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興利除弊,請皇上先掏腰包!」(共五文)

程實


【正見網2013年10月23日】

一、上官怕死,太不像話;小官挺身,禦寇救民

嘉靖年間,東南洛海一帶,經常遭到倭寇的騷擾。蘇州城經戒嚴。忽然傳說倭寇從西路而來,已經過了滸墅。太守率領眾官登城,急忙命令關閉城門.附近鄉村裡的百姓,逃避倭寇的有幾萬人,都涌到蘇州城外,進不了城。百姓來回奔跑,叫門不開,呼號震天。

擔任同知的人,名叫任環,他憤慨地說道:“還沒看到倭寇的影子,而先丟棄良民百姓,還叫牧守干什麼!有事請讓我任環擔當。”

於是,任環分別派遣縣吏,大開六座城門,放百姓進城。

而他自己拿著寶劍,率領軍士,坐在官亭,準備迎接倭寇,與敵決戰。因此西路的鄉民,都進入城中。許久,倭寇才到城下。任環嚴防死守,敵人久攻不下。

這樣,任環救活了許多百姓。吳地的人民,直到今天,還祭祀他。

二、 劉晏設置情報站,只為利國濟民

唐代,劉晏做轉運使時,正值安史之亂後,朝廷一切財物,都依靠劉晏辦理。劉晏精力充沛,很有機智,變通有無,處理得十分妥當。

他曾經出高價招募善長走路的人,設置情報站,目地是讓他們偵察報告四方物價,即使是很遠地方的消息,幾天之內,他也能知道。

這樣,他就掌握了權衡食貨物價輕重的主動權。賤買之後,略貴一點賣出,使國家獲利。而四方各地,也並沒有產生物價過高、或過低的弊病。

三、 當官的買牛干什麼?

宋英宗治平年間,河北一帶鬧了災荒,接著又發生了地震,老百姓沒有糧食吃,往往賤賣耕牛,來維持生活。

當時劉渙 做澶州的知州,把州府的公錢,全部拿出來,購買耕牛。
 

“當官的人買牛干什麼?”當地的人,都疑惑不解。

第二年,地震停止了,逃亡的百姓回來了,而沒有牛可以耕地。牛的售價,一下子暴漲了十倍。

這時,劉渙就把州裡所買的許多牛,用原價賣給百姓去耕地。

所以,河北一帶,只有澶州的百姓,沒有流離失所。

四、“興利除弊,請皇上先掏腰包!”

唐朝實行府兵制時,士兵們平日都安心從事農業生產。每個府,都有折衝(軍官名,全稱折衝都尉)統領他們。折衝在農閒時節,教習士兵們戰陣之事。國家有戰爭、戍守等事,徵調軍隊,就下發軍書到各個州府,州府根據軍書發兵。到了指定的地點,將帥審查檢閱,如果有教習不精的士兵,就拿折衝問罪,嚴重的要牽連到刺史。打完了仗,便加官或者發給賞賜,途中遣散,各自回到原來的州府。從軍的士兵,到近的地方往往不超過三個月,就可以返回州府。遠的地方,也不過一年。

高宗時,派劉仁軌做洮河鎮守,討伐吐蕃,才有長期戍邊的兵役。武則天臨朝稱制以後,天下太平。日子長了,武備便漸漸松馳。

唐玄宗開元末年,張說開始招募長徵兵,命名為曠騎。後來又擴展為六軍。到李林甫做宰相時,各路軍隊都開始招募士兵,士兵們不再由當地百姓組成,又沒有宗族關係,相互之間不加尊重愛惜,於是產生了禍亂。

唐德宗和李泌商量,想要恢復過去的府兵制。李泌回答說:“今年徵召函谷關以東的士卒來戍守京西的,有十七萬人,總計需用二百四萬斛軍糧。國家連年遭遇饑荒、戰亂,經費不足。沒有餘力恢復府兵制。”

德宗說:“馬上裁減戍卒,讓他們回到關東,怎麼樣?”

