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1月20日】
明代名臣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
于謙自小就有遠大的志向。小時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于謙十分欽佩文天祥,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長大以後,他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潔奉公。後來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關心人民疾苦。
紀元1499年8月,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地區全線崩潰,京城裡人心惶惶。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並召集大臣商量退敵對策。有的大臣主張先逃到南方去,避過此劫後,再做打算。
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堅決要求衛京擊敵,講:“京城是天下根本,人心所系,難道大家忘記了宋朝南渡的事例了嗎?”于謙的主張,得到多數大臣的支持,皇太后和郕王,委派于謙指揮軍民守城。
天下不可一日無主,皇太后讓郕王朱祁鈺做了皇帝,又封于謙做了兵部尚書。于謙欣然受命,當即立下軍令狀:“不見成效,甘受處罰!”接著,他便開始部署:內固京師,外籌邊鎮的各項事宜。
1499年8月,瓦剌軍兵臨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于謙在城外,把各路人馬布置好後,他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叫城裡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並且下了一道軍令:將領上陣,丟了隊伍帶頭後退的,就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脫逃的,由後隊將士督斬。
將士們被于謙勇敢堅定的精神感動了,士氣振奮,鬥志昂揚,下決心跟瓦剌軍拚死戰鬥,保衛北京。這時候,各地的明軍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陸續開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軍,增加到22萬人。
明軍聲勢浩大,戒備森嚴。瓦剌軍曾先後發動幾次進攻,都遭到明軍奮勇阻擊。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跳上屋頂牆頭,用磚瓦投擲敵人。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死傷慘重。
瓦剌軍首領也先(人名)的弟弟索羅,和大將毛那孩(人名)首先中炮身亡。這一戰,殺得敵兵潰不成陣。
也先見勢不妙,企圖撤兵,明軍緊逼不放,瓦剌軍死傷慘重。從此,也先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北京城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于謙立下了汗馬功勞。
于謙臨危不懼的精神,不僅鼓舞了士兵,更打退了敵人。于謙本是一代文臣,他是臨危受命,能有這樣的勇氣,是值得景仰的。
【附:古代人名大辭典】
于謙(1398~1457) 明臣。字廷益,錢塘(浙江杭州)人。永樂進士。宣德初,授監察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數百。超遷兵部右侍郎。也先入侵,于謙諫阻英宗親征。土木之變後,以國安危為重,扶立景帝,累遷兵部尚書。反對南遷,力主戰。曾於德勝門前,伏擊也先軍獲勝,京師圍解,加少保,總督軍務。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明史》)後,也先(人名)被迫放還英宗。英宗復位後,聽信讒言,以謀逆罪,殺(于謙)棄市。弘治初,(平反)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有《于忠肅集》。
(事據《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