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智慧:物以類聚

大法弟子 寒梅


【正見網2014年04月13日】

人往往最難了解的是自己,總認為自己還不錯,錯的永遠是別人。作為大法弟子,遇到問題找自己,當別人出現問題時也要先看一下自己是否有此類問題。

古人在這方面也有類似的經驗,也就是根據“物以類聚”(注1)來判斷對錯。楚國有個善於給人看相的人,他的判斷不曾有過失誤,名聲聞於全國。楚莊王召見他,向他詢問這件事。他回答說;“我並不能給人看相,而是能觀察人們的朋友。觀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很孝敬和順,忠厚恭謹、敬畏王命,這樣的平民,他家裡一定會日益富足,自身一定會日益顯榮,這是所謂的古人。觀察侍奉君主的臣子,如果他的朋友都很忠誠可靠,品德高尚,喜歡行善,這樣的臣子,侍奉君主就會日益有所進益,官職就會日益得到升遷,這是所謂的吉臣。觀察君主,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賢能,侍從多是忠良,君主有過失都爭相進諫,這樣的君主,他的國家就會日益安定,自身就會日益尊貴,天下就會日益敬服,這是所謂的吉主。我並不是能給人看相,而是能觀察人們的朋友啊!”莊王認為他說的很好,於是大力收羅賢士,日夜堅持不懈,從而稱霸於天下。(注2)。

根據一個人的朋友或交往的對像來判斷這個人,比聽別人說更準確些,原理就是“物以類聚”。

聰明的人可以以此來判斷自己從而改變自己,這也算是大智慧吧。以前不懂,別人的問題為甚麼還要找自己,通過這個故事開始有所明白。

作為大法弟子當發現身邊的人有問題時,向內找也許自己有類似的問題;當發現身邊的人都不好時,那麼問題也許在自己的身上;當發現自己身體不好時,自己的心性才是關鍵。

注1:“物以類聚”出自《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指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中性詞。現多比喻壞人和壞人常在一起,也作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物各有疇。

注2:此故事出自《呂氏春秋》“不苟論第四”。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大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