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09月20日】
一、鏡子一樣的歷史
公扈子說:掌理國家的人,不能不讀《春秋》。生下來就享有富貴的人,很少能不驕傲的。如果沒有一面鏡子,照見自己而自我反省,想避免驕傲,就更困難了。
《春秋》,正是一面這樣的鏡子。在春秋時代兩百年間,國君被臣子弒殺的,多達三十二人;國家被滅的,有五十二國。這還不包括那些不能保有君位,而出奔在外的諸侯人數。
其實這些災禍在發生之前,都有徵兆可以預先看到,並可能提早防範。
【簡析】
歷史之所以“有用”,是歷史被理解為“經驗”的這一部份意義。歷史可以說是人類過往所有經驗的總匯。更多的經驗,意味著更多的有用。無數的經驗,就等於是智慧的寶庫了。
所以,公扈子說的這一段話,值得十分認真地去重視。
二、魯國君主為楚王駕車
楚成王召集所有依附於楚國的小國諸侯,前來聚會。並指定魯國的君主,當他的車夫。
魯君和臣子們商量:“我們魯國雖是小國,也是當年周天子分封建立的!現在,楚成王居然要我當他的車夫,這事能答應嗎?’’
眾人都說:“不該答應!”
只有公儀休說:“不能不聽楚成王的話。要不然,魯國一定會亡國。保護魯國和全國人民的生存,是您身為君王不可推卸的職責。”
於是,魯君答應替楚王駕車。
【簡析】從現實的力量對比考慮,魯君為國為民而忍辱負重,給楚王駕車,是正確的抉擇。
三、該不該攻打陳國
楚莊王想討伐陳國,先派人一探虛實,派去的人,回來報告,講:“陳國現在不宜討伐,因為城牆建得很高,護城河挖得很深,又儲備了十分充裕的糧食,整個國家看起來很安穩。”
楚莊王說:“照你所看到的情況,來判斷,陳國絕對是可以討伐的。因為陳是小國,卻能積蓄這麼多糧食,可見老百姓已經交納了很重的稅;他們的城牆建得高、河溝挖得深,可見一定是過度地使用過民力。這樣的國家,老百姓一定非常痛恨居上位的主政者。我們此刻去討伐,一定會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於是,楚莊王出兵討伐,果然滅了陳國。
這個故事,很值得玩味:是因為三個理由:第一,同樣的現實狀況(城高、河深、糧足),楚王和派去的探子,卻看到完全不一樣的內涵;第二,楚莊王的研判,無意中給我們對春秋時的稅法一些線索;第三,這則故事,可以幫我們認識 “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所謂的“民心向背"一直是傳統中國認為政權存廢的最重要關鍵,它高於形勢、資源、甚至武力的強弱。所謂國勢的強大,“在德不在險(形勢險固)也!”
四、兩個怪名字的蔡國使者
蔡國派了兩個使者到楚國,一個叫師強,一個叫王堅。楚王聽了這兩個名字,說:“取名字,總要取個好聽順耳的名字,怎麼一個叫軍隊(古代“師”指軍隊)強大(師強),一個叫國王堅強(王堅)呢?我倒要看看這兩個人,是何等模樣?”
於是,楚王立刻召見,一看這兩個使者,長得比較粗糙,說話的聲音又難聽,行為舉止,更是不合使臣的禮儀。
楚王大為惱火:“如果蔡國是連個像樣一點的人才都沒有了,這個國家就應該攻伐;如果是有人才,而不知道派遣像樣的人選,那也該攻伐了;如果是故意派這兩個人,來向我示威,表示蔡國的國君和軍隊有多麼厲害,那更應該攻伐。”
於是,楚王派兵攻打蔡國。蔡國真的倒了大霉!
【筒析】春秋時代的蔡國,始終是個弱小國家,又與楚國近在咫尺:面對這麼一個“生毛帶角”、又欠缺“幽默感”的惡鄰(楚國),糊裡糊塗派出了兩個怪名字的使者,去惹事生非。(起碼是粗心大意了!)
(以上均據西漢劉向編著的《說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