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9月21日】
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除「天人合一」的理念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象」。了解這個概念對於理解與學習中華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這個基礎必須先打好。
「象」原義是指大象這種生物。大象是陸地上人類所知的最大動物,所以借用了這一概念,指代萬事萬物的最大類別。
《周易·繫辭》中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我們通常會將身邊的事物分門別類,這樣就會一目了然、條理清晰,使人能夠發現自然萬物的規律,這也是人類認知自然世界的重要方式。我們一般會將具備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歸為一個類別,稱為一類,這是我們在世間表面上的分類。如果在高層次上,對萬事萬物的規律與道理進行高度概括與提煉,將那些在深層具備相似屬性的歸為一大類,這就是一「象」。「象」遠比世間的「類別」概念要大得多。
舉例說明:
中醫有一個重要的原理稱為「藏象學」,淺顯的說,就是將人體所有的結構部位與五臟六腑對應,利用這些對應來查病、治病。
《黃帝內經》中說: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也就是說,心與舌頭對應,是一象、脾與口屬一象、肺與鼻屬於一象……通過觀察五官的異常情況,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腎所能存在的病變。
五臟六腑是藏於體內的,看不見,所以中醫將五臟六腑對應於人體的其它部位,用來了解五臟六腑的狀態。同時又將它們對應於陰陽五行、對應草藥藥性、對應經絡穴位、對應五味五音、對應五色五情等等,這些對應將它們在深層貫穿為一體,成為一象,然後通過象來治療診斷。
比如:肝對應眼睛、對應左手的關脈、對應膽、對應肝經、對應筋脈、對應丑時、對應五行之木、對應天干中的甲乙、對應星象中的歲星、對應春季、對應東方、對應五音的角音、對應五嗅的臊味、對應五味的酸味、對應五情的怒,對應五色的青色……
肝、眼睛、關脈、膽、肝經、筋脈、丑時、木、歲星、春季、東方、角音、臊味、酸味、怒、青色……這些看起來完全不相關、不同類的事物,在深層卻是對應的,屬於一象。中醫便通過象,或根據象之間的關係來診治。
如:通過左手關脈能診斷肝臟的情況,從眼睛或視力變化也可知道肝臟病變,肝病能導致筋脈故障出現腰酸、抽筋等症狀,發怒會傷肝,春季適合養肝,青色有利於治肝,酸味食物可以調肝,調理足厥陰肝經能治療肝病,丑時休息好對肝有利……這就是通過象,以一物知萬物,以一物應萬物,以一物動萬物。
世間萬事萬物表面上看似完全不相干,深層卻隱藏著人類看不見的聯繫,因為人類沒有這個智慧,所以看不見這些大象。這些看不見的聯繫將它們在深層歸為不同的象,通過象能使自然、宇宙、人類及萬事萬物在深層相感共鳴,產生神奇的效應。
《周易·繫辭下》中說:「天下萬事萬物,雖然過程中所走的路途完全不一樣,但最終都歸於同一出處,同一源頭。」[1]
大道至簡至易,越往高層提煉出的「象」就越簡單,同時內涵越大;越往低層所提煉的「象」就越繁雜、內涵越小。到了世間最低的層次,就是人類對世間萬事萬物的歸納與分類。
這類似白話文與古文的比較:白話文表達得非常繁鎖,說清一件事情可能得幾千字,內涵比較膚淺;而古文非常簡煉,說清同一件事可能只需數十字,但內涵很大,所以不易理解,得有這個智慧才行。象在高層次的展現象古文,很簡煉,但內涵與智慧非常博大;往低層發展就像古文逐漸翻譯成了白話文,越來越繁鎖、複雜,內涵與智慧也越來越小。同時它們又是貫穿對應的,因為所表達的是同一個思想與道理,只是同一道理在不同層次中的不同展現。在什麼境界就具備什麼智慧,就只能認識這個境界中象的展現。
在《道德經》中,老子有一句話叫「大象無形」。當「類別」大到一定程度,超出生命所在的層次時,就變成了「無形」,就成了「大象」。雖然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卻誰也覺察不到。
正如一隻青蛙從孵化出來開始就生活在深井中,一生都未曾跳出過水井,在它的認知中,水井就是整個世界,天空也只有井口那麼大。井口之外的一切對它來說,都是「無形」的,不存在的。
因此只有大智慧的生命,跳出人類的層次後,才能從宇宙天地間洞察出「象」,使其「顯形」,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在大約兩萬多年前,神靈降世的古聖人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地形,觀鳥獸萬物之文,近察自身,遠取萬物,最終洞悉了宇宙高層次的規律。於是將世間萬事萬物紛繁複雜的事理與變化,在高層次中進行提煉與概括,終歸為八大象,於是創立了八卦以示象,以通天地神靈。
象的運用:
從某些層面上來說,「象」是中華文化建立的基礎之一,各種不同的類別都在運用著「象」的智慧,使無法在人間表面展現的內涵能夠得以展現,與神靈以及無窮無極的高層宇宙相通相應。
中華文化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凡事講究「意境」,重「內涵」,比如舞蹈的神韻,音樂的弦外之音,畫面的畫外之境,詩詞曲賦的言外之意……意境是中華文化的境界所在,是衡量中華文化境界的重要標準。這意境也可以看作是對像的運用,因為意境不在人間表面展現,是世間萬物之外的內涵,通過與世間具體事物間的對應與投影,而在深層表達出來,這就是對像的運用。
《易經•繫辭上》說:「文字無法完全表達心中的話,言語也不能完全表達思想與意境。難道聖人高深莫測的思想就因此而不能表達出來嗎?聖人便因此而建立了象,用以完全表達思想與意境。」[2]這是《易經》中對「象」的作用的論述,用來表達人類表面所無法表達的思想與意境等。
再如唐代書法家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出書法之道,使自己書法得到昇華,這也是對像的運用。[3]象能使不同的類別之間觸類旁通、相應共鳴,以得其意而超脫其形,即古人說的「得意而忘形」。
同時,同一層次中不同的象之間是緊密相聯的,比如陰陽二象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貫穿為一體;周易六十四象之間也都相互影響、依存,共成一體。於是萬事萬物都通過象,形成全息的對應,而相互感應共鳴,貫穿為一個整體,這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述。
「象」不能具體指代某一事物,但象中包納了萬事萬物,象所表達的是宇宙萬事萬物之間的對應與聯繫。同一象中的事物在深層是對應貫通的,能夠彼此在深層感應而共鳴,成為一個系統。
對「象」的運用有許多方面,比較典型的有:可取象中的一物而表達整個象,使一物相感,萬物共鳴,使整個象中的內涵通過與具體事物的共鳴而表達出來,比如中華文化中對「意境」的表達就是如此;還可利用象中的一物而知其它物,達到以點知面、一葉知秋,從一滴水而知大海;亦可用象中的一物而動另一物,或以一發而動全身……象的內涵,無窮無盡,玄妙莫測,每個人都只能自己去體悟,這是由每個人的智慧與境界所決定的。
[1] 《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2] 《易經•繫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3] 《新唐書.張旭傳》:「旭自言,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倡公孫舞劍器,得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