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太守濫殺受誅,母教字字是金,聲聲如雷(二文)

曾敬賢


【正見網2016年09月07日】

一、黃霸是清官,鳳凰來舞

潁川太守黃霸,是漢宣帝時代有名的清官。清官的標準是什麼呢?第一是判案公平,沒有冤案;第二是所管地方的道德風尚好;第三是轄區內的百姓,豐衣足食。標準再高點呢?是沒人打官司,政府無案可判。還有更高的標準嗎?有的。按當時人們的看法,就是清官所管轄的地方,會出現一些吉瑞的現象。黃霸在潁川前後八年,就有過這種事。

突出的例子是,一群群鳳凰和神雀,住在郡城的城牆上,不怕人趕,也沒有人趕!它們還對著人,點頭鳴叫,跳躍飛舞,親熱得很,也不飛走離去。鳳凰到底是什麼樣的?神雀又是何種鳥兒?到今天也沒人詳細描繪。但古人說得有眉有眼,它們在哪兒出現,那裡一定吉祥如意。

潁川就是今天的河南禹縣,在當時,是中原最好的地方,森林茂盛,田地肥沃,生態環境好。百姓有吃有穿,不傷害那些逗人喜愛的鳥兒,加之當地食料又豐富,各種稀罕的鳥類,自然就來了。

漢宣帝得知潁川的情況後,十分高興,他向全國通報,講:“黃霸執行朝廷的命令十分好,百姓心悅誠服,鄉裡的孝子賢孫很多,耕田的互相讓田界,路上失物沒人撿,孤寡老弱有人養,貧窮有人幫。監獄裡八年沒有判死刑的。現在特地賜給黃霸關內侯,黃金一百斤,俸祿提升一級,作為表彰。”同時,朝廷對潁川郡內的各級官吏,都有相應的封賞。

二、太守濫殺受誅,母教字字是金,聲聲如雷!

潁川北面的河南郡,郡城就在洛陽,自然環境更好,但是,社會秩序、民眾的生活狀況,卻完全不同。太守嚴延年,是個陰險殘忍的酷吏,他審判案子只有一個“殺”字。該殺的不等天亮就要殺,不該殺的找個歪理也要殺,凡是落入他的手掌心,絕沒有寬大活下來的。

官吏和平民,摸不透他的底,人人害怕,誰也不敢觸犯禁令,一舉一動都要小心,地方上顯得很冷清,這簡直可以叫作“屠刀下的寧靜”。

每年冬天,河南郡的囚犯,凡是可能判死罪的,要交到太守府討論,由他批准。這種時刻,嚴延年太守,興奮得不能安睡,每天都要處決人犯。收屍的,埋人的,路上絡繹不絕,河南人都叫他“屠伯”。

嚴延年一向瞧不起黃霸。如今,看到朝廷的詔令,黃霸得表彰,自己卻沒有,心裡很不舒服。事也湊巧,正當潁川鳳凰、神雀到處飛舞的時節,河南郡竟是蝗蟲遍地。這不是老天爺有意跟他搗蛋嗎?

義公(人名)是郡裡的官員,他奉嚴延年太守之命,下鄉視察蝗情,回來後,向他匯報。嚴太守懶得搭理,竟然皮笑肉不笑地說:“蝗蟲又怎樣?有什麼了不起的!不是正好作鳳凰的食料嗎?他們潁川郡的鳳凰,就是咱這裡的蝗蟲餵飽的!”

義公年紀大了,聽到這種挖苦話,暗自吃驚,他想:太守整天想殺人,莫非我得罪他了,要找岔子中傷我?非常擔心。其實,他倆的關係一向是好的。過了幾天,嚴延年太守,還給他送來不少禮物,大概是希望他不要把蝗災的情況,張揚出去吧。

可是,義公很害怕嚴延年,心裡已經恐懼、懷疑上了,神經緊張,越想越可怕。他覺得嚴太守是在玩手腕,越是親熱,越是有鬼。義公自己算了一卦,又是個死兆,怎麼辦呢?找皇帝去!於是,義公慌慌張張地跑到長安,主動告發了嚴延年太守的十大罪狀。

義公交了狀紙,回到旅店,反覆思索:我人微言輕,告不准怎麼辦?那時候,不光自己一身,連全家的性命,也要落入屠伯手裡,太可怕了。只要告垮嚴太守,死了也值得!於是買回毒藥,放在酒裡,一頓痛飲,死了。他要用生命,來證明自己所揭發的,全是真話!

朝廷立即派人來調查,果然查出,嚴延年平時滿腹牢騷,罪行多得很!到了冬天,朝廷傳下詔令,判處嚴延年死刑——這是後話。

在尚未判死刑的前一年,嚴延年太守的母親,從東海老家趕來,想跟兒子一起過個年。剛到洛陽,看到城牆邊貼的死刑判決書,都是嚴延年判別人的死刑告示,一張挨一張。母親看了大驚,住在官家設的招待處,不肯進太守府。兒子嚴延年專門來見,母親關緊房門,不願出來。兒子脫下帽子,跪在門外不起身,母親只得開門,痛心地責備道:“你受朝廷委託,治理一方的百姓,不講仁愛,不用教化,不勉勵鼓舞善良,專憑刑罰殺人。用這套辦法來建立威信,嚇唬人民,難道是皇帝的本意嗎?為民父母,不愛兒女,豈不是違反天性嗎?”

嚴延年表示接受母親的教導,不斷叩頭,親自替母親趕車,一同回到太守府,好像很誠懇。過了新年,母親又對他說:“老天爺是長了眼睛的!亂殺人的人,終究也要遭人殺。我沒料到,我老婆子會睜著眼睛,看到年輕的兒子被人殺啊!我走了,不會再見你!我回去給你準備墳場吧。”

母親回到老家,把兒子的情況,向親友們說了,然後關住大門,不與外人來往,也不再跟兒子聯繫。到了這年冬天,朝廷傳下詔令,判處嚴延年死刑。事情果然像他母親所料到的那樣!

看來,嚴延年不想改,也來不及改了。多年來,濫殺百姓,血流成河;別人有成績,不願學習,還挖苦、諷刺、妒嫉,真像人們常說的,破罐子破摔,這種暴虐官吏的死,正是:惡有惡報,罪該應得!

(《資治通鑑》及《通鑑記事本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