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一門清風,令人敬佩!(共八文)

艾逸名 整理


【正見網2013年10月29日】

一、曹操自嘆不如毛玠

毛玠,字孝先,曹魏時人。曾任縣吏、司空丞相、右軍師、尚書僕射等官。他一貫淳樸質實。在擔任吏部尚書後,沒人敢穿漂亮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

魏武帝曹操,感嘆地說:“我的法律,還不如毛尚書的言行管用!假使官員們都能像毛玠這樣以身作則,盡心盡力;那麼改變世風,就不是難事了。”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身正為范,不令而行。毛玠的言行,對部屬的影響甚大,以致使魏武帝曹操嘆服,這就是人格的力量。改變世風,不僅需要法律的約束;需要位高權重的執事者本人,能以身作則。

《史記》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宋代林逋曰:“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國家需要更多的毛玠這樣的道德典範!

二、“去時無一物,東壁掛胡床”

曹魏時,裴潛擔任兗州刺史,做了一把小交椅,等到他離任時,把它留掛在柱間。

梁簡文帝說:“不學胡威絹,寧掛裴潛床!”(不學西晉人胡威喜愛絹帛等高級服飾,寧願有一件可以摺疊的簡便坐椅)

李白說:“去時無一物,東壁掛胡床。”(裴潛離任時,什麼都沒有帶走,兩手空空而去。並將一把自己可以摺疊的簡便坐椅,掛在東邊的牆上,留個紀念)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裴潛刺史離任時,“去時無一物,東壁掛胡床。”這叫做去留有交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叫兩袖清風,這就是最好的詮釋。

三、“我不如一婦人矣!”

汪一麟從知州提升到刑部時,拿出俸銀十兩,讓州民趙鍔,打造一艘船,以便北行。

船修好後,汪一麟帶著全家人上船,見船造得十分堅固、漂亮,就問:“花了多少錢?”趙鍔回答說:“花了十兩銀子。”

汪一麟秘密叫來眾工匠,仔細查問,才知道實際用了二十兩。於是馬上拿出六兩銀子,三十把扇子,三斤墨,扇子和墨價值四兩多銀子,把趙鍔叫來說:“我知道你賠了十兩銀子,現在用這三樣東西償還你。”

趙鍔勉強收下出去了。汪一麟的妻子說:“你既然已經知道人家賠了十兩,就應當給足他十兩,而用扇子和墨酬謝他的辛勞才對。”汪一麟當即又補給趙鍔四兩銀子,可趙鍔就是不敢接受。

汪一麟急得面紅耳赤地說:“你這樣做,使我還不如一個婦人啦!你無論如何,不能再推辭。(原文是:“是則使我不如一婦人矣!必不許辭。”)”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常有夫唱婦隨,其實家有賢妻,婦唱夫隨,也未嘗不可。故事中的汪一麟能夠廉政勤政,官路順達,能說與夫人常吹枕邊清風無關嗎?

四、不拜穢物

鍾離意,字子阿,東漢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任郡督郵,在疾病流行時,救活了很多人。明帝時任尚書,敢於諍諫。後任魯國宰相。

鍾離意任尚書時,交趾郡太守張恢,因貪污被抄家。明帝下詔將沒收來的財產,賞賜給群臣。鍾離意分得一些寶珠,扔在地上,並不拜謝。

明帝詢問是何緣故,鍾離意回答說:“孔子在‘盜泉’旁邊,寧願忍渴也不喝;曾子來到勝母(地名),馬上掉轉車頭,原路返回,因為他們討厭這些與禮義不合的名稱。這些珠子都是骯髒的東西,我不敢拜受。”

明帝感嘆地說:“鍾離意尚書,真清廉啊!”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鍾離意不拜穢物,表現出對貪贓枉法者的鄙夷,也表現了一個股肱大臣應有的氣節。明帝以贓金賜群臣,乍看極為不妥,或許是另有深意吧!而眾多的官員,根本不問賞賜的來源,見金錢便拜,以為受之正當,名正言順,何曾想過什麼“忍渴於盜泉”之類的古訓。看來,我們還真應該學學鍾離意,在得到意外的賞賜和饋贈之時,應該審視清楚:這意外好處的來歷,究竟如何?不能見錢眼開,什麼都往懷裡揣。

五、一門清風,令人敬佩!

劉仁宅是劉大夏先生的父親。劉仁宅在瑞昌做縣令時,曾經和高安縣令嚴某,一同入京朝覲。當時楊溥執掌朝政,因劉、嚴二人,雖為鄰縣卻有矛盾,特派一名僕人前去察看。

僕人回來匯報說:“嚴縣令非常富貴,有氣派,是個很稱職的官員;劉縣令用的是草蓆布被,瓦盆煤灶,就好像窮人一樣。”楊溥在心中默默地記下了劉仁宅。

劉、嚴二人,到拜見楊溥時,嚴縣令為了算計劉仁宅,特意搶先一步進見,獻上金幣,楊溥揮手,讓他出去了。

劉仁宅後見,獻上一袋茶葉、一罐蜂蜜,楊溥高興地收下了。不久就提拔劉仁宅為監察御史。

劉仁宅在任監察御史時,六七個人共用一匹馬,大家輪流出行。到年底招待同僚時,劉仁宅只是用些乾魚,招待而已,因為家中什麼食品都沒有。

後來,楊溥在為親人上完墳,歸朝途中,順便造訪劉仁宅,他問劉仁宅的兒子劉大夏:“你父親在家嗎?”大夏說:“在路上。”他又問:“你母親在哪兒?”大夏回答說:“在鄰居家磨麵。”

楊溥便巡視劉仁宅的家,走進臥室,看見床上只有草蓆、布被,高興地說:“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御史啦!”

