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03月14日】
蘇瓌字昌容,台州刺史蘇直之子,京兆武功(今屬陝西)人。他二十歲考中進士,曾任參軍、長史等。唐中宗神龍年間,入朝為尚書右丞。景龍三年(709年),遷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實際上就是朝廷宰相)。蘇瓌對典章制度尤其熟悉,又明曉法令,故一朝典儀、文書格式等,均由他刪定。他任職期間,革除弊政,惠民利國,多有政績。他有兒子蘇頲、蘇詵,其中尤以蘇頲最有名。
蘇頲,字廷碩,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就聰明過人,讀書一覽千言,過目成誦,有著驚人的天賦。他也於弱冠時中進士,神龍年間擔任給事中,加修文館學士。過了不久,又被任為中書舍人。後來,又和父親蘇瓌,同任同中書門下三品,父子兩個同時掌樞密,時人都認為極其榮耀。唐開元四年(716年)遷紫微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與宋璟兩人同為宰相,共理國政。蘇頲十分有才,工於為文,受父親教導,朝廷的許多文誥,都是他負責制訂。唐玄宗時代,朝廷因遇安史之亂,文書極多,獨蘇頲在朝中負責起草制訂。他在太極後閣中,忙於口授各種文書,由書吏記錄抄寫,各種文書,交錯口授(同時口授數人),無一差錯。而書吏們都趕不上,央求蘇頲放慢速度口授,說道:“不然的話,我們的手腕都要脫臼了!”中書令李嶠,十分讚賞他的文思,嘆道:“舍人思如湧泉,嶠所不及也!”可見蘇頲的文才著實驚人。與蘇頲同時的張說(封燕國公)兩人,被時人稱頌為“燕許大手筆”(蘇頲被朝廷進封為許國公)。
因為兒子的天賦甚高,所以,蘇瓌對兒子蘇頲的要求,也就很高,經常以自己為人處世的經驗,教誡蘇頲。他主張教育人要量才施訓,因為認為兒子有宰相之才,所以平時也常以當宰相的準則,來嚴格要求兒子。為了很好地教育兒子,蘇瓌據自己為相的經驗和體會,特意撰成家訓一篇,訓導兒子如何做好朝廷之相。宋璟見到蘇瓌的這篇家訓,因其所說是為相之道,並且內容實切要道,故為其取名為《中樞龜鏡》(“中樞”指權要部門,即指宰相,“龜鏡”指可作借鑑之物)。這篇《中樞龜鏡》,從大事到小事,都說得具體而微。
在這篇家訓中,蘇瓌要求兒子:“臨大事,斷大義,正道以當之。…平心以應物,無生妄慮。似覺非正,則速回之,使久而不失正也。”而對於同事,應“隨器以應之”,“賢者親而狎之,無過狎而失敬,則事無不舉矣。”對於用人之道,則說道:“舉一官一職,一將一帥,須其材德者,聽眾議以命公之,是非既無爽矣。人不可盡賢盡愚,汝惟器之。”他教導兒子蘇頲:“與正人言,則其道堅實而不渝。…...見小人也,抑之。”“毋太剛以臨人,…勤思慮,不以小事而忽機。管財無多蓄,計有三年之用外,散之親族中之貧者。多蓄甚害義,令人心不寧,不寧則理事不當矣。清身檢下,無使邪隙微開,而貨流於外矣。”蘇瓌要求兒子:“遠妻族,無使揚私於外,仍須先自戒,謹檢子弟,無令開戶牖,毋以親屬撓有司。一挾私,則無以提綱在上矣。子弟、婿居官,隨器自任,調之勿過其器而居人之右。子弟車馬服用,無令越眾,則保家,則能治國。居第在乎潔,不在華。無令稍過,以荒厥心。”
蘇瓌為官,確實也能照自己要求兒子的去做。他對自己的兒子十分了解,故為官時向朝廷薦舉兒子,並不避親嫌,這恐怕也就是他所說的“子弟、婿居官,隨器自任”吧。唐玄宗當時需要一位才學之士,草擬朝廷文誥等,問蘇瓌道:“你為朕想一想,誰能當此重任?”蘇瓌認為自己的兒子才思敏捷,可以當此重任,推薦了自己的兒子。唐玄宗任用了蘇頲,蘇頲果然極為勝任此職,他制誥往往援筆立成,而且詞理典雅,才藻縱橫。連唐玄宗也感嘆地拍著蘇頲的背,稱讚道:“真是知子莫若父啊!”
蘇頲為官很受父教。有一次,曾經發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蘇頲的弟弟蘇詵,是以“賢良方正”而被朝廷任用的,官至秘書詳正學士。後來,朝廷想任命蘇詵為給事中。這時候,蘇頲在朝任紫微侍郎,得知此事後,向朝廷提出不同意此事。唐玄宗問他道:“古時候有沒有過內舉不避親的人?”蘇頲答道:“有,春秋時晉國的祁奚,就曾舉薦過自己的兒子。”唐玄宗笑著說:“如果是這樣,那麼我任用我的蘇詵,愛卿的話,也並不公道啊!”蘇詵還是得到了任用。
蘇頲謹受父親“管財無多蓄”、“多蓄甚害義”的教誨,為官廉潔而儉樸,有了財物,均散給親族中之貧者,真可說是“儲無長貲”(《新唐書•蘇頲傳》中語)。蘇瓌在世時,自己也生活儉樸,清廉自持。臨終前,他還特意留下遺命,囑咐親屬薄葬自己。到了他死後喪葬的那一天,除了官府給的儀仗以外,僅有布車一乘。見到的人,都嘖嘖稱道其清素。
蘇氏父子的儉樸之風,真是一脈相承。
(《新唐書•蘇瓌傳》、《新唐書•蘇頲傳》、《新唐書•蘇詵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