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3月13日】
七、道家治國
道家治國,主要依據於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又稱《老子》或《五千言》,是春秋時期大道真人老子所著,相當於道家的聖經。其內涵非常博大,要想讀懂它,得完全靠各人的悟性與根基,站在不同的層次上所看到的內涵都是完全不同的。
從表面上去看,《道德經》講的就是治國之道,教人如何做一個帝王,如何治理好國家。站在更高層次上去看,會發現它講的是如何修真成仙的大道真理,教人如何返本歸真,得道成仙。
本章將站在治國的基點上,粗略解讀一下《道德經》,以明道家治國的內涵。
老子說: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因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對而言的,「長」和「短」相互比較而存在,「高」和「低」互相補充而產生,「音」與「聲」相依相和,「前」和「後」是永遠伴隨的,它們總是倆倆同時存在,二者一體同出的,不可能單方孤立獨存。這些所展現出來的就是相生相剋的永恆之理――任何新的事物建立時,都必定會同時生出正反兩方面因素,產生正反兩方面影響,因這兩種不同因素之間的對比參照、相依互補而得以存在,否則無法成立。因此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便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去教化萬物: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充當肇始者,生養萬物而不據為私有,施予萬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後也不自居其功。正因為萬事不自居,所以永恆不滅。(25)
老子在這裡講出了相生相剋之理:任何事物的建立,都必定是正反同出的,不可能單方面孤立存在。正如沒有丑,也就不存在美;沒有惡,也就不存在善;沒有上,就不存在下;沒有高,就不可能有矮……它們必須是相互依存的。
老子還說:光明的大道,看起來好像隱晦不明;前進的大道,看起來好像在後退;平坦的大道,看起來好像崎嶇不平;最上乘的德,看起來像卑下的山谷;最廣大的德,看起來顯得不足;最純真質樸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混沌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最容易顯示出瑕污;最大的方形,反而找不到稜角;最大的器物,都是最後才完成;最大的聲響,聽起來悄無聲息;最大的象,反而看不到形體。真正的大道,無名無形。(26)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世界上某些人生出來只有一隻眼睛,那這部分人肯定會被認為是畸形不正常的。如果全世界的人,自古以來生下來都只有一隻眼睛,誰也不例外,那麼這就成了正常現象,就成為無形,也就誰也意識不到。這時如果某個人長了兩隻眼睛,反而會被認為是畸形不正常。這個例子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說的「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吧。
道生萬物時,是和諧完美的,利於萬物而無一害,正如老子所說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萬物的初始,生命的先天,都居於道中,都在這套完美的機制中和諧運行,萬物相利,沒有任何有害因素的產生。因為沒有負面因素,所以也就不存在正面的因素,這就是道,也就是老子說的「道隱無名」。比如生命在道中產生的時候,天性中沒有惡,但正因為沒有惡,所以也沒有善,一切都行於道中,無形無名,自然和諧運行。當生命背離了大道,產生各種私心慾望,慢慢墮落而產生了惡以後,善便同時建立產生了,便從大道中分離而顯現出來了。正如天下偏離了大道以後,才建立了德,產生了欺詐,就建立了誠信,產生了爭鬥,就建立了謙讓……所以當善產生時,說明惡已經存在了,說明生命已經偏離大道了。同理,當孝慈產生的時候,說明家族親人之間已經不和睦了;當忠臣產生的時候,說明國家已經出現昏亂的現象了。
因此,老子又說:大道廢棄了,才會出現並提倡仁義;人民變得聰明智慧了,大奸大偽也就開始出現;家族中親人不和睦了,才會有孝慈的出現;國家昏暗混亂時,才能出現臣子的忠貞。(27)
所以仁義、智巧、孝慈、忠貞這些人為的東西,對於大道來說,都是多餘的累贅。是生命偏離大道,和諧被打破,負面有害的因素與影響造成了以後,才後天人為建立起來的。
