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04月20日】
契丹所以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裡,從遊牧經濟轉換成亦農亦牧的經濟,並進而逐漸發展成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當然與契丹族自身的要求和努力分不開,但也與一些漢族知識分子,對契丹族的幫助分不開。韓延徽就是幫助契丹,建立政治體制並發展經濟的一位重要人士。
韓延徽是唐末的人,原來家住幽州安次縣(今河北省安次縣西)。父親韓夢殷,是晚唐的薊、儒、順三州(分別在今北京市的西北、北和東北面)刺史。韓延徽自小聰明,被選為官,後來作到幽州觀察度支使。有一次,他被朝廷派到契丹為使者。在談判過程中,他寸步不讓,激怒了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阿保機把他扣留下來,不准他回國。
太祖皇后述律氏,知道這事以後,對太祖說道:“這個人不肯屈服,是因為他受了唐朝的派遣,這是他忠誠的表現,有什麼理由監禁他、屈辱他呢?”太祖覺得皇后說得有道理,就把他放了,並同他進行了一次熱烈的交談。交談中,韓延徼說的話,讓遼太祖非常感興趣,太祖便要求他留在契丹,參與契丹的政務。
韓延徽受到太祖的信任,積極性也很高。這時候,打著唐朝旗號的後唐,也已經支持不住,很快就要亡國了。在中國的北方、契丹的南方,正是後梁的天下,處在五代十國的時期,社會動盪不安,韓延徽也無處可以投奔,就留在了契丹。正趕上太祖要攻伐位於契丹西方的党項和北方的室韋,由於韓延徽提出了不少寶貴的建議,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就使這兩個少數民族,臣服了契丹。因此,太祖對韓延徽是越來越信任,越來越重視。
韓延徽作為漢族的知識分子,比較了解唐朝和中原發達地區的國家機構建制的情況、以及他們治理國家和民眾的方法,他建議遼太祖建設城廓,在城裡建設市民的居住區,這樣就可以讓投降或者逃亡到這裡來的漢族人留下來,這些人會種田,有些人還會各種手工技術,這都是契丹人很需要的。對於那些還沒有家室的人,可以幫他們選擇配偶,建立家庭,使他們安心的在這裡從事生產。
更重要的,是韓延徽還讓這些漢人,在這裡發展農業生產,開墾荒地,種植穀物,這等於是給契丹人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示範,對促進契丹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中原地區的紛亂,不少漢族人也樂於在這裡定居。大批的漢人到來,並定居在這裡,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對契丹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韓延徽還幫助遼太祖,建立起了許多的國家典章制度,這對缺少立國經驗的遼太祖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這些制度,進一步促進了契丹經濟的發展。
有一次,韓延徽想家了,曾經從契丹逃回中原後唐,後唐也給了他一個官做。但是在那苟延殘喘的後唐朝廷裡,將領之間互相忌妒,為私害民,使他無法容忍。也有朋友勸他:“回到契丹,為那裡的百姓做好事,發揮才幹,對社會、對自己,兩全其益!”於是,他又重新回到契丹。
太祖聽說韓延徽回來了,樂不可支。太祖問他:“為甚麼要逃回中原,為甚麼又回來了?”他回答說:“忘記爹娘是不孝,忘記君王是不忠。臣雖然逃回中原,但臣的心還在陛下這裡,所以臣又回來了。”
韓延徽走的時候,太祖像失魂落魄了似的,連作夢都夢見韓延徽,所以韓延徽的歸來,使他非常興奮。他還賜給韓延徽一個名子叫匣列,在契丹語中,是歸來的意思。還封他為魯國公。太祖把他視為佐命的功臣。他助遼農墾,惠民播益,當時的百姓,都很感戴他!
(《遼史•韓延徽傳》《遼史•食貨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