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3年09月07日】
一、吉人辭寡
王徽之兄弟三人,一道去拜會謝安。會面期間,王徽之、王操之二人,說了不少關於社會事務的閒話,王獻之只是寒暄了幾句。
他們弟兄三個離開後,坐中有個客人,問謝安:“剛才三位不錯的年輕人,哪一位更好些?”
謝安說:“最小的王獻之最好。”客人說:“從哪裡可以看得出來?”謝安說:“善良賢能的人話少,浮躁的人話多。由《易經•繫辭》裡的這兩句話,就可以推知。”
二、勿苛察小事,而漏吞舟之魚
丞相王導,在治理揚州時,派遣八名部裡的從事官吏,到所轄八郡去考察,當時,顧和也是去考察的官員。回來後,大家同時去拜見王導。那些從事,都一一匯報了所考察的各郡太守的政績好壞,輪到顧和匯報時,他卻一言不發。
丞相王導問他說:“你聽到過什麼?”
顧和回答說:“您輔佐朝政,為什麼寧肯讓吞舟之魚漏網,而聽信傳聞,採取苛察小事的治理方法呢?”
王導聽後,讚嘆他說得好!那幾個從事,都感到自己缺少了什麼。
後來,王導就下工天,去調查大案要案(即顧和講的“吞舟之魚”)。
三、視古與視今
有一天,京房(字君明,西漢時今文經學家,官至魏郡太守)與漢元帝(姓劉名爽,西漢第八代皇帝,廟號元帝)一起談話。問元帝說:“周幽王、周厲王為什麼會亡國?他們任用的是些什麼人?”
漢元帝回答說:“他們亡國的原因,是任用了不忠誠的人。”
京房說:“明明知道他們不忠誠,而又任用他們,這是什麼緣故呢?”
漢元帝說:“將要亡國的國君,都認為自己所任用的臣子,是賢能的,哪裡是知其不忠誠,而又任用他們呢??”
京房叩頭說:“臣擔心將來的人們,看今天,也像今天的人們看過去一樣。”
【筆者附言】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講:“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民,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五、一無所問
謝尚做江夏相時,羅君章(晉代時的桂陽人,歷官參軍、侍中、廷尉、長沙相等)當時在桓溫手下做從事(官職名),奉命前往江夏考察。羅君章到了江夏後,對於郡中的事,一概不問,一連數天,只與謝尚一起喝酒。回來後,桓溫問:“發現有什麼大問題嗎?”
羅君章反問道:“不知道您認為謝尚,是個什麼樣的人?”
桓溫說:“仁祖(即謝尚)是比我強一點的人。”
羅君章說:“難道比您強的人,會做壞事嗎?所以我什麼都沒查問。”
桓溫覺得羅君章的見解,不同尋常,就沒有責怪他。
六、不要拆毀百姓之家
陸玩被任命為司空(官職名)後,有人去拜訪他。那人索要到美酒後,就把它灑在樑柱旁的地上,虔誠、鄭重的祈禱說:“現在缺乏人才,朝廷使用你擔負國家重任,希望你不要把百姓人家的樑柱,毀壞了(意即不要拆毀老百姓的安身立命的家)。”
陸玩笑著說:“我一定會記住你勸誡我的這番好話!”
七、自帶綁繩,用以行諫
桓玄自幼襲封南郡公,他愛好打獵,每次出獵,都帶著龐大的隊伍,五六十裡內,車馬紛紛,旗幟飛揚,遮蔽了原野。一旦發現了獵擊目標,將士們策馬向前,奔馳如飛,左右兩翼的隊伍,不問山陵溝壑,都奮勇沖向目標。有時出現了隊伍不整齊,野獸跑掉了等情況,部下的將官,沒有不被用繩索捆綁起來的。
桓道恭是桓玄的本家,當時在桓玄部下,擔任參軍之職。他非常敢於講實話。他隨同桓玄出獵時,常帶著一條深紅色的綿絲繩,系在腰間。
有一次桓玄問他:“你帶這條綿絲繩,做什麼用?”
桓道恭回答說:“您打獵時,喜歡捆綁部下。以後碰到我被捆綁時,我的手,受不住那粗糙的繩子捆綁。所以自帶此繩備用。”
從此以後,桓玄便稍微收斂了自己的作風,捆綁部屬的毛病,比過去減少了許多。
(均據劉義慶《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