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05月13日】
一次在雲林縣的中醫養生講座中,我談到把握穴道按摩的秘訣,即“有諸於內,必形之於外。”中醫認為臟腑有病,必在體表經絡循行的部位即穴道上,有相對應的痛點出現。同時把握經絡循行的時辰。
實例1: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而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而心經循行的時辰為11~13點,如果出現心咳症狀,而在11~13點症狀特別嚴重,那肯定是心咳。“治藏者治其俞”,這時只要在心經的俞穴神門穴找出痛點依法按摩,一定能使症狀舒緩。經一段時間持續按摩,自有其療效。
實例2: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小腸經循行時辰為13~15點,如果出現小腸咳症狀,而在13~15點症狀特別嚴重,那肯定是小腸咳。治府者治其合,這時只要在小腸經的合穴小海穴找出痛點按摩,一定有其療效。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人的壽命為成熟年齢的5倍至7倍,即100歲至140歲。能不能,要不要活100歲,除了先天的遺傳基因外,後天的因素其實決定權完全在自己的手上。為甚麼哪?因為“健康不是人權,而是自我責任,基本保健應通過自我保健,自我醫療來達到。”(錄自世界衛生組織宣言)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了解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
針灸治病,為甚麼頭痛針手的穴位、牙痛針手足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了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了然,豁然開通。
前面的專欄已分別介紹了,肺經循行由胸走手,大腸經由手走頭,胃經由頭走足,脾經由足走腹,心經由胸走手,小腸經由手走頭,膀胱經由頭走足,腎經由足走腹,心包經由胸走手。經脈循行各有時辰,3~5點走至肺經、5~7點走至大腸經、7~9點走至胃經、9~11點走至脾經、11~13點走心經,小腸經為13~15點、膀胱經為15~17點、腎經為17點~19點、心包經為19~21點。
現在我們介紹手厥陰心包絡經之循行:
手厥陰心包絡的經脈,起於兩乳之間的膻中,會屬於本經心包絡,下行貫穿膈膜,經過胸部與本經互為表裡的三焦相聯絡;它有一條支脈,循行胸中,橫出脅下;當腋縫下三寸處,復向上行抵腋窩部,再沿著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肺經與手少陰心經兩經的中間,入肘中,下行前臂掌側兩筋的中間,入掌內,循中指,直達指尖;另有一條支脈,從掌內分出,沿無名指直達指尖,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銜接。
手厥陰心包絡經有九穴,左右共十八穴:
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心厥陰心包絡經有了異常變動會表現為下列病症:
心中熱,前臂和肘彎掣強拘攣,腋窩部腫脹,甚至胸中滿悶,心跳不寧,面赤,眼睛昏黃,喜笑不止。
本經所屬腧穴主治有關“脈”(心主血脈)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心胸煩悶,心痛,掌心發熱。
《醫宗金鑒》對心包絡解:
張介賓曰:“心包一髒,《難經》言其無形。滑壽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髒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月曼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二句。今考心包,髒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經之謂歟。”
心包絡經為心之外圍,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外邪侵襲於心,首先心包絡受病。內經言:“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包經。”所以本經之肘部以下的俞穴皆有治療心臟病的功用。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心厥陰心包絡經的五輸穴,在五行分屬木的“中沖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滿,“勞宮穴”五行屬火是滎穴主治身熱,“大陵穴”五行屬土是俞穴主治體重節痛,“間使穴”五行屬金是經穴主喘咳寒熱,“曲澤穴”五行屬水是合穴主治逆氣而泄。
以上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手厥陰心包絡經:中沖穴
手厥陰心包絡經的井穴“中沖穴”,井主治心下滿。臨床用來急救中風不省人事,卒暴昏沉,心煩煩滿,舌強,發熱,痰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中沖、少商、商陽、關沖、少沖、少澤,使血氣流通,實有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訣也。
一、中沖穴臨床主治:
《玉龍歌》:“中風主症症非輕,中沖二穴可安寧。”
小兒夜啼症,伴有心煩怕熱、目赤、便秘、口乾等。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手中指之端,爪甲內分許處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甲尖按壓在中沖穴上,食指頂挾住中指另一方,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前述之症狀可以緩解。
