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04月29日】
一、龔遂仁厚治郡,棄捕殺而行賑濟
《資治通鑑》(漢紀十七 宣帝地節四年)記載:勃海太守龔遂,入朝被提拔為水衡都尉。原先,勃海一帶鬧饑荒,盜賊並起,前太守盡力捕殺,而不能制止。為此,皇上要另外挑選善於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共同推舉、任用昌邑王的郎中令龔遂,皇上就封他為勃海太守。
召見時,皇上問龔遂:“怎樣才能治理勃海郡、平息盜賊呢?”龔遂回答說:“海濱處於邊遠之地,很少受到聖上的教化,其百姓困窘於饑寒,而那裡的官吏,不去撫恤,所以才使陛下的赤子,被迫為盜,猶如幼兒盜竊兵器,戲弄於池塘之畔,並非有意作亂(此言,此喻,仁厚己極!筆者讀之,不禁流涕)。如今,朝廷是想讓為臣去鎮壓呢,還是安撫呢?”皇上說:“選用賢良,固然是為了治理,安定。”(皇上此刻的政策,尚在寬酷之間而猶疑未決。故龔遂再進諫之---)
龔遂說:“我聽說:治理亂民,猶如理順亂繩,是不可操之過急的。只有耐心穩妥,然後才可以達到治理。我希望丞相和御史大夫,暫且不要限制、拘禁我採取什麼文辭、政命、方法,允許我根據具體情況,仁厚行事。”皇上答應了龔遂的要求,並賞賜給黃金,以為送行。
龔遂所乘的馬車,剛到勃海郡邊界驛站,郡中聽說新太守來到,就組織官兵前來迎接。龔遂命令他們全都回去,並擬公告,發布所屬各縣說:“全部撤回捕捉盜賊的官吏,凡是手持鋤頭、鐮刀、農具者,皆為我良民!官吏們不得問罪。繼續手持兵器者,按盜賊處治。”
龔遂單車獨行,來到郡府上任。
盜賊聽到了龔遂的教令後,立即解散,放下了兵器,而拿起農具。於是,盜賊迅即全部平息了。百姓們開始生產,恢復了安居樂業。
龔遂又開倉放糧,賑濟貧民;選用良吏,安撫百姓。
龔遂發現此地風俗奢侈嚴重,喜好從事經商,不願耕種,他就親自帶頭節儉,勸說百姓務農,種桑。規定:按人口種樹和飼養家畜。百姓中,有帶刀劍者,就讓其賣劍買牛,賣刀買小犢。這樣一來,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龔遂勤於政事,郡中井井有條。當地百姓,勤勞守法,漸漸家有積蓄,民欣鄉和。獄訟官司,即漸停止。全郡大治。
二、張安世謹慎周密,拒結私情
《資治通鑑》(漢紀十七 宣帝元康三年)記載:張安世曾任尚書令,後遷光祿大夫。後被宣帝拜為大司馬、領尚書事。他的兒子張延壽,也是朝廷大臣。
張安世自以為父子均被封為侯爵,富貴已經達到了極點,就辭去自己的俸祿。皇上下詔讓官府送給張安世家“無名錢”數以百萬。
張世安處事,謹慎周密,每逢與皇上議論天下大政,一旦確定後,總是借病離開。聽到詔令發布,假裝吃驚,連忙讓下官去丞相府詢問。因此,朝中大臣,都不知道他參加了重大決策。
他曾經推薦提拔別人任職,所薦之人,前來感謝,張世安大為惱恨,以為:“舉薦賢良,是為了官稱其職。怎麼能有私謝的道理!”從此就不再與這些人(被自己所舉薦的人)來往。
朝廷中有個郎官,功高而未被晉升,自己便前去告訴了張安世,張安世對他講:“你的功高,聖上自然明白。作為人臣,做事的好壞如何,本人能講嗎!”拒絕為他講情,但暗地裡確向朝廷建議升遷他。後來沒過多久,這個人就果然得到了升遷。
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資治通鑑》(漢紀十七 宣帝元康三年)記載:疏廣在朝為太傅,其子疏受,為太子少傅。太傅是一品官,少傅為二品官。父子二人,均是輔導太子(儲君)論學、問道的老師。
太子太傅疏廣,對他的兒子太子少傅疏受,說:“我聽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者,不會遭到恥辱;知道停止者,就不會遇到敗亡)如今你、我,做官已達到二千石的俸祿,官成名就。如果不知離去,恐怕終有後悔之日。”當天.父子二人,都藉口稱病,上書辭去職務。漢宣帝都允許了,並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贈給了黃金五十斤。
公卿大臣和他們的朋友,設宴餞行,直送出東都門之外。送行的馬車有幾百輛,路上觀看的人都說:“這二位大夫,可真是賢良呀。”有的人還嘆息的流下了眼淚。
疏廣和疏受,父子二人,回到家鄉,每天都讓家裡人去賣掉金子,置辦酒席,邀請本家、故舊、賓客,仁人,與他們飲酒娛樂。
有人勸疏廣:用這些金子,為子孫多置些產業。疏廣回答說:“我怎麼會是老糊塗、不為子孫著想呢?我想:家裡本來就有田地房屋,讓子孫勤勞耕作,足可以供給衣食,與普通的人家一樣平等。如今把贈賜當做家裡的盈餘,而收藏起來,就等於教導子孫懶惰。賢良之人,家裡多財,就會有損於他的志氣。不肖之人,家裡多財,就會更加助長他的過錯。又何況,富者,往往會遭到眾人的怨恨呢!我既然不會教育好子孫,也不想滋長他們的過錯去招怨。再說,這些金子,是聖上優待我養老用的,所以才高興地與鄉親、本家、仁厚長者們,共同享受這些賞賜,以此來結束我的晚年。如此不是很好嗎?”
於是全鄉裡的人,都對他們父子,心悅誠服,尊敬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