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11月23日】
一、捕蟬老者的真諦
一個炎熱的夏日,孔子帶領弟子們去楚國。中午時,他們來到一片樹林中休息,林中蟬聲陣陣,只見一位彎腰駝背的老人,正在聚精會神地捕蟬。老人手拿一根頂端塗著樹脂的竹竿,一粘一隻,就像隨手拾取一樣,孔子和弟子們,都看得入了迷。
孔子上前問老人:“您捕蟬這般巧妙,是手巧呢,還是有規律呢?”
捕蟬的老人說:“這其中是有規律的。首先,要能手拿竹竿不晃動,這得經過五六個月的訓練,先在竿頂端 放上彈丸,舉起來不讓彈丸掉下來,如果放上兩個彈丸,而不掉下來,那麼,捕蟬時失手的機會就很少;如果疊放三個彈丸也不會掉下來,那麼,捉十隻最多逃走一隻;要是放五顆彈丸也不掉,那時,捕蟬就像用手隨便拾取一樣。”老漢緩口氣繼續說:“但光這樣還不夠,還要善於隱蔽自己,你看。”
老漢說著,擺出了捕蟬的姿式,又說:“我站在樹下,就像半截樹樁,伸出的手臂,就像枯槁的樹枝。同時,精神還要高度集中,捕蟬時不管天地之大,萬物之多,我只看見蟬的翅膀,不管周圍發生了什麼事,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做到這一點,怎麼會捕不到呢?”
孔子聽了,不斷地點頭,轉身對弟子們說:“你們聽見了吧!無論干什麼事,只有鍥而不捨,專心致志,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這就是這位駝背老漢告訴我們的真諦!”
二、瀑布奇人 順應自然
有一次,孔子帶領弟子們,去觀賞呂梁的瀑布,只見那瀑布猶如一條潔白的飄帶,從三十多仞高的地方,垂掛下來。瀑布的水珠猶如串串珍珠,飛濺到四十裡以外的地方,遠遠聽見瀑布水聲如雷,場景十分壯觀。孔子和弟子們,都被這大自然的傑作陶醉了。
突然,有人看見在瀑布激流中,有一老人在遊動,大家都驚呆了。在這裡,連魚鱉都無法自由遊動,這個老人在干什麼呢?孔子以為是那位老人有什麼痛苦而來尋死的。想到這兒,孔子忙叫弟子們順著水流去救老人。弟子們邊追邊喊,老人就像沒聽見一樣,把頭潛入水中,一直遊了數百步,突然又把頭冒出來,披散著頭髮,唱起歌來,一邊唱,一邊游向岸邊,上了岸。
孔子和弟子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孔子驚奇地問老人:“我以為是見到了水鬼,原來您是人啊!您游泳技術如此高明,請問,有什麼秘訣嗎?”
老人笑了笑說:“我沒有什麼秘訣,從小就生活在水邊,長大後,漸漸地熟悉了水性,我從沒刻意去追求,只是順其自然。現在我能同旋渦一起潛入水底,又能跟著涌流一同浮出水面,完全順應水性的自然,而不用任何主觀意志去做,您明白了嗎?這就是我在急流中活動自如,能駕馭洶湧急流的秘訣呀!”
正是:
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
自然而然,
必現奇觀。
得大自在,
理所當然。
天人合一,
玄妙超凡!
三、梓慶造鐻,鬼斧神工!
從前,有個木工叫梓慶,他的手藝遠近有名。於是,魯國國君便請他制鐻(讀具;古代懸掛鍾罄等樂器的木架子,上面雕刻著鳥獸等裝飾圖案)。沒幾天,鐻做成了,大家看後都驚嘆不止,紛紛稱讚做工精巧,猶如鬼斧神工一樣。魯國國君見了,十分高興,他問梓慶道:“造得太好了,你是用什麼神妙的技術製成這個鐻的?”
木工梓慶回答說:“我只是個木匠,哪裡有什麼神功妙術呢?不過,有一點,我覺得還可以說說:我將要做鐻的時候,從不敢用別的事情來打擾或損耗我的精神,一定要修身養性,使自己心神安定,排除一切雜念;更不敢懷有獎賞、爵祿的念頭;對別人的好壞評價,都不放在心上;甚至把自己的四肢形體,也忘掉了。達到這個程度時,我便思想精神高度集中,外界的一切干擾,對我都不起作用。這時,我再到山林裡去,觀察樹木的天然形態和木質,挑選那些最適合做鐻的樹木,先在我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鐻,然後我才動手製作。如果我的修性,達不到這種程度,那我就不能製作。這樣就做到了以我的自然,來適應樹木的自然。所以,我做的鐻,被人疑為鬼斧神工所造,大概就是這種緣故吧!”
四、魯侯養鳥
孔子的學生顏回,要去齊國,臨行前來向孔子告別。孔子面有憂色,子貢覺得很奇怪,上前問孔子道:“顏回要到齊國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這是件好事呀!先生為何卻憂心忡忡呢?”
孔子說:“你問得好!管仲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很贊同。他說:‘袋子小就裝不下大東西,繩子短就汲不起深井裡的水。’我之所以憂慮,就是擔心顏回去跟齊國國君講述堯舜黃帝的聖言,齊君會覺得自己不如古代的聖人,因此會產生疑心,弄不好,顏回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呀!”
孔子停了一下,又接著說:“春秋時,有一隻海鳥,飛落到魯國的城郊,魯侯知道後,以為這是一隻祥鳥,就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把這隻海鳥迎進太廟。
魯侯為了表示對海鳥的敬重,每天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海鳥,還把宮中最美妙動聽的九韶樂,演奏給鳥聽。然而這隻海鳥卻被音樂嚇得魂不附體,舉止失常,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沾,沒過三天便死了。這都是因為魯侯用養他自己的方法,去養鳥的結果呀!如果用養鳥的方法,去養鳥,就應讓它棲身深林,在江湖中自由遊蕩,順其自然。你們明白了嗎?”
顏回說:“謝謝老師的指導,我知道我該怎麼做了。”
(以上均據《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