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經濟之父 如何解讀儒典《論語》(十一)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9月21日】

學而篇,從起頭的「學而時習之」講到「民德歸厚矣」,基本上,儒家的首部經典——《論語》的核心(教育)主旨,通過孔子師徒四人的論答,已經闡述清楚了:讀書學習是為了明白如何做人,做一個有仁德的人,只要在家孝悌,在外忠信,親近仁德的人,無論是否接受過教育,都算是有學問的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追憶和繼承先祖的高德要道,使得天下民德仁厚,獲得太平。此為孔子教育的目標——德化天下,守護人善良的本性。讓人心免於敗壞。

那麼接下來的最後幾段話,顯然換了角度,澀澤榮一的解讀講義,跳躍了幾段,我先把他跳躍過去的部分,先行讀解,然後大家就會明白,這最後的部分,為何換了角度。看似隨意的論答,實為人生關鍵的智慧。

先看第十段。這裡出現了中國人常說的溫良恭儉讓。

原文第十段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子禽問子貢:「我們的夫子(對孔子的稱呼,相當於現在的先生或者老師)每到一個國家(邦國,諸侯國)必會聽聞到(得知)這個國家的政事,是我們的夫子自己求問得來的,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我們的夫子為人具有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的德行,因德高而自然得到的,夫子的所謂求得(輕而易舉得知諸侯國的政事),那都是不同於一般人的所求的。」

解讀:讚美孔子德高望重

這一段,很明顯,切換了角度。就是前邊已經把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旨闡述清楚了, 教育就是為了民風歸厚,為了讓人學會正確的做人的道理,那麼,孔子自己是如何做的呢,人們對他是如何評價的呢?他自己是否像教育別人那樣,做到了仁德,成為厚德的君子,讓人因此人心歸附,自覺仰慕他了呢?於是這一段就開始總結孔子自己平時都在做什麼,以此體現出他的德行有多高,我們後世的人和弟子,都要明白這一點,向恩師看齊,突出孔子聖人的德行,能夠不求而得,所有人都信任他,仰慕他,向他告知國政,同時請教他治國的道理。

所以這一段看似與前邊內容大不相同,突然像斷了聯繫,實則緊密相關。大有深意。《論語》一直讀下去,將來就明白,很多人向孔子請教治國的道理。雖然請教後,很多國君卻做不到,或者說一時做了,最後還是急功近利,把孔子以德為政的教導付諸實踐後,獲得一時的強盛,就馬上要稱霸天下,最終又走向敗滅,霸主因此不停地更替,這都是因為大家沒有真心地重德,把孔子的教導當作手段,一旦獲得興盛,馬上就霸道起來,半途而廢了,自然也就無法堅持到最後,國家就從新敗落或者滅亡。

但是也說明了一點,人們因孔子的高德而仰慕他,即使做不到,也想請教他指點迷津。因為相信孔子沒有私心,到哪個國家,都在勸善,一心為人行善。從不謀求個人的功名利祿。告訴他自己國家的政事,不會被拿來搞陰謀,不會構成對自己國家的任何威脅,反而能得到孔子的指教,解決國家眼前的困境。所以很多人包括國君,都主動來找孔子,慕名求教,告知國政實態。自然,這就是孔子不求自得的原因。與別人不同的求的方式。

就是說,這段話是通過兩位弟子的問答,告訴大家,孔子是個多麼了不起的具有聖德的君子,我們要像孔子看齊,關心天下百姓,關心國政的得失,成為讓人信任,安心,仰慕,能無私地教化人心,讓人真心追隨的人。實現導正民心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何「學而」篇結束後,馬上就進入「為政」篇的原因。弟子們非常明白,在他們那個時代,春秋時代,諸國爭霸,百姓罹難,首先要導正國家,輔佐國君走正途,有德行,關心百姓,向先祖帝王學習,治理好國家,才是最關鍵的,上邊正則百姓安泰,上行下效,所以,孔子辦教育,希望從上輔助和教導君王效仿先祖堯舜以來的聖君,為政以德,民風仁厚。自然國家太平。

所以,儒家教育,非常關心國家和百姓,講求無私奉獻,為國盡力,認為這是君子的要務和責任,就連帝王之師,也多為大儒,原因就在這裡。把國君教導好了,整個國家和百姓才能重德,國家才能安泰。儘管孔子時代,很少國君做到,但是他真的教育出了一大批弟子,都能傳承他的志向,最後使得儒學成為帝王的正統教育,也成為天下正統的教育,一直到文革前,都是教育的核心,所以我們過去的華人,以道義為榮,以功利為恥。孔子真的實現了他的理想。

關於「溫良恭儉讓」

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後世常說的溫良恭儉讓,就出現在這裡,就是從這裡來的。其實就是孔子的五大德行,仁德的具體表現,所以,一直被後世的中國人當作具體的道德規範來奉行。

溫,就是態度溫和,令人感覺平易近人,很親切,不會給人高高在上,很高傲,難接近,難伺候的感覺,讓人很放鬆很安心,很願意靠近和信任。向他傾吐煩惱。

良,就是良心,對人好,不會害人,也是讓人安心信任。恭,就是態度恭敬,尊重別人,體諒別人,不傷害別人的心。讓人很舒服,很感動。這也是善待別人的表現。

儉,生活簡單質樸,不奢華,不過度,節儉常常合在一起,就是此意,一個人講求節儉,就不會追求物質享樂,也就不會被利誘,能堅守原則和德行,當然也是仁德的表現。

讓,忍讓大度,不會跟人計較。這樣的心胸,自然能容人,人們就會喜歡他,也自然會信賴他。

這就是溫良恭儉讓,這五德的主要含義,能這樣做,人們就會信你服你,所謂眾望所歸,靠的就是人格的力量,孔子顯然是做到了,二千五百年來,被世界奉為至聖先師,這個地位不是孔子自己要來的,而是後人的自然仰慕和追隨的結果。所以澀澤榮一才認為,孔子才是真正的成功者。他是帝王之師,百姓之師,只求人心重德,國泰民安,不求個人得失,卻因此獲得了千秋功業。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