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3年09月25日】
一、孔子認為該收的就該收!
按照魯國的法令,如果有誰知道魯國的人,在外地給諸侯為臣,或給人做妾,而把他們贖買回來,可以向國家庫府裡,去支付贖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從諸侯那兒贖回一位魯國人,而未向國庫支付贖金。
孔子說:“你失掉了賜給你黃金的機會了。那德高重望的聖人辦事情,可以改變世俗的老框框,言行可以成為百姓的榜樣,並不是單單適合自己的要求。當今,魯國有錢的人少,而窮困的人多,領取國庫支付的贖金,並不妨礙自己的美德。可是不領取國庫的贖金,影響所及,就再也沒有人去贖人了。”
子路救上一位落水的人,後來這人,為了表示感謝,給了子路一頭牛。子路接受了饋贈。
孔子高興地說:“今後魯國人裡,救落水的人,一定會多起來的。”
二、 高明的政策在於惠民
黃河改道向南移去,農民耕種河套的土地,收穫還不錯。
有官吏提議說:“這些田,應該按畝數,繳納租稅。”
御史高明說:“不行!黃河改道沒個規律,租稅不能增加。倘若遇上水澇,稅收仍按田畝數繳納,那時,農民怎麼受得了呢?”於是,也就不上報因黃河改道,而增加的土地收穫。
老百姓得到了這個惠民政策的好處,都稱讚說:“高明的政策,正是在於惠民!”
三、米是萬眾之重,要早留活路!
王鐸在京城當丞相時,李螟任度支,掌管財政。每年從江淮往京城運米,加上運費,每鬥米折合錢七百。而京城的米價,每鬥四十錢。大家的意見是:打算不從江淮運米,但每鬥米繳納七百錢。
王鐸說:“這不是個好主意!如果在京城買米,是買的京城的有限的存糧。從江淮往京城運米,那是活路。也救活了很多無地的運夫。米是萬眾之重,要早留活路。”可是繳七百錢買米的法令,已下達施行,也沒有誰敢說個“不”字。
不幾日,京城裡的米,因供不應求而漲價。不到十天,那位京城的財政官,就當不成了:因為京城的百姓,誰也買不到糧了。
這時,有見識的人,都稱讚王鐸明察事理。因為王鐸堅持從江淮往京城運米,加上運費,每鬥米折合錢七百。所以,是他解決了在京城買不到米的困難。
王鐸也因此被提升重用。
四、孫仲純當官,處處為民著想
孫仲純在南海任知州時,發運司(官職名)建議設置洛要、板浦、惠澤三處鹽場。孫仲純認為:這不是一個好主意。發運司的主管,親自來到海州,執意要辦鹽場。孫仲純堅決抵制。老百姓都雲集到縣衙門前,也說設鹽場,對他們有好處。
孫仲純向他們解釋說:“你們這些人,也不考慮遠一點!國家賣鹽,雖眼前得利,我是怕鹽多了賣不出去!鹽賣不出去,它的害處,在幾年以後,就顯現出來了。”
孫仲純辭掉了在海州的職務,那裡,終於辦起了三個鹽場。後來,連海一帶的刑法嚴厲,監獄充滿,盜賊和差役也比以前多了,都是因為設置這三個鹽場,造成的惡果。曬好的鹽,象山一樣堆在那裡,賣不掉,也運不出去。鹽業虧損,工人開不出工資,往往搞得傾家蕩產。這時,百姓才知道:開設鹽場的害處真的是很大!
還有一次,朝廷在海州,徵調武器,其中包括弓、箭之類的武器。海州地方,本來也不出產這些東西,老百姓非常為難。都要求用繳納鰾膠來抵帳。
孫仲純對他們說:“海州不出產製造弓、箭的材料,是人所共知的,這只不過是朝廷的一時急需。你們如果以繳納當地的土產代替,恐怕以後,你們的這一項繳納任務,就會沒完沒了的延續下去,而不堪重負。”
五、 張泳護民,受民廟奉
張泳,字忠定,他在擔任崇陽縣令時,百姓都以種茶為業。張縣令說:“種茶獲利大,官府將要統霸茶權,我們不如趁早改變。”
於是,他叫人拔掉茶樹,種上桑樹。老百姓很不高興這種做法。
但是後來,官霸茶權,其他產茶的縣茶農,都失業了。而崇陽縣種的桑樹,已長大養蠶了。一年出產絲絹一百萬匹。民得其利。
這時,百姓想起:這是當年張縣令的大恩大德!於是,為他建了祠廟,供奉綿延。
(均據馮夢龍《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