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10月23日】
一、買狐皮弱代國
代國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它與齊國的關係時好時壞。齊桓公時,代國漸漸強盛,開始與齊國對抗。齊桓公非常想削弱代國,讓它臣服自己,但一直沒找到好的計策。
一天,齊桓公與管仲閒談,桓公說:“代國一直對抗我,我怎樣才能削弱代國呢?”
管仲想了想說:“代國有一定的勢力,現在還不能對它動武,只能用計削弱它。代國盛產一種白狐,這種白狐的皮子特別珍貴,可以賣好價錢。您可以出高價錢收購,這樣,代國人認為有利可圖,就會爭先恐後地去捕獵,老百姓都去捕狐,田地就會沒人去種,田地荒蕪了,糧食就少,而且捕獵的人多,兵員就會減少。代國糧少兵弱,它的鄰國——離技國,便會乘機進犯,代國打不過離枝國,便會向齊國討好、臣服了。您現在就派人帶錢去收購白狐的皮子好了。”
齊桓公一聽,拍手叫絕。於是派中大夫王師北,帶著人到代國去收購白狐皮。代王聽說了這事,覺得對代國很有利,就沒加阻攔,代王對丞相說:“代國之所以比離枝國弱,就是因為沒有錢。現在齊國派人出高價錢來收購白狐皮,這是老天爺賜給我們的機會啊!你火速傳令全國,讓老百姓盡力捕捉白狐,越多越好。有了錢,我就可以招引離枝國的百姓,有機會我就吞掉離枝國。”
代國的老百姓接到命令後,都放下鋤頭,走進山林,去捕白狐。大片的土地都荒蕪了。離枝國聽說後,立即發兵進攻代國,代王發兵,可人們都在山中捕狐,結果代國的北部,被離枝國占領。代王率軍反攻,又被打得大敗。代王只好向齊國求救,表示願意臣服齊國。齊桓公大喜!
(事據《管子》)
二、魯君劍逼齊桓公
春秋時,齊桓公想吞併魯國,於是找藉口進攻魯國。齊桓公對管仲說:“齊國有甲兵十多萬,戰車五千乘,士兵訓練有素,我想進攻魯國,您看可以嗎?”
管仲連聲嘆息說:“齊國危險了,齊國危險了!您不修德政,專務兵伐,國內人民不滿,周邊諸侯失信,國家能不危險嗎!”
齊桓公不聽,發大軍圍攻魯國。魯莊公不敢迎戰,只在離國都五十裡的地方,設關防守。接著,魯君設計派人向齊國請和,表示願意臣服齊國。
齊桓公很高興,答應了魯國的請求,於是兩國約定會盟。魯國的使者說:“魯國是小國,會盟時,不會帶任何兵器,希望貴國(指齊國)也不能帶任何兵器。如果帶了兵器,說明雙方都沒有誠意。”齊桓公同意了不帶兵器。
過了幾天,齊桓公準備去與魯國會盟,隨從人員都沒有帶兵器。臨行前,管仲對齊桓公說:“您這樣去不行。各諸侯國對您都很怨恨,您如果通過盟會,把魯國變成齊的屬國,各諸侯國都會把‘貪’名加在您頭上,以後有什麼事,小國會更加頑抗,大國也會防備,這對齊國不利。更何況魯國人怎麼會不帶兵器呢?魯國的曹劌,為人陰險而狠毒,他會借盟會,要挾我們的。如果去,我們必須帶兵器。”
齊桓公不聽,帶領隨從人員,出發去與魯莊公相會。魯莊公和曹劌都暗中帶劍,盟會時,魯莊公和齊桓公一同上台,突然,魯莊公拔出利劍,一把抓住齊桓公,大聲說道:“魯國的邊境離國都,只有五十裡了,你們齊國仍在進攻。”說著,魯莊公用劍指指齊桓公,又說:“早晚不過一死,現在,咱倆一起死了吧!”
齊國的隨從人員,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場面,一下子驚呆了!當他們反應過來時,手中又沒有武器,只得呆呆地站在一邊。這時,管仲跑上去,想救齊桓公,但卻被手持利刃的曹劌攔住了。曹劌揮揮手中的利劍,大聲說道:“兩國國君,正準備改變原來的盟約,誰也不准上前。如果誰上前半步,我就叫誰腦袋搬家。”
管仲無奈,在台下向齊桓公喊道:“君上請把土地還給魯國,我們兩國以汶水為界好了。”齊桓公連忙答應,同意兩國以汶水為界。這樣,魯君才放了他。齊桓公帶領隨從人員,慌慌張張地返回齊國。
(事據《管子》)
三,大公任勸孔子
春秋時,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被圍困在陳和蔡兩國之間,已經七天沒吃東西了。
這時,有個叫大公任的人,前去看望孔子,他見了孔子,問道:“先生快要餓死了吧?”孔子有氣無力地回答:“是的,我真的要完了。”
大公任說:“你怕死嗎?”
孔子答:“怕。”
大公任說:“那就聽聽我講不死之道吧!東海有一隻鳥,名叫意怠。這種鳥飛行緩慢,就像沒有力氣的樣子。飛的時候,一定要結伴而行;棲息的時候,又擠在眾鳥中間。飛時不敢飛在最前面,後退時也不敢落在後面,吃東西時不敢先嘗,一定吃別的鳥剩下的東西。因此,跟它結伴而飛的鳥,都不排斥它,人也終究不能傷害它,而它也免於禍患。”
大公任看看孔子,見他在認真聽著,又接著說道:“道理很簡單,筆直的樹木,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先被汲干。您老是想修身養德以反對別人的污濁,以文飾才智,來驚駭愚俗,這樣就免不了招來災禍。我聽人說,忘記權勢,不追求功名,就會內心平靜。達到最高境界的人,是不追求名聲的。您為甚麼要那麼喜好名聲呢?”
聽到這裡,孔子精神一振,他說:“您說的對呀!我知道該怎麼辦了!”
(事據《莊子》)
四、管仲薦人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大臣,他任齊相多年,深得齊桓公的信任。有一次,管仲得了大病,病情日益惡化,齊桓公前去探望他,對他說:“你病得很厲害呀!有件事本來不該說,但現在又不得不說,請您不要介意。”
管仲勉強笑了笑,示意桓公說下去。齊桓公接著說:“天有不測風雲,萬一您死了,那麼我把國政,委託給誰呢?”
管仲反問道:“您想委託給誰呢?”
桓公說:“我看只有鮑叔牙了。”
管仲聽了,搖搖頭說:“不行,不行。鮑叔牙這個人,為政廉潔,是個好人。但他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從來都不親近,抓住別人的過錯,一輩子都不忘記。如果讓他治理國家,對上會違背君主的旨意,對下會不顧民意。這樣,他很快便會得罪君主的。”
桓公問:“既然如此,那你說誰可以呢?”
管仲說:“我看只有隰朋了。隰朋為人和善,對上會順從君主,對下會親近百姓,常常憐愛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管仲說到這兒,緩了一口氣,又說:“用自己美德去影響別人的人,稱得上是聖人;用自己的財物去幫助別人的人,稱得上是賢人。標榜自己賢能,傲視別人,就會失去人心;自己很賢能,但卻待人謙遜,便會得到人們的支持與愛戴。所以我說,除了隰朋別人都不行。”
(事據《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