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經濟之父 如何解讀儒典《論語》(十六)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9月26日】

接下來的第十五段,是孔子與子貢的對話,這段對答,既道出經商之道的本質,所有成功者的必備修養,同時也是以此為例,目的是講明何為真正的好學,是對前一段話的具體展開。而澀澤榮一,則看到了學無止境的教導深意。

十五段原文與大意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段話的大意是:子貢對孔子說:「貧窮卻不會因有求於富貴者的幫助而作出諂媚的態度,以期得到好處;富貴者也不會因為自己擁有財富和地位,而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看輕別人,傲慢待人。如果能做到這樣,老師您認為這樣的人是否就是好學了呢?」孔子回答說:「也算是好學了吧,不過,還是趕不上貧窮卻能樂道,富貴卻能好禮的人啊。」子貢說:「《詩經》裡有這樣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必須好上加好,精益求精)。」孔子說:「賜(子貢本名端木賜,子貢是他的字,孔子是其師,可以像父親那樣直呼其名。)啊,可以開始與你一道談論研究《詩經》了,告訴你已經了解的,就能透過現象看到背後的深意和來歷。」

澀澤解讀

澀澤榮一認為,「這段話是為了教導子貢這位聰慧機敏的弟子:做人的學問,是非常深奧,沒有止境的。」

「普通人,貧困之時,很容易卑躬屈膝,失去做人的氣節,向權貴低頭,表現出違背本心的卑微討好,好話說盡的諂媚姿態。一旦富貴,又因為有權有勢,高高在上,任性妄為,待人極為傲慢無禮,輕賤他人。」

「子貢不是一位輕易被貧富境遇影響而動搖的人,認為自己能做到富貴而不怠慢別人,應該就是孔子說的好學的人了,於是稍微有些得意,所以特意問孔子這樣的問題。可是,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不過是沒有這些常人容易犯的錯誤罷了,但是並未真正領會樂道的深意,對貧富的高境界的領悟,還是沒有達到,因此,孔子表示肯定後,對子貢開示了更高一層的道理。『貧窮時也要做到樂於求道,富貴時更能好禮,心善待人,遵從義理,不改恭敬謙卑之心,那才是更高的境界。』」

澀澤還說,孔子指出子貢的不足,就是太容易滿足僅僅沒有一般人的缺點而已,沒能領會學問的真諦,還以為在對待貧富的問題上,夠謹慎對待了,能實踐君子的品德了,沒想到孔子的訓誡,使他一下醒悟過來,孔子是用貧富方面的學無止境的道理在教導弟子,做學問,奧妙無窮,不可自滿,所以子貢很快領悟到《詩經.衛風.淇奧》的那句話,講的就是孔子開示的道理。對貧富以外的學問都能悟到實質了。

子貢求教孔子  自己是否是好學者

這段師徒對答,講的就是安貧樂道的兩個境界,和學無止境的道理。澀澤榮一的理解是相當準確的。其實這段對答,是接著上一段孔子說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的進一步具體的展開,通過富貴與貧賤的對待方式的討論,講明真正的好學就是在任何情形下都能樂於踐行正道,不為身份地位貧富貴賤所左右的態度。此為真正的好學。

所以,子貢聽了孔子的判斷好學者的論述,就覺得自己對照看來,應該是屬於好學的人了,所以才有些自我陶醉,問起自己的認識是否對,等著孔子肯定自己是好學者。當然是求教的時候,不自覺露出的自滿。

如果子貢當時沒有自我滿足感,就會知道,真正懂得學問的人,真正好學的人,會領悟到做人最後求的是樂道的境界,樂於踐行道義,哪裡會隨著境況的改變而動搖呢?所以就能安貧樂道。自然富貴者的傲慢也不會存在,不管何種身份地位,都能安然於本心,自然做到好禮仁善,對任何人都會一視同仁。

所以,通過孔子點撥,他很快明白自己的不足,馬上想起過去讀過的《詩經》的話,工匠們切割獸骨,雕刻(琢的意思)玉石,把形體構架做好了,還要進一步精細地打磨(磋是指對獸骨,磨是針對玉石,都有精細加工進一步打磨的意思),還要精益求精,這就如同君子做學問的態度,永遠不要自滿。學無止境。

孔子很欣慰子貢的悟性,讚揚他,能夠從古人的話中,悟出深意和詩人的本意。告諸往,就是告知那些過去的事情,知來者就是不停留在表面意思和現象,知道作者和老師說話的本願,能夠溫故知新,悟出新的境界,無論新舊知識,都能融會貫通,一通百通。通過貧富討論,懂得了所有學問的本質:學問深不可測。

當然這裡也告訴我們學無止境的真正含義,首先指的是道德的境界,而非現代人的理解。古代有神醫華佗,有鬼斧神工的匠人魯班,沒有超越常人的道德境界,就不會得到這些超常的技能。所以古人認為,學無止境,首先在於做人的學問。道德境界提高了,技能和智慧隨之就被打開,這就是古人為何重德的原因之一。

子貢是孔門經商高手

為何通過貧富來講做學問是樂於求道,學無止境的道理呢?因為富貴是人最期待的東西,貧困是人最厭惡的東西,同時子貢又是經商高手,有著經商的天才,每天接觸的就是如何面對財富的問題,他又是孔子得意高徒,悟性極高。因此《論語》裡子貢的言行常常出現。為的是更好地以子貢遇到的常見的實際問題做為講解學問的例子。

子貢是春秋衛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在孔門十哲中,他以言語聞名,善於雄辯,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在今天可說是外交家的才智。他最擅長經商,曾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端木遺風」就是指子貢遺留下來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儒商之道,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這樣看來,孔子的弟子就有經商的高徒,等於側面印證了孔子並不反對人經商有錢財,而是講了經商之道的關鍵,如何對待財富的心態罷了。澀澤榮一曾反覆說過這個問題,懂得孔子講的安貧樂道只是一個面對財富的心態,不管貧也好,富也罷,做人的謙恭,禮讓,仁善的態度,是不會變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聚攏人才,干出極大的功業,德高望重不僅僅是為政需要,治國需要,經商同樣需要,帶領大企業,更是需要這樣的為富觀。日本著名的當代鉅賈稻盛和夫深諳此理,遵從的就是子貢的商道。

人們一生中,最難抵禦的就是富貴的誘惑和執著,不是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俗語嗎?說的就是人最常見的問題。通過這段話,通過善於經商,最為富有的子貢的問題和領悟,告訴後世受教育的弟子們,面對財富和貧困該有的正確心態和具體做法:貧困時樂道,富貴時好禮。所有的成功之道,本質就在這裡。

可見,經商也是一條學無止境的修行路途之一,其中一種磨練學問的方式方法罷了。各行各業,都能領悟到同樣的道理,澀澤榮一與稻盛和夫都悟到了這一點,認為成功不過是身後之物,根本不會過分執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