老子又說:失去了道以後,才建立德;失去了德以後,又提倡仁;失去仁後,又講究義;失去了義後,又推行禮。禮,是忠信缺失,禍亂開始的表現。(28)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是生命在道中一步步偏離,一步步墮落的過程。若按照這個趨勢一步步走下去,最終必將走向毀滅,這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舊宇宙萬事萬物所無法逃離的「成住壞滅」大宿命。為了跳出這個走向毀滅的宿命,生命必須回歸,必須往回走,而不能隨著這個趨勢走下去,也就是前面老子所說的「進道若退」。
所以老子不提倡仁義,不講究智巧、孝慈、忠貞……不提倡一切後天有為的東西,是因為這些有形的東西如同後天建立的一道道堤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生命表面的墮落,但它們同時也形成了一層層間隔,阻礙了生命本質的回歸。要想回歸於大道,就必須往回走,必須將後天形成的一切人為有形的東西都捨棄掉,捨得乾乾淨淨,達到「復歸於嬰兒」的純真無邪狀態,這時才能回歸於大道之中。
回歸於大道後,不知誠信,但人言為信、不言而信;沒有孝慈,但家家和睦、天下美滿;沒有仁義,而人人相敬相愛,沒有隔閡……回歸於大道之中,天下無惡,亦不知有善,但人人生而至善。此時善不稱為善,因為無惡,所以此善無形無名,若強名之,可稱為「無為」。
無為的真正內涵並不是指什麼都不做,而是指剔除了一切後天、人為的因素後的所為,是指生命回歸於道中後的自然率性而為、純真無邪之為,沒有私慾、沒有執著。所以老子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善是一種美德,但作為人為提倡的美德時,它便有了形跡,有了善之名,所以同時必伴生著惡,這是相生相剋之理所決定的。正如一個物體若說它在「上」,那必然有在它「下」的物體存在,不然沒辦法說它在「上」。如果在它「下」的物體不存在了,那「上」的概念就同時消失了,雖然那個物體還在那個位置上,但不能再說它在「上」了。
因此善作為一種人為建立的美德,必然與惡共存。而要想完全消去惡的因素,必須使善化為無為之善,隱入道中。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此時善便隱沒了形跡,化為無為之善,因其無形無名,便跳出了相生相剋,使惡無處生,利萬物而無一害,因而成為純善、至善。
老子說:最大的德(沒有形跡),如果要形容它,那就是完全回歸於道。(29)
老子又說:最上乘的德,無形無名,潤物無聲,從不有意去展現德行,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這是真正的德;下乘的德,有形有名,雖然時時彰現德行,表現出不失德,但這不是真正的德。(30)
老子這裡所說的「上德」,是指回歸於道中的無為之德,其不夾雜任何後天私我的因素,不夾帶任何人為造作的痕跡,所以無形無跡、無德之名,因此無處生惡。因無處生惡,所以成為真德、至德、上德、純德。
那些後天人為提倡而建立的德,因為建立了其名與形,是走入了人為形式的有形之物,所以陷入了相生相剋之理,因而正負一體同出,同時生出了惡,二者便不斷在兩極分化中相互依存、相生相剋。所以人為建立的有形之德,雖然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類的墮落,但它也形成了一個有形的阻礙,阻擋了生命回歸於大道。所以要想徹底消除惡,必定要先剔除有形之德,使德回歸於道,化為無形,使惡無處生出。
因此老子說:拋棄聰明才智,百姓能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百姓才能真正回歸於孝慈的天性;拋棄機巧和利益,天下便沒有盜賊了。所拋棄的這些都是人為外在虛言巧飾的東西,不足以用來治國。使百姓回歸於純樸的本質與無邪的天性,減少私心慾望,遠離這些虛飾的假說,一切憂患也就能根除了。(31)
老子又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依據相生相剋之理,若使正的因素回歸於道中,無形無跡,達無為而行,則負的因素也就自行解體,不復存在。若以人為的手段去解決,則如火上澆油,即使用盡手段也無濟於事,只會使情況越來越糟糕,使正負因素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極端與對立。相生相剋之理如同一個天大的陷阱,一切執著有為之物都無法逃離,陷於其中後,便會越掙越緊,越掙越緊,最後被活活困死。唯有完全退出來,回歸於道中,化為無形,方可跳出,這是大道的智慧。
老子說:禁忌越多,百姓越貧窮;手段越多,國家越昏亂;心機智巧越多,邪道越盛行;法律制度越繁多苛刻,盜賊仍層出不窮。從這些可以看出,施行無為而治才是治國的正道。(33)
