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9月24日】
前邊一段是有子對「禮」的認識和智慧的運用之法,那麼接下來就是他的第二段關於「信」的論述。同樣體現了有子對於「信」的十分理性的認識。運用的思考方法還是中庸之道。到了這段話,澀澤榮一的解讀終於出現了。
十三段的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這段話是何意呢?我們先看澀澤榮一是如何解讀的。
澀澤解讀如下
有子說:「跟他人的約定,如果符合道理,那麼許下的諾言,可以去履行,但是如果許下的諾言,是違背道德義理的,就不能去踐行。對人恭敬固然應該,但是要有禮來節制,保持一個度,這是最理想的做法,否則,過度地恭敬,不分身份場合地恭敬,反而容易招來對方的輕視和嘲弄。因此而招來恥辱。而對於婚姻結成的外戚(顯然「因不失其親」的「因」,澀澤解讀成婚姻的姻)只要交往得當,不過度依賴,即使不是近親的關係,也是可以像對待同宗親族一樣,相互信賴的。」
跟人許諾的時候,這件事是否是正確的,或者說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都是要深思熟慮的。因為一旦發現履行這樣的承諾,是一件惡事,壞事,或者說,覺得自己根本做不到,那就無法去兌現自己的承諾。就會變成不守信用的人。勉強為了守信而為,很可能違背人道,甚至觸犯法律。恭敬待人的關鍵是不能超越禮節,否則,反受其害,招人輕蔑。
而對於婚姻結下的外戚,交往的方式超越限度,同樣受害。
以上就是澀澤榮一對有子這段話的解讀。
現代人最重要的處世之道
澀澤榮一的解讀非常正確。有子講的「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太重要了,今天的人正因為沒有接受過這些傳統的道德教育,在這個問題上屢屢出錯。對於信的問題,我們今天的人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要開始面對,就會遇到這些煩惱。很多人的人際關係處理的十分糟糕,如果父母也未曾受過這些教育,也不會教導孩子如何與朋友交往,等孩子到了大學,困擾不斷,變得害怕與人交往,甚至得了自閉症。很大的原因就是沒能接觸自古最正統的聖人傳下來的處世智慧。
舉個例子,這是我兒子大概十歲左右時,發生過的一件事。記得孩子鬧著要買一部印表機,我個人認為不太需要,很麻煩,但是其父親認為,從此可以印製相片,孩子高興,很積極支持。我為了尊重丈夫,同時也想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於是跟孩子立下約定:如果他們兩個(大女兒與兒子)能負責將來列印、護理和購買墨水盒並進行更換的所有事情,分工負責,那麼,我就同意。
結果,兩個孩子為得到印表機,想都不想就答應了,尤其是兒子,被姐姐分派購買墨盒的任務,其餘的一切工作,都女兒自己負責。她電腦很熟,因此出門購物的力氣活,就交給弟弟了。我當時非常擔心,認為姐姐必須考慮弟弟還小,根本沒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完成。離家最近的電器店也要騎自行車20分鐘,還是車道。他一個人,比較危險。但是兒子逞強,堅決說自己能做到。
結果第一次要更換墨盒,姐姐催他去購買,他就沒買來,還哭了。說,電器店沒有對應的型號,改道去別的店,也沒有,又累又急,急得大哭,姐姐還罵他沒用,責備他既然答應了,就要負責,趕緊想辦法買回家。否則就沒法列印明信片了。
我立即阻止姐姐,不要再為難弟弟,這已經超出他的承受力,勉強做,會出危險的。於是我溫和地告訴他,我會去買的,以後記住,不要輕易答應任何事,做出承諾之前,一定要想好,自己是否承擔的起,或者是否是對的事情。如果輕易答應,發現自己做不到,或者是一件危害他人的事,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不做失信,做就會傷害別人或者力不從心,還是讓人不滿意,等於失信。所以這件事就當作教訓,以後要牢牢記住。一旦真的不小心答應了不該答應的事,發現了就向對方道歉,同時講明理由,否則,做了,就是錯上加錯。
其實一開始我就想替他去購買,但是很多事情,他如果沒有親自經歷過,就不會深切地體悟到這些道理,因此我當時就讓他自己試著做一次,這件事,也就變成了好事。他一直記住我當時說過的話。
不合理則為不義
兒子的經歷,屬於澀澤講的超過自己能力的承諾。這樣的承諾,也是不符合義的承諾。也就是說,對方讓自己答應做的,是超出了自己能力限度的事情,是強人所難,當然是不義之舉。雖然他自己一高興就答應了,但是我當時提醒的話,姐姐也知道,她作為姐姐,應該想到保護弟弟,愛護弟弟,姐姐逼他去守信,當然就是不義之舉。所以這種信,是不符合道義的,是強人所難,當然不可取。本人也應該意識到,從而停止履行。弄不好,出車禍,很危險。
那麼,答應的事情如果是危害他人的,就更是不義之舉了。比如某個人對你有恩,為了報恩,就答應對方去做壞事,去幫助打擊別人,傷害別人,那就是做惡了。我經常說,孔子講仁義在先,講信用絕對不能離開這個根本的原則。所以,信要近於義,要符合道義,方可履行。一切違反道義的,都不能去履行,也就是「言不可復也」。當然最好就是從一開始就謹慎,三思後行,不要輕易就答應。
再次體現中庸的智慧
孔子一直講在外與人相處,要「忠信」讓人主要在忠信上下功夫。因為言而無信,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誰也不敢再與你交往。你該如何生存於世呢?這是為人處世非常關鍵的德行。所以,有子其實也是圍繞孔子講的「信」在論述。並未離開之前的如何做學問,成為仁德君子的主題。
只不過,再次展現了中庸的智慧。讓人把握一個度。避免過猶不及,不小心違反了道義的原則。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也是同理,比如你是個長輩,在家裡恭敬對待自己的孫子,給他鞠躬行大禮,則不合禮數,又比如,做師父的,跪在學徒面前,恭敬學生,想想都不對勁,等於侮辱自己。同時也讓孫子或者學徒陷於不義。凡事講個度,要符合各自身份或者場合。所以,要符合禮節的規範。這樣才能遠離受辱的境遇。
對待外戚,也要注意分寸,須有裡外之分,否則,外戚的過度干預,就會讓家、國失去正常次序,造成災難和糾紛。這個體現在歷代的外戚干政的危害上最為明顯。一切都要適當而為,過,則會造成相反的結果。反倒違反道義。
到這裡,《論語》幾乎把中國人幾千年遵守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大做人的常理,和智慧,都涉及到了。所以開頭的《學而篇》,是整部《論語》的核心,是主旨,做人的道理,幾乎都講到了。因此,這也意味著,這一篇,所剩不多了,很快就要完結。只剩下最後的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