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求學問也要從不說謊話做起!」

嚴自律


【正見網2016年01月18日】

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由進士出身,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司馬光在史學方面有著傑出的貢獻,著《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多種,史料系統而完備,給後世以很大影響。

司馬光自小就聰明過人,據史籍載,他剛七歲時,就儼然像個成人了。聽人講《左傳》,十分喜愛,回家後對家人講解,居然能頭頭是道,將其大意講得清清楚楚。自此以後,真可謂手不釋卷,如飢似渴地讀書,到了忘記饑渴、不問寒暑的地步。他的聰明是超越常人的,他年幼時,和許多孩子一起,在庭院中玩耍,院中有一口盛滿水的大缸。有個孩子不慎跌落缸中,眼看著就要被淹死。別的孩子全都驚慌失措,嚇得四散逃去,獨有司馬光沉著冷靜,急中生智,抓起一塊石頭將缸打破,缸水流出,救了缸中的孩子。這個“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當時就到處流傳,人人知曉,個個稱讚。

當司馬光還只有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些青胡桃。司馬光的姐姐,想代弟弟把胡桃皮剝掉,但剝來剝去,卻總是剝不下來。這時,正好姐姐有事,便離開了。家中的女傭人,想了個辦法,幫司馬光用開水將青胡桃燙了燙,很容易就將皮去掉了。姐姐辦完事回來,見青胡桃都已去掉了皮,十分驚訝,問是誰剝的。司馬光為了在姐姐面前表現自己,也沒有多加考慮,便隨口回答道:“是我自己剝掉的。”司馬光的父親,當時恰好看到了事情的經過,見兒子為了表現自己,竟說了謊話,便很嚴肅地教育司馬光道:“小孩子怎麼能隨便說謊話!”父親訓斥的話,給年幼的司馬光,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從此以後,他始終牢記父親的教誨,再也不說謊了。

司馬光一生正直、誠實,為人們所公認。司馬光去世以後,蔡京等奸臣,還不肯停止對他的迫害,撰寫了所謂的“奸黨碑”,將司馬光列名其中。蔡京同黨讓石匠安民,來刻碑時,安民推辭道:“我是個愚民,不知道立碑的目的。但像司馬相公這樣的人,海內都稱揚他的正直。現在說他奸邪,小民不忍心刻這樣的碑!”蔡京同黨見他拒絕刻碑,又聽他說出這一番話,十分惱怒,勒逼他刻碑。安民哭泣道:“我受官府差役,不敢不照官府的吩咐做。但是請求碑文後面免刻上我的名字(按過去慣例,碑上要刻上刻工的名字),免得讓後代的人唾罵我!”聽到安民這話的人,都覺得內心十分慚愧。宋代大文豪在司馬光身後,也曾為他撰寫墓志銘。蘇東坡在墓志銘中,稱讚司馬光一生的品德,認為可以用“誠實”和“專一”這兩個詞,來加以概括。以上兩事,足以說明“誠實”兩字,實是司馬光重要的品德之一。從剝青胡桃皮的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是一個悟性極高的人,一次受教,便可終身受益。如果是常人,恐怕大多做不到這樣,必須要耐心反覆地加以教育,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最終達到目的。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著極大的個性差異。

司馬光後來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以後,把誠實做學問的精神,也傳授給了自己的學生。他曾經對他的弟子劉器之說:“求學問也要從不說謊話做起!”看來,“誠實不說謊話”乃是司馬光的一生心得。

司馬光小時善於受教,成人以後,也特別注意教育自己的子女。司馬光一生無論家居還是做官,都十分儉樸,不尚奢華。宋仁宗寶元初年(1038),司馬光剛剛二十歲,便考中了進士。參加朝廷辦的招待新進士的喜宴時,別的人個個都戴花,獨有司馬光連這一朵紅花也覺得過於奢華,不肯佩戴。後來同輩勸他,這是皇帝所賞賜,不戴恐怕不妥,他才勉強戴了一枝。他當西京留守時,每次外出,只帶幾個人。後來當了宮觀使,有時乘車甚至不張車蓋,自己舉著扇子遮擋太陽。程頤勸告他:“你出去不帶隨從,百姓士子可能不認識你,會帶來許多不便。”司馬光卻回答說:“我就是希望別人不認識我。”司馬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此外不再多取。

為了教育兒子,讓兒子認識到崇尚儉約的重要性,他特意用家書的形式,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文中認為,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嗤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對當時的許多奢侈現象提出了批評。司馬光極力讚揚宋代先朝一些儉樸的官員,十分讚賞別人所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至理名言。他認為:“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不為物質條件所左右),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反過來,“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他要求兒子切戒奢侈,務求儉約,認為追求奢華足以敗家,應當戒除。

司馬光還曾作書教育他的侄子,告訴侄輩不要倚恃父輩的權勢。當時,司馬光被朝廷任命為門下侍郎,他叮囑侄子:“汝輩……倍須謙恭退讓,不得恃賴我聲勢,作不公不法,攪擾官司。(指官府),侵凌小民,使為鄉人所厭苦,則我之禍皆起於汝輩,亦不如人也。”

從以上事例,可見司馬光苦心教育子侄們的殷殷之心。

(《宋史•司馬光傳》、《邵氏聞見前錄》、《戒子通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