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爭來爭去與讓來讓去(數文)

秦自省


【正見網2015年04月08日】

一、孔子斷獄

孔子擔任魯國的大司寇,斷獄時,總是先廣泛徵詢眾人的意見:“你覺得這個案件,是怎麼回事呢?”

等各方意見,徵詢得差不多了,再藉此判斷:誰的意見最接近真相。這樣做,一方面,是代表孔子對刑案的慎重;另一方面,是孔子不自以為聰明和不居功的態度。

二、各靈驗了一次

孔子問漆雕憑(人名):“你當臧氏的家臣,經歷了臧文仲、臧武仲和孺子容(人名)三代,你看這三個大夫,哪個比較賢良?”

漆雕憑說:“臧家有一個神龜的龜甲,稱之為‘蔡’,用它來占卜,非常靈驗。臧文仲時,靈驗了一次;臧武仲時,靈驗了一次;到了孺子容的時候,又靈驗了一次。從這點來看,我實在分不出:到底誰更加賢良。”

孔子說:“漆雕憑真是個君子,宣揚別人的善事,隱晦別人的惡事;聰明洞見,卻能不顯露。具有這種品德的,能有幾個人呢?”

三、公索氏失牲

魯國大夫公索氏,要舉行祭祀,預定使用的牲畜,卻丟失了。

孔子說:“公索氏,在兩年內,一定覆亡。”

果然才一年,公索氏就覆亡了。

後來,學生中,有人問孔子:“一年前,公索氏丟失了祭祀的牲畜,老師說:不出兩年,公索氏必亡。以後,果然應驗了。請問老師:您是如何知道的呢?”

孔子說:“祭祀,是後代子孫,面對祖先盡孝的大事。連這樣的大事,都會丟失牲畜;那麼,其他丟失的東西,就多得可想而知了。像這樣發展下去,還能不覆亡嗎?那是不可能的。”

四、爭來爭去與讓來讓去

虞、芮兩國,為了邊境一塊土地屬於誰,爭得不可開交,經年不決。最後,雙方聽說當時是西伯(官職名)的周文王,是智慧的仁者,決定去請周文王來仲裁。

兩國的國君進入了周文王的國境,看到農夫互相禮讓田界,行路的人互相讓路。到了周都,看到周的士人,互相禮讓大夫的官銜,大夫禮讓卿的官銜。

這時,虞、芮兩國的國君說:“我們兩個小人,怎麼有臉見西伯(即周文王)呢?”

於是,兩人就回國去了,都爭著放棄那塊土地。最後,那塊土地,就空在那裡。

孔子讀了這段故事,說:“周文王的治國,真是好到極點。不必下令,人民就主動聽從;不必講話,就能完成教化。我想不出:怎樣還能有比這更好的!”

五、相處得剛剛好

曾參說:“人與人相處,太親密了,容易簡慢;太莊重了,又容易疏遠。所以君子互相交往,親密的程度,是恰恰讓彼此情感融洽;莊重的程度,又剛好可以相待以禮。”

孔子聽了這段話,對學生說:“你們其他人,好好給我記住這些話!誰說曾參不懂得禮的精義呢?”

(均據《孔子家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