李泌回答說:“陛下果真能按照我的話辦,可以不裁減士卒,不驚擾百姓,使國家的糧食日益充足,糧價日益下跌,府兵制也自然而然地得以恢復。”

德宗說:“果真能做到這樣嗎?”

李泌說:“這事得急速去辦,再過十天半月,就來不及了。現在吐蕃久居原蘭之間,用牛運載糧食,糧食運完了,牛就沒有用處了。興利除弊,先請皇上掏腰包,立即拿出國庫收藏的次等絲帛,染成帶花的絲織品,由党項賣給他們,買回牛來。每頭牛花二三匹,總計十八萬匹,可買回六萬多頭牛。再命令鐵匠們趕造農具。國家買進麥種,分別發給邊疆的軍鎮,招募士卒,開墾荒田種麥,估計明年會豐收。再讓他們加倍償還麥種。其餘的麥子,按時價增加五分之一,由朝廷買進,貯備起來。來年春天種地時,又照此辦理。關中土地肥沃,常年荒蕪,一經開墾耕種,收成必定豐厚。戍卒開荒種地獲利,種地的人,會越來越多。邊疆駐軍之地,居民很少,士卒每月吃的是官糧,他們收成的糧食賣不掉,價錢必然降下來。這樣,我們名義上是花了高價買進糧食,實際上的價格,要比今年的低多了。”

德宗又問:“你說府兵制,也可以自然恢復。這是為什麼?”

李泌回答說:“戍卒由於墾田而致富,就甘心情願留在當地不再思念回家了。過去的制度,是戍卒在邊疆三年期滿,由別人替換。到他們將要期滿的時候,頒布命令,有願意留下的,就把他所開的荒田,交給他做為永業田,家裡人願意來的,原籍地方發給譜牒、食糧,而送往邊疆。根據應募的人數,移書投到本道治所。這樣,即使是河朔一帶的各個將帥,也可以免去了代戍關中邊地的煩勞,而擁護這個辦法了。要不了多久,關中邊地的士卒,都變成了土著居民,就可以用府兵制的辦法,管理他們了。這樣,就能改變邊關的疲弊,使邊關變為富強了。這件事的關鍵是:皇上先掏腰包,迅即拿出國庫的財物,趕快買下耕牛。”

五、必須斷絕官宦之家獨霸的財路

明朝弘治十年,孝宗皇帝,命令戶部尚書劉大夏,負責辦理邊地糧餉。

有人對劉大夏說:“北地糧草,半數以上,屬於朝中顯貴子弟所經營,先生您平素與這些人不合,恐怕您去了之後,難免因為剛直,而惹禍。”

劉大說夏:“處理事情,應該憑道理,而不能憑勢力,等到了那裡,再想辦法吧。”

不久,劉大夏到了邊地,就召集當地父老,每天在一起調查情況,徵求意見,於是,根據百姓的意見,擬定了切實可行的措施,斷絕了官宦子弟獨霸的財路。

有一天,劉大夏張貼榜文,通告四方:“某某倉庫缺糧若干石,每石給官價若干。凡是境內外的官吏、居民、旅客、商人,只要有願賣米的,米從十石以上,草從百捆以上,都准許來賣。既使是朝中官宦子弟來賣,也不禁止。”

榜文貼出不到兩個月,前來出售糧、草的百姓,絡繹不絕。糧倉、草場,很快都充實起來。

原來,過去此地規定:糧百石、草百捆以上,才准出賣。因此,官宦子弟爭相出賣,又轉手購買邊地百姓的糧草,陸續送到這裡,謀取一半利潤。

自從劉大夏的辦法實行後,有糧草的人家,只要米夠十石,草夠十捆,就可以自己直接出賣,官方付出的收售價合理。百姓的收入增加。

從前,官宦子弟前來強行阻止,然後強行低價收購。他們聚積到糧百石、草百捆以上,再高價賣給官方,大賺其不義之錢。現在,官宦子弟即使想到百姓家收購,也無處可買了。

官宦子弟們,被截斷了一樁財路。他們氣恨難消,卻又無可奈何。

(以上均據馮夢龍《智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