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劉秀延攬英雄,務悅眾心,而安天下!

華翰


【正見網2016年08月21日】

漢光武帝劉秀,十分懂得用屈伸相輔、以柔克剛的靈活方式,來駕馭群臣。以鄧禹為首的眾多開國元勛,功勞顯赫的文官武將,以及朝野存留人士,皆在其關注和掌握之中。其領導藝術,主要有:

一、恢弘大度,君臣無猜

劉秀以“延攬英雄,務悅眾心”而平天下。天下既定,“於是大饗將士,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外戚恩澤封者,四十五人”。定封鄧禹為高密侯,“食四縣……各有差”。當時有人認為恩寵有過,於統治者不利,提出反對意見說:“古者封諸侯,不過百裡,強幹弱枝,所以為統治也。”而劉秀卻不以為然,認為“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嘗聞功臣地多,而君亡者也。”劉秀如此“恢弘大度”,坦誠相待,信任下屬,浩蕩皇恩,猶如“推赤心置人腹中”,群臣豈不永生感恩戴德,鼎力相輔,誓死效命,忠貞不二?

二、威嚴所至,警戒有方

紀元40年秋,諸郡守十餘人,借大量田畝之名,弄虛作假,侵擾百姓,案發後,劉秀下令把河南尹張伋等人抓起來,處以死刑。後來,劉秀以此事探詢功臣馬援的看法,說: “我有點後悔以前殺了那些郡守,殺得太多了。”馬援很得體地回答道:“死得其罪,何多之有?”劉秀聽後,哈哈大笑。與其說這是探問功臣們的意見,倒不如說是一種嚴重警告,更為確切。劉秀不僅不徇私情,嚴懲貪官污吏,並且在封功臣、列侯的同時,就給他們敲敲警鐘。建武二年,劉秀特地下詔書,告誡功臣,意思是功臣們要想永遠保持高官厚祿的地位,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並蔭澤子孫後代,那麼就應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嚴肅謹慎態度,時時刻刻要恪盡職守,不得有半點放縱大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足以使功臣敬服。可見,劉秀的良苦用心,巨細周到,非同一般。

三、勸勉相宜,削除實權

劉秀深知,開國功臣的“坐大”,將會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信任、勸誡與感化,只是權宜之計,根本的措施,還在於解除功臣們的實權,即“退功臣,而進文吏。”此措施在實施中,很有章法。先是講明:“帝在民間久,厭武事。”“不欲功臣擁眾京師。”鄧禹、賈復等開國元勛,體察上意,既“知帝偃干戈,修文德”,於是主動交出兵權。劉秀解除大將兵權時,採取的方法,先是啟發誘導,促其心領神會,自覺交出;繼而以關懷仁愛之心,保全功臣晚節,好言規勸,可謂名正言順,冠冕堂皇,理所當然。

四、賞賜有加,不時慰問

劉秀雖然解除了功臣的實權,實行了文治,但他不忘舊情,不時賞賜可觀的封地、民戶和錢帛給功臣;對於已衣錦還鄉,不再參與朝政的諸侯,時常派官員前去慰問,並把異域朝貢來的珍奇瑰寶、甘鮮美味,分賜給這些離職的功臣宿將,使其頤養天年,沐浴龍恩。

正是由於漢光武帝採取了上述一系列剛柔相濟的好措施,並以清明的政策措施,穩妥地解決了如何對待開國元勛的問題,從而保持了東漢初期統治局面的和諧與穩定。

漢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英主之一 ,可以說,他光復漢室的功勞,不亞於任何一位帝王。因為他的武功卓著,如同漢武帝一樣,所以後人稱他為光武帝。

劉秀善於接受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他對功臣加以愛護,有功之臣都被封了爵位,讓他們回到封地上享福,因為他怕這些人再任高官,犯了錯誤,受到處罰。從春秋以來,帝王功成名就後,又戮殺功臣的,不勝枚舉,可劉秀對功臣加以保護,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劉秀駕馭群臣的手段,正確恰當。劉秀的文臣武將,大都是豪強出身,他們得勢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政府的法令很難執行。為此,劉秀也覺得為難,不嚴格執行法令,政局必定腐敗;執行法令,就要得罪自己的親屬和權貴們。劉秀對此處理得很得體:他除了自己嚴於律己外,對親屬和權貴們“恢弘大度,推心置腹”;他樹威的手段也十分巧妙,往往不是直接對當事人疾言厲色,而是旁敲側擊,或迂迴設問,或敲山震虎,或妙用類比,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沒有不懾服的。他搞陽謀,不耍陰招。他講明措施,又捨身處地的解決實際問題。他絕不卸磨殺驢,絕不過河拆橋,更不恩將仇報。

劉秀到了晚年,仍然孜孜不倦地處理著國家大事,不敢有絲毫懈怠。他雖然不能稱為“聖人”,但“英明君主”的稱號,則當之而無愧。太子劉莊,即稱:“光武帝的英明,可跟大禹、商湯相比呀!”

(事據《後漢書》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