中風急救則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法。先將小指揉搓數10次,使之充血。取中沖穴,常規消毒後,用小三棱針或28號毫針,針尖略斜向上方,刺入1分深。疾刺疾出針,以出血為宜。若未出血者,醫者可用拇指沿患者中指向中沖穴推壓令出血。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厥陰心包絡經:勞宮穴
勞宮穴為手厥陰心包絡經滎穴,滎主治身熱。手厥陰心包絡經其經氣起於胸中,循手臂中道運行,直達手中指之尖端,其脈下膈,歷絡三焦。勞宮穴五行屬火,手厥陰心包絡經五行亦屬相火,功專清心瀉火,能治療心火亢盛引起的病症,如失眠、心煩、口乾舌燥,口瘡。勞宮穴是回陽九針之一,臨床為急救之要穴。臨床治療飲食不當的胃痙攣疼痛(即胃翻心痛),效果佳。
一、勞宮穴之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痰火胸痛,小兒口瘡及鵝掌風等症。”
《通玄指要賦》:“勞宮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掌心向上,在手掌中央,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勞宮穴上,食指頂挾住掌骨背面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厥陰心包絡經:大陵穴
大陵穴為手厥陰心包絡經之俞穴,也是心包絡經的原穴,是心包絡經原氣留止之處。手厥陰心包絡經,其經氣起於胸中,循手臂中道運行,直達手中指之尖端,其脈下膈,歷絡三焦。大陵穴五行屬土,心包絡經五行屬相火,五行相生火能生土,經曰:“實則瀉其子”,故大陵穴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一、大陵穴主治:
《玉龍賦》:“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除。”
《通玄指要賦》:“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
臨床治療失眠、多夢、健忘有其療效。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仰掌,在腕橫紋正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大陵穴上,食指頂挾住腕背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厥陰心包絡經:間使穴
間使穴為手厥陰心包絡經之經穴,經穴為原氣行經之處,主治喘咳寒熱。又間使穴五行屬金,能疏解厥陰與少陽邪氣,故本穴素為治瘧要穴。
一、間使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脾寒證,九種心痛,脾疼,瘧疾,口渴,及瘰癧久不愈。左右針灸自然平。”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取穴時,仰掌,於腕橫紋上3寸兩筋間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間使穴上,食指頂挾住腕後方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以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厥陰心包絡經:曲澤穴
曲澤穴為手厥陰心包絡經之合穴,合穴為原氣所入之處。手厥陰心包絡經,其經氣起於胸中,循手臂中道運行,直達手中指之尖端,其脈下膈,歷絡三焦。曲澤穴五行屬水,心包絡經五行屬相火,五行相生相剋,水能克火。曲澤穴能清心火,凡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痛,身熱煩渴等證,皆有其療效。
一、曲澤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臂肘搖動,掣痛不能伸,傷寒,嘔吐,氣逆等證。”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屈肘,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凹陷中。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曲澤穴上,食指頂挾住肘橫紋後方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厥陰心包絡經:結論
內經云:“有諸於內,必形諸於外。”心肌梗塞的臨床症狀:如大石頭壓在胸口上,感到令人窒息的胸悶、恐慌、呼吸困難、心悸、冒汗、嘔心嘔吐、臉色蒼白、全身無力、無法自行行走、需有人攙扶,症狀可能延伸到肩、上臂、頸部、喉處或上腹部。此時用心包絡經的五俞穴按摩可救急。
心包絡經為心之外圍,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外邪侵襲於心,首先心包絡受病。內經言:“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包經。”所以本經肘部以下的俞穴皆有治療心臟病的功用。除了心包絡經五俞穴外,只要在心包絡經找到壓痛點,最痛的地方按壓起來效果越好,如內關穴、郄門穴。其實讀者把握住經絡的疼痛點,不必拘泥於穴道的名稱。經言:“寧失其穴,不失其經。”
手厥陰心包絡經的五輸穴“井、滎、俞、經、合”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對身體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