而施行無為而治的前提是引導百姓,使回歸於道中,否則無法達到無為而治。那如何引導百姓回歸於道中?若靠後天人為的手段,只能解決表面問題,會在相生相剋之理中越掙越緊,使無法回歸大道。所以道家治國,不用術也不用器,因為任何術與器都是徒勞,都會將天下陷入相生相剋之理中越掙越緊。
於是,老子說:不崇尚賢能者,百姓便不會去爭奪虛名;不以難得的物品為貴,百姓便不會為之偷盜;沒有勾起人心慾望的事物出現,天下民心就不會被擾亂。所以聖人治國,會清靜百姓的心靈,而使百姓豐衣足食,會消減百姓的慾望,而使百姓身體健康。讓百姓時常處於不知心機詐巧、無欲無求的狀態,使機智巧詐等手段得不到施用,萬事無求而自得,則天下沒有治理不好的。
老子又說:靠人力強為的終將會失敗,執著不放的終究會失去。因此聖人回歸大道,無為而為,所以不會失敗;萬事不居功,不私有,所以不會失去。(34)
古時候善於以道治國的人,不是使百姓精明機巧,而是使百姓單純敦厚。百姓之所以難治理,是因為他們心機與智巧太多。所以用心機智巧治國,是禍國之賊;不以心機智巧治國,是國家之福。(35)
所以道家治國,是做減法,逆著人類的墮落過程不斷往回走,不斷消去後天形成的私心、慾望、執著、邪念等污染因素,讓人返本歸真,回歸於生命先天純真無邪的本性。此時治理天下便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狀態,一切在道中從心所欲,完美而和諧。
因而老子說:做學問,靠的是不斷積累,學識每天都要增長;而修道主要是靠減損,私心、慾望、執著等每天都要減少,要一損再損,以至於最後完全無欲無求,達到無為。達到無為後,就能藉助大道的力量,在道中率性而為,從心所欲,無所不為,一切事情都會在道中自然而成,達到完美和諧。治理天下應施行無為而治,不以騷擾百姓為目的,騷擾了百姓就不足以治理天下。(36)
所以老子說:達到至高治國境界的君王,天下百姓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境界的君王,天下百姓都親近而讚頌他;再次的君王,天下百姓都害怕他;最差的君王,天下百姓都輕蔑而辱罵他。如果誠信不足,就會生出不信任。(上天不言而信)好的君王治國時悠然自得,行不言之教,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後,百姓都說,這是自然而成的。(37)
這就是無為而治下,民風民德的真實展現,天下幸福和諧,無憂無慮,君王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樣。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若真正明白了老子講的這些道理,那治理好國家就不是什麼難事,但又有誰能真正有這個智慧,能夠真正做到?
老子在《道德經》中構建了一個 「小國寡民」的理想治國模型,這也是百姓在無為而治下的生活寫照。在這個小國寡民的理想生活狀態中,國家都很小,甚至只需要一個村落那麼大,國與國之間可以彼此相望,鄰國的雞鳴犬吠之聲可以相互聽得見。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生活得無憂無慮、快樂富足,沒有攻心鬥智、爾虞我詐;沒有巧取強奪、爭鬥傷害;因此軍隊、政府等人為機構都派不上用場,可以棄置不用。人們生活富足,不用為了生計或名利慾望等而奔波勞累、背井離鄉,所以車船等交通工具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人們怡然自樂、悠然自得,過著極簡單,但卻極幸福的生活,使很多人為的器物都派不上什麼用場,那些多餘的生活資料都成了累贅與負擔,都可以捨棄,甚至可以簡單得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態中去生活。在這理想的國度裡,雖然「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但誰都不願破壞了這和諧而寧靜的生活,因而人人安居樂業,鄰國百姓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使每一個小小的國度都成為一個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38)
此情此景似乎在聖經與佛經中出現過,在「華胥神國」、「燧明國」、桃淵明的「世外桃源」……中出現過,在三皇時期出現過,在五帝時也出現過。
在很多中華兒女的心中,都埋藏著一個桃源之夢,深深嚮往著那世外桃源般安詳靜美、簡單而幸福的生活。而老子的治國之道,將這個夢重新構建,並與現實世界清晰的連接了起來,指明了到達之路。幾千年來,無數華夏兒女在厭倦了世間的名利情仇以及無何止的爭戰欺詐後,選擇退歸於自己心中的田園,靜靜去營造自己的桃花源。這成就了中華歷史中燦爛輝煌的隱士文化,成為無數中華兒女在紅塵紛擾與苦難中的精神寄託,它守護著人們心底的最後那份寧靜與安詳,詮釋著人類心靈深處對幸福的真正理解與追求,這就是無為而治在人類心中所留下的烙印。
