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鐺腳刺史,薛大鼎浚河通海

曾敬賢


【正見網2016年04月06日】

在隋末的農民大起義中,許多英雄好漢,也紛紛起兵。反隋中有一個人姓薛名粹,是隋朝的介州(今地不詳)刺史,太子少傅薛善的兒子,也隨著隋朝的漢王楊諒,起兵造反,但不幸兵敗被殺。薛粹還有個小兒子,也在當殺之列,但因年紀太小,被免死,送到辰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陽縣南),罰作官奴。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薛大鼎。薛大鼎長大了,乘戰亂從嶺南逃回家鄉蒲州汾陽(在今山西省靜樂縣西)。

李淵起兵以後,薛大鼎要投奔李淵的隊伍,並在龍門(在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北)見到了李淵。當時李淵已經和他的大將們,決定進攻河東(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薛大鼎向李淵提出建議說:“不要進攻河東,而應該從龍門渡過黃河,占領永豐倉。然後傳檄遠近,就是通知各地,號召大家起兵。那時,兵足糧足,還控制了蜀郡與隋都洛陽的聯繫。這就叫‘拊背扼喉’之計,也就是按住脊背掐住脖子的計策。”

李淵覺得這個計策很聰明,頗有出奇制勝之妙。但當時他的作戰方案已定,也可能還有覺得薛大鼎太年輕的因素,他沒有採納薛大鼎的建議。但他還是很器重這個年輕人,任命他當了大將軍府察掾(官職名)。

唐朝建立後,薛大鼎出任山南道副大使,他在那裡組織屯田活動,使得那裡的國家倉庫,裝滿了糧食。這對建國初期的唐朝,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在唐初平定諸路軍閥的時候,他還立過戰功,並因此升為浩州(今地不詳)刺史。

唐太宗貞觀年間,薛大鼎已經官至鴻臚少卿兼滄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滄縣東南)刺史。滄州有條無棣河,是一條連接濟渠和渤海的人工渠(現已不存在)。這條河在隋朝末年的戰亂中,因為沒有得到疏浚而淤塞。薛大鼎向太宗上書,建議重新疏通這條渠,獲得批准。這條河打通以後,不但灌溉了兩岸的土地,而且還方便了水上交通.促進了商業經濟的繁榮。當地百姓編成民謠,歌頌他:

新溝通,舟楫利。
屬滄海,魚鹽至。
昔徒行,今騁駟。
美哉薛公德滂被。

他們所唱的意思是:新的河道開通了,船可以通到大海,運來魚、鹽。過去要靠徒步走,而現在行船就像駟馬大車那樣行走如飛。高尚的薛公讓百姓都得到了他的好處。

滄州是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地勢低洼,經常發生水災和內澇。薛大鼎又組織人力疏通了瀘水、漳水和衡水三條河流,使得這裡的積水能夠很快地排除,避免了災害。

當時,瀛州刺史鄭德本、冀州刺史賈敦頤和薛大鼎,都受到百姓的愛戴,北方的人民把他們三個人稱為“鐺腳刺史”。“鐺”是一種三條腿的鍋架(做飯吃的工具),比喻他們三個人像鐺的三條腿那樣,支撐起天下,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很好。

(《新唐書•薛大鼎傳》《舊唐書•薛大鼎傳》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