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一先(29):宋臣宗澤 漢使張騫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4年02月03日】

【原文】

sòng chén zōng zé ,hàn shǐ zhāng qiān。
宋臣宗澤,漢使張騫。

ㄙㄨㄥˋ ㄔㄣˊ ㄗㄨㄥ ㄗㄜˊ,ㄏㄢˋ ㄕˇ ㄓㄤ ㄑㄧㄢ。
宋臣宗澤,漢使張騫。

【注釋】

(1) 宗澤:字汝霖,北宋浙江義烏人。為著名抗金名將,重用岳飛北伐,惜壯志未酬,憂憤而死。諡號忠簡。
(2) 張騫:字子文,漢朝陝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漢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足跡遍及中亞、西亞,開拓了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為著名探險家、外交家。

【語譯】

北宋大臣宗澤是抗金名將,漢朝的張騫奉命出使西域。

【人物故事】

《宋史˙宗澤列傳》記載,宗澤家貧,自幼豪爽有大志,北宋哲宗元佑六年舉進士,歷任大名府館陶尉、衢州龍游、萊州膠水、晉州趙城、萊州掖縣等縣縣令。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惜政治腐敗,奸佞當道,不得重用。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宗澤升任登州通判。徽宗宣和元年,朝廷遣使與女真(金)締結海上盟約,夾攻契丹(遼)。宗澤告訴親近的人說:“天下自此多事了。”年屆六十的宗澤上書請求告老還鄉,打算退居家鄉東陽,結廬山中,著書以終。但被人誣告蔑視道教,被發配鎮江“編管”。宣和六年,調任巴州通判。

北宋欽宗靖康元年,在中丞陳過庭的推薦下,朝廷詔宗澤進京,出任台諫。宗澤日夜兼程奔赴京城,反對議和,力主抗金。同年九月,被派往前線磁州擔任知府,宗澤帶著十幾個老弱士兵上任,到任後,積極修繕城牆,疏通護城河,招募士兵,施行兵民合一,購買糧食,備足軍糧。同年十月,授“河北義兵都總管”。時金人攻陷真定,引兵南下,分遣數千騎兵直攻磁州,宗澤披上盔甲登城指揮作戰,命士兵以神臂弓弩擊退金兵的攻勢,再打開城門縱兵追擊,斬敵首數百,所獲大量戰利品,均賞給軍士,這是宋軍首次擊敗金兵。

靖康元年冬,金兵分東西兩路南下,再次包圍開封。欽宗任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帥,赴京勤王。康王傳檄命各地勤王兵馬至大名府集合。宗澤接獲命令,立即率領二千士兵,冒著風雪渡過冰河,率先趕至大名府,一見康王便說:“京城受困日久,入援不可緩。”但康王無意救援,不久開封就失守了。宗澤一再請求出兵,康王不得不撥出部分軍力,命他前往開德府。從大名至開德的路上,宗澤與金兵連打十三戰,戰戰皆勝。靖康二年,宗澤率領軍隊繼續向開封推進,取得一連串的勝利,但康王擁兵觀望,宗澤孤軍奮戰,兵力不足,終功敗垂成,無力解開封之圍。北宋滅亡。此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帝位,是為南宋高宗,改年號建炎。

建炎元年六月在宰相李綱的推薦下,宗澤被任命為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李綱反對主和,可惜不得高宗信任,僅當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罷免。宗澤主開封府期間,招集義兵,重用岳飛、李貴、王再興、丁進等抗金將領,與金兵隔著黃河對峙。建炎二年一月,金軍再度大舉進擊開封,宗澤大破之,收復部分失地,並搗毀滑州金兵囤糧輜重的營寨,確保南宋王朝的安全。金人畏懼宗澤,稱其為“宗爺爺”。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宗澤病重,臨終前仍心繫北伐,不停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並囑咐眾部將要繼續抗金,無一語提及家事。最後連呼三聲“渡河!渡河!渡河!”而逝。其子宗穎與岳飛一起扶柩回鎮江,與夫人陳氏合葬於鎮江京峴山。

《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列傳》記載,漢武帝即位後不久,從投降的匈奴口中得知,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其王被匈奴單于殺害,並將他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人被迫西遷至天山北麓的伊犁一帶,後來又被烏孫國(今伊犁河流域)攻擊,只得再往西南遷徙至媯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人想報仇,但卻找不到相助的人。武帝據此,決定聯合大月氏國以斷“匈奴右臂”;於是下詔徵選出使西域的人才,張騫以郎官的身分應募。

建元二年(西曆前一三九),張騫以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帶領一百多人由隴西出發,出使大月氏國。中途經過匈奴領土時,雖然小心翼翼,還是被俘虜,押送至單于處。單于扣留他們,為張騫娶妻,並生了兒子,這一扣留就扣了十多年。但張騫並沒有忘記使命,一直保存著漢朝出使的符節,時刻尋找逃走的機會。

經過十一年,匈奴對張騫等人的看管逐漸放鬆,張騫帶著部下趁機逃離,向西前進抵達大宛。在大宛王的幫助下抵達康居,康居人再將他們送到大月氏國。但已安居樂業的月氏人,無意再對匈奴報仇雪恨。張騫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準備回國,為避開匈奴,他沿著南面的大山往東走,通過羌人的地區回長安,不料中途又被匈奴所抓,扣押了一年多,後碰上匈奴內亂,張騫趁亂帶著匈奴娶的妻子和堂邑父逃回漢朝。這趟西域之行,歷時十三年,雖未能達成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任務,但張騫在這期間走遍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國,獲得西域各國大量的地理人文知識,開拓了天山南麓的路線。

元狩四年(西曆前一一九),張騫勸武帝聯合烏孫對抗匈奴,武帝封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人,六百匹馬,數萬牛羊及價值千萬的金銀布帛,浩浩蕩蕩地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時匈奴勢力已被趕出河西走廊,張騫一行人順利到達烏孫。張騫以厚禮贈烏孫王昆莫,轉達武帝欲共同對抗匈奴之意,並要求烏孫向東遷移回故土。但是因為烏孫內亂,國王昆莫年老無法做主,大臣懼怕匈奴,又不了解漢朝的實力,所以張騫沒有得到確切的答覆。張騫派副使們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窴、扜彌等國進行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亞。元鼎二年(西曆前一一五)烏孫派嚮導、翻譯及數十名探路的使者送張騫回漢朝,這是第一次西域有人到中原。烏孫王送給漢武帝數十匹好馬,武帝十分高興,封張騫為大行,爵位同於九卿。第二年張騫去世。

【說明】

宗澤從建炎元年七月開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中,接連上疏二十四次,即歷史上著名的〈乞迴鑾疏〉,疏中力勸宋高宗還京主持北伐大業,高宗不僅不採納,反而越來越猜忌宗澤,派侍衛馬軍督指揮使郭荀擔任東京副留守,就近監視,並阻止渡河抗金。宗澤忠心為國,卻“信而見疑,忠而見謗”,憂憤而死,徒留遺恨。宗澤墓前石碑所刻:“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最能道盡宗澤的一生。

張騫兩次出使,開拓了民族交流史的新紀元,被譽為“鑿空”,打通了往西域的南北二路,引進西域的物產,東西方商人往來貿易頻繁,成就了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張騫之後奉派往西域的使者都稱“博望侯”。史書上記載,張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個性堅韌,心胸開闊,危難中不失節操,梁啓超稱讚他“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