唉!劉仁宅送給顯赫的同鄉前輩,是茶和蜜兩樣東西,招待同僚的,是一樽乾魚;僕人看到的是瓦盆煤爐;楊溥親自去,看到的是草蓆布被;仁宅的夫人,不辭辛勞,親自到鄰居家打水、舂米;仁宅的兒子,不隱諱自家的簡陋和貧窮。一門清風,實在令人敬佩!

近世的官員,到民間走動越來越少,而各種各樣的享受卻越來越多了;為政的聲譽一天比一天低,可囂張的氣焰卻一天比一天高。老百姓的日子,卻愈來愈難過。難道這不令人感到十分痛心嗎?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附言】

同為縣令,一富一貧。富者有金幣送上司,貧者不能免俗,也送上了茶葉和蜂蜜。所幸,這位上司楊溥,頗具慧眼,也是一位廉吏。他提拔了貧縣令劉仁宅。事實證明,劉仁宅雖然官越做越大,卻一直保持著廉潔的家風,令人敬佩。

可當今官場上卻流行著“不跑不送,原地不動”的俚語,勤勤懇懇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官員,很少被發現,也很難被提拔,這是極不正常的。研讀這則短文,不僅應該學習劉仁宅的清正廉潔,還應該學習楊溥公正用人的品格和重視調查研究考察官員的方法。

六、廉吏周新,妻子移風尚朴

周新,喬裝成老百姓的模樣,到所屬州縣巡視,冒犯了縣令。縣令要拷打懲治他,聽說廉潔的按察使,即將到來,就把他收捕入獄。

周新在獄中詢問囚犯,知道了這個縣令貪污的情況。告訴獄吏說:“我是按察使。”

縣令得知後,很震驚,向周新請罪。

周新彈劾了這個縣令,罷了他的官。

周新的妻子有節操。周新沒做官時,她家靠縫紉自給。做官後,偶爾參加其他官員妻子舉辦的宴會,穿著荊布衣服,像農家婦女。

其他官員的夫人,感到慚愧,都換了樸素的服飾。社會風氣驟變,大都穿得簡樸起來。

周新死後,沒有兒子。妻子回到廣東,生活非常貧困。廣東巡撫楊信民說;“周志新是當代第一廉潔正直的人,怎能讓他的夫人終日挨餓呢?”所以經常給予接濟、幫助。

周新妻子死時,凡是在廣東做官的浙江人,都主動參加了她的葬禮。

(《明史•周新傳》)

【附言】

莎士比亞說:“閃光的不都是黃金。”周新打扮得跟老百姓一模一樣,以致被縣令收監入獄。周新的妻子,長年穿著荊布衣服,像農家婦女。

他們夫妻二人,對國家、對百姓,都做了許多好事,起了移風尚朴的好作用。

美國的一位哲人說:“純潔的良心,比什麼東西都貴重。”周新夫妻二人,都是貴重之人啊!

七、“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調任端州知州,升為殿中丞。端州這地方出產硯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貢的名義,隨意多征幾十倍的硯台,送給權貴們。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貢朝廷的數目製造,一年過去,他沒有拿一塊硯台回家。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

(《宋史))

【附言】

硯台雖小,卻凝聚著匠人們的勞動。一般上貢的硯台都是很名貴的,加倍征取以巴結權貴,不僅使匠人們的心血付之流水,使其生活窮困無著,也助長了官場上的腐敗庸俗風氣。包拯能正己正人.除惡懲弊,實屬難得。

在當前一些邊遠地方,當地的特色產業,長期得不到發展;發展了,百姓也富不起來,甚至越發展越窮,就是存在著類似隨意征取送人、各級官員伸手無償索取的現象,逼得企業關門大吉。

八、小人李慶遠的嘴臉與伎倆

中郎(宮廷近侍武官)李慶遠,狡詐陰險。他開始侍奉皇太子,經常能出入太子的住處。太子有時暫時派他外出辦事,他就仗著太子的威勢,飛揚跋扈。宰相以下,都叫他為“要人”。

宰相正要吃飯時,李慶遠來了,眾人就請他入坐。他經常預先派一個差人,在門外急急忙忙說:“太子等您辦事!”他便連忙把嘴裡的飯吐出來,擱下碗就走。李慶遠到各部司衙門,都玩弄過這套把戲。他拜見權貴,請託徇私,賣官鬻獄,所求之事,都能達到。

後來,太子漸漸疏遠了李慶遠。他還是潛入宮廷衛兵之中,在中間混飯吃。一天晚上,他出外肚子痛,卻還騙別人說:“太子賜我的瓜太多了,吃得我肚子疼。”可過了不一會兒,他吐出一大堆黃臭的東西,原來是衛士所吃的米飯,還有一些菜末兒,搞得滿地都是,一片狼藉。凡是小人得寵,大多就是李慶遠這個樣子。

(唐代張騖《朝野僉載》)

【附言】

天下的小人,無不如此,得勢時狐假虎威,失勢時還招搖撞騙。現實中,打著領導的牌子吆五喝六的人不少,善良的人們,應該多一個心眼。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