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道士幫助張浚完成使命

大陸學員


【正見網2018年09月30日】

晚唐時期,有一位朝廷宰相名叫張浚,字「禹川」,是唐代瀛州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在《新唐書》、《舊唐書》中都有《張浚傳》,可謂朝廷重臣。他頗有學問,但家境寒微,隱居金鳳山,樞密使楊復恭遇到了他,將他從隱士推薦為太常博士,又升任度支員外郎。不久黃巢造反,天下大亂。他覺的「太常博士」和「度支員外郎」只是從七品、從六品的小官,起不了什麼作用,就辭官帶著母親隱居,避開亂世。

那麼他是如何復出的呢,並成為朝廷重臣的呢?這裡就有一個神奇的故事了。據《北夢瑣言》記載,他辭官後隱居河中永樂莊期間,那兒有一位道士,時而穿平民的麻衣,時而著道袍羽帔,神態高雅不凡。一天,張浚在村路中前行,忽然聽到那位道士對他呼喚道:「張三十四郎,駕前待爾破賊」。張浚在家族中排行三十四,故而道士叫他「張三十四郎」,但後一句「駕前待爾破賊」他理解不了,遺憾的對道士說:我現在只是一個百姓而已,如何能剿滅反賊?道士勉勵他趕快到四川去為國立功。當時張浚的母親生病了,張浚是個孝子不能拋下母親不管,道士看出他的心意,送給他兩粒丹藥,說:吃了它,可保十年不生病。張浚高興極了,辭別道士趕回家中,將丹藥給母親服下,母親的病果然立刻好了。

張浚悟到道士乃是修煉有素的高人,便立刻動身到四川去,當時黃巢攻破長安,皇帝唐僖宗也要往四川去,衛兵沒有食物,漢陰縣令李康送來幾百馱乾糧,士兵都有糧食吃了。皇帝感到驚奇,說:「您怎麼竟然想到這了呢?」他回答說「:我哪裡知道辦這事,是張浚教我的。」皇帝於是急忙召張浚到駐地去,兩次升官後任諫議大夫,又任命他為都統判官。

當時王敬武在平盧,軍隊最強大,皇帝多次徵召他都不肯派兵。張浚去勸說他,但他已經對黃巢稱臣,不迎接皇帝使臣。張浚責備他:「你為皇上鎮守一方,現使者帶著詔令來了,你不但不按禮節接詔,還敢不恭敬,不知道君臣大義,怎麼能掌管官吏、百姓呢?」王敬武吃驚並慚愧的道歉。張浚宣讀詔令後,將領們拿著武器都不說話。他把將領們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號召說:「忠義的人應明辨利、害。黃巢是一個販賣私鹽的人,捨棄皇帝去臣屬他,有什麼好處呢?現各地保衛皇帝的軍隊源源不斷,你們占據一州觀望成敗,反賊平定後,你們怎麼辦呢?如能這時一起平定反賊,迎回皇帝,得功名富貴易如反掌。我可憐你們放棄安寧而陷於危難。」眾將領紛紛說:「你說得對!」王敬武就率軍跟著張浚西進保衛大唐。

張浚為平定黃巢反賊立下功勞,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果真應驗了道士所說的「駕前待爾破賊」這句話。張浚也受到重用,最終成了宰相,朝廷重臣。張浚後來尋找當年點化幫助他的道士,卻沒有找到。看來這道士真是高人,幫完張浚就離開了,不貪求人間名利。

張浚的故事告訴我們:歷史進程是有上天安排的,每個人在其中都有自己的使命。張浚最初認為自己人微言輕起不了什麼作用,結果卻起了大作用。張浚按道士所說的做,不僅完成了使命,也給自己帶來了富貴。由古觀今,一千多年前黃巢造反的最終失敗是定好的天數;當今中共走向滅亡也同樣是註定的天意,在這個過程中,曾加入過中共黨、團、隊組織的人必須退出,這是上天對他們的要求。現在之所以很多修煉者勸大家退黨,就是因為他們和故事裡的道士一樣,知道天象變化,還知道了上天對人的衡量標準:如果就是不退出,未來必定和中共一同遭災,如果能聲明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則會象故事裡的張浚得到富貴一般,迎來光明而美好的未來。

資料來源:《兩唐書》、《北夢瑣言》