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12月31日】
古往今來的無數事實,充分地證明:國家的重大決策,決定著這個國家的安危存亡。當各種變故紛至沓來時,幸而有通達事理的人,提出最恰當的謀略,如果主事之人,聽從他們的意見,一一付諸實施,這就如同捧著漏瓮,去澆燒得發紅的鍋一樣有效,可以立竿見影。而愚蠢的君主,看不到事變發生前的徵兆,又受到阿諛奉承、庸碌無能之人的迷惑,優柔寡斷,轉眼間就大禍臨頭,身死國滅。這種事例,自古以來,屢屢發生,史不絕書。
東漢末年,曹操親自率兵征討劉備。謀士田豐,勸袁紹乘機襲擊曹操的後方,袁紹藉口兒子有病,而拒絕發兵。曹操親自統率大軍征討烏桓時,劉備勸劉表,乘機發兵突襲曹操的許都(今河南許昌東),劉表也沒有採納。結果,袁紹和劉表,坐失良機,先後都被曹操攻滅。這就叫“當斷不斷,反受其患。”
唐朝初年,唐兵大舉進攻盤踞洛陽的王世充,竇建德率兵從河北來援救王世充,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於虎牢關(今河南鞏義)一帶阻擊,竇建德無法突破唐軍的防線,他的臣下凌敬,請求竇建德率領全軍轉而渡過黃河,搶占懷州(今河南泌陽)、河陽(今河南孟縣),然後越過太行山,進入上黨(今山西長治)境內,占領汾州(今山西汾陽)、晉州(今山西臨汾),再直奔蒲津關(在今山西永濟西),這一帶是唐軍防守最薄弱的地區,如同進入無人之境。這乃是取勝的萬全之策。一旦唐都所在的關中地區動搖,洛陽之圍,就可不戰而解。可是,竇建德帳下的將軍們,卻反對說:“凌敬只不過是一介書生,哪裡懂得什麼軍事!他的話怎麼能夠聽信呢?”竇建德於是謝絕了凌敬的計策。竇建德的妻子曹氏,又力勸丈夫,乘唐內部空虛之機,集中兵力,穩步推進,奪取山北地區,然後向西包抄關中,唐軍必然回師救援,這樣,洛陽之圍何愁不解呢?可是,竇建德仍然聽不進去,而是率兵與唐軍決戰,結果兵敗被擒,自己的國家,也隨之滅亡。
這就叫:勸拒良諫,失機完蛋!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莊宗李存勖,占領河北地區之後,屯兵於朝城。
後梁的君臣們經過商議,決定分兵幾路,大舉進攻後唐,命令董璋,率領陝州(今河南陝縣)、虢州(今河南靈寶)、澤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今山西長治)四州之兵,攻打太原;霍彥威率領汝州和洛陽的軍隊,進攻鎮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縣)地區;王彥章率領禁軍,攻打鄆州(今山東鄆城),而以招討使段凝率領主力,迎擊唐莊宗。
唐莊宗得知這個消息後,深感憂慮。
但是,因為段凝不能臨機決策,梁國君主又優柔寡斷,遲遲不肯出兵,結果坐失良機,最後導致滅亡。
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憑藉河東地區發動叛亂,契丹族領袖耶律德光,率兵救援他,打敗了前來征討的唐兵,並進而把唐兵圍困起來。後唐廢帝聞報,馬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當時,耶律德光的哥哥耶律贊華,因為與耶律德光,爭奪王位失敗,一氣之下,投靠後唐,吏部侍郎龍敏,便請求唐廢帝,立耶律贊華為契丹國王,讓天雄(今河北大名一帶)、盧龍(今北京西南)兩鎮節度使,分兵護送他回國,從幽州(今北京西南)直奔西樓(今內蒙古林西),朝廷再發檄文通告這項決定,契丹人聞訊,必然擔心國內因為爭奪權位而發生內亂,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再選派精銳部隊,猛攻敵人,這乃是解圍的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唐廢帝也覺得這個辦法很不錯。可是,後唐的執政大臣,卻擔心沒有成功的把握,因而舉棋不定,猶豫再三.以致坐失良機,最終,後唐因此而滅亡。
我們大宋朝的靖康之難中,金軍大舉進攻東京開封府,因孤軍深入,缺乏有力的後援,當時也有人獻奇計,請求派遣精銳兵力,乘虛直搗金國都城燕京一帶,以迫使金軍回援。也許是上天要給大宋朝降下災難,因而此計沒有得到採納,以致釀成大禍,悔恨也來不及了!所有這些,無一不令人慨嘆萬分啊!
正是:
機不可失,失不再現;
明主納諫,當機立斷;
快刀斬麻,紋絲不亂;
捷足先登,光明璀璨;
千秋大業,鴻圖築建。
若遇昏君,庸暴拒諫,
坐失良機,頃刻完蛋!
(事據宋代洪邁《容齋隨筆•續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