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一心穿地」,姜師度興修水利

曾敬賢


【正見網2016年04月05日】

唐玄宗開元年間,民間流傳一副對聯,說的是:“傅孝忠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上聯說的是太史令傅孝忠,善於看天占卜;下聯說的是姜師度善於興修水利。在這裡,“穿”就是開鑿的意思,“穿地”是說他開鑿了不少河渠,興修水利,利國利民。

其實,姜師度修水利開河渠,是從防禦外敵入侵、保護百姓開始的。神龍三年(707年),姜師度擔任易州(在今河北省長城以南滿城以北地區)刺史兼御史中丞,又調為河北道監察兼支度營田使。河北道包括當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的大部分和河南、山東省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向北過了長城,就是突厥、奚、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控制的地區。他們有時向南侵犯中原,虜掠漢族百姓。姜師度不但勤於政務,而且愛動腦筋,經常有一些很巧妙的主意,扶民濟困。他特別對開鑿溝渠一類的水利工程感興趣。他從薊門(即居雍關,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修一條運河,灌滿了水,防止奚和契丹族的南侵。他又按照當年三國時代魏武帝曹操,在渤海邊開的一條渠的路線,重新開鑿了一條渠,名為平虜渠。因為開鑿這條渠的目的,是為了當海上行船不方便時,用以行船運送糧食和軍需物資的。但是這條渠卻在以後的農業生產和漕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開元初年,姜師度擔任陝西刺史。那時所謂“陝西”,是指陝陌(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以西的地區。在陝州(在三門陝市西)的城西邊,有一個太原倉,這是專門儲存從陸路繞過三門峽運來的糧食,然後再上船向西運送的。這些糧食是通過汴水從江南運到東都洛陽,再從洛陽運到這裡的。從太原倉到黃河河道還有一段距離,要靠馬車牛車一車一車地運,費時費工。姜師度便開鑿了一條渠,從太原倉一直通到黃河。渠成後,每年省下的運費,就達上萬錢。

開元六年(718),在蒲州(在今山西省永濟、運城一帶)設立了河中府,拜姜師度為河中尹。唐玄宗要求他把那裡的衙門和寺廟等修好。在執行此項任務時,姜師度發現府內的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東北安邑城)的鹽池,已經快要乾涸了。姜師度便派軍隊士卒,疏通流入鹽池的河道,保證了鹽池的生產。還在這裡駐紮軍隊,專門從事池鹽生產,稱為鹽屯。這個工程使官家和這裡的百姓,以及從事鹽屯的士卒,都獲利很多。

後來,他又被調為同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大荔縣)刺史。在本州的朝邑縣(今大荔縣東)和河西縣(今陝西省合陽縣東)交界處,古代有一個通靈陂。他便在這裡又修了一條渠,在黃河邊修上堤壩,引洛水灌溉這片二千多頃的土地,種植水稻。還在這裡設立屯田十餘所,每年收穫的糧食,以萬石計。

開元七年,左拾遺劉彤,上書建議設立管理鹽鐵的官吏,由官家收取鹽鐵的部分利益,從而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玄宗讓姜師度等人計算一下收益,並研究一個執行的方案。可惜這個事,以後遇到不少阻力,沒有能夠實現。

姜師度在開元十一年(723)病逝,終年七十歲。死前他仍在惦記著:“還有一些利國濟民的工程,尚待完成!”

(《舊唐書•姜師度傳》《舊唐書•食貨志》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