隨著人類道德的墮落,根據溢出法則,當人類的內層法則不足以約束人類時,就需要建立起一層外層法則對人類進行外在人為的約束,內層法則越弱,外層法則就會相應越強,人類的外在環境就會變得越複雜、極端,強加給人的外在壓力與束縛也就會越來越重。
道家治國,選擇的是往回走,不斷加強、回歸內層法則,而消減、捨棄外層法則,讓人類返本歸真,回歸先天的純真本性,回歸於道。道家治國是做減法,不斷捨棄後天形成的各種私心慾望,不斷拋棄各種人為的手段與智巧,回歸於至簡至易的大道。人類會在這過程中,慢慢甩掉所有外在的包袱和壓力,活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簡單幸福、快樂自在。
共產黨的治國方式則正好相反,它與道家治國完全走了相反的一條路。它不斷敗壞人類的道德良知,摧毀人類的正信,使內層法則完全被破壞掉。然後不斷強化外層法則,通過強大而冗重的國家機器來實行獨裁與專制,通過滅絕人性的恐怖與暴力手段,去奴化、馴服百姓,以控制所有人的思想與言行,使百姓淪為沒有人性的工具與機器;它一味的強調外在的物質追求,認為物質能決定一切,生產力決定一切,從而放縱人類的慾望與自我約束,瘋狂的毀滅著傳統道德,使外在的物質與肉慾追求成為百姓唯一的精神支柱,使百姓空虛而蒼白的靈魂完全寄託於外在的物質享受而能存在。它所做的一切,都在使生命背離先天的本性越來越遠,踏在自我毀滅的不歸路上。
雖然共產黨極力強調外在的物質追求,認為生產力決定一切,但實質上所有共產黨國家的物質生活都是極貧乏的,百姓過著牛馬般的生活,它不可能給百姓帶來富足的生活。
看看共產黨的治國成果,僅短短几十年,便使世界聞名的禮義之邦變成了「笑貧不笑娼」、「一切向錢看」的禽獸之域。當今中國人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坑蒙拐騙,燒殺奸掠,無惡不作。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轉基因、毒疫苗、人造蛋、塑膠大米、瘦肉精、黑作坊、激素菜……霧霾、水污染、土地污染、強拆、豆腐渣工程、猥褻幼兒、強姦學生、活摘器官……這分明就是人間地獄。可憐的中國人,除了時刻高度提防著來自身邊每個人的傷害之外,同時還要背負著高強度的生存壓力,低收入、惡競爭、高房價、強攀比、昂貴的醫療教育……每個人都如同背負著幾座大山,活得喘不過氣來,以致於自殺與心理疾病空前盛行。現在中國人有一個普遍的感受,就是活而無味,沒有樂趣,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滋味,麻木地隨著大眾追求爭鬥著,人人都只知道累,累得苦不堪言,甚至感覺活得不如一條狗,卻停不下來,一旦停下來,仿佛就會被這瘋狂的社會碾死在車輪下。這難道就是人類所追尋與嚮往的幸福生活?
因為共產黨所走的路完全是反過來的,所以它所大力吹捧著人間天堂――共產主義,其實就是人間地獄,它只是打著天堂的廣告而已。其祖師爺馬克思是忠實的撒旦教徒,信仰的是魔王撒旦,地獄是它的最終歸宿。關於這些,請參見《馬克思的成魔之路》一文。
人類已偏離道德太久太遠,該回頭了,再不回頭,人類已走到了盡頭。
註:
25、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6、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27、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8、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29、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3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31、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32、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3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34、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3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3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7、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38、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