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03月02日】
清代著名藝術家鄭板橋,平生最擅畫竹。他在六十歲以後,談到自己學畫的經歷說:“始余畫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層功力,最為難也。進六十以後,始知減枝、減葉之法。蘇季子曰: ‘簡煉以為揣摩。’文章繪事,豈有二道?”(《書畫鑒影》)。
鄭板橋的這段話,總結了從事文藝創作的“少——多——少”的三個發展階段。學習創作之初,由於生活不豐富,功夫較淺薄,所以常覺得沒啥可畫,寫上幾筆,便意斷辭竭,難以為繼。後來積以時日,眼界大開,生活也充實了,筆墨也酣暢了,落筆便如駿馬下坡,一發而不可收拾。這時“能多”了,卻並不一定筆筆精當。藝術水平又在不斷地提高,於是乎便產生了“削繁就簡”“以一當十”的藝術追求。這時,就“苦不能少”了。
一片森林,亂砍亂伐,會破壞掉這座森林;一篇作品.亂削亂刪,也會糟踏掉藝術。所以,由少到多,固然不易;而由多返少,更為難事!鄭板橋說他在六十歲以後,“始知減枝、減葉之法”,這位藝術家追求藝術創作的精純,付出了幾多辛勞啊!
果然,他的辛勤沒有白費,他終於能夠“以少勝多”了。有一次,他畫一枝竹,僅十五片葉,畫面簡潔,別具匠心。他在這幅畫上,題詩道:“敢雲少少許,勝人多多許。努力作秋聲,瑤窗弄風雨!”(見《鄭板橋集》)他為自己實現了“少一一多一一少”的藝術追求,而喜溢筆端。
鄭板橋畫竹的經歷,給了我們一個生動的啟示:文學藝術作品的高下,主要的不是取決於篇幅的長短,筆墨的多少;而是在於作品本身的質量如何。筆墨精煉、意蘊豐厚的作品,比那種冗長寡味、大而無當的作品,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昔人有書戲院的一幅對聯,曰:“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文學藝術作品,正應該有這種“以一當十”,“以少總多”的表現能力。
有一個詩人講過:“天才就是汗水,藝術就是把三行刪去兩行。”被中共迫害致死的著名作家老舍,喜歡引用的一句俗話是:“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由此可見,“少而精”確是文學藝術的高境。
現在,我們看到有的作者,下筆伊始,動輒萬言,粗看則洋洋洒洒,頗為壯觀;細讀則枝枝蔓蔓,甚覺草率。喜長不喜短,求數不求質。循此繼步,勢必遠離坦途;以此求藝,何異南轅北轍?在這種情況下,鄭板橋的畫竹,當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吧?
下邊請讀者欣賞一首寫得非常精要的超短詩——
標題: 《霧》 作者:佚名
詩全文: 你能永遠遮住一切嗎?!!!
【品賞】 這是一首“超微型”的詩,只有一句,但內涵卻十分豐富。指寫的對像是“霧”,大霧漫天,看樣子,霧似乎是魔力無邊。然而,它在“時間”上,卻無法永遠逞威;在“空間”上,也不能“遮住一切”。
收起你們的“霧”吧!事物的本來面目,遲早總會還原!明乎此理,誰也不要去當“現代蚩尤”及其追隨者。古代的蚩尤,能作五裡霧,而今安在哉?
這首詩,當然是對“現代蚩尤”們的審判書,下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