,年久不愈,從內潰破。治則必先解肝氣鬱結。

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根據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了解。標是指頭身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是指軀幹部的有關部位,是經氣循行流注的歸結。

所以肝經之膝蓋以下的俞穴,皆有治療肝氣鬱結的功用。除了肝經五俞穴外,只要在肝經循行的穴位找到壓痛點,最痛的地方按壓起來效果越好。其實讀者把握住經絡的疼痛點,不必拘泥於穴道的名稱。經言:“寧失其穴,不失其經”。

足厥陰肝經的五輸穴“井、滎、俞、經、合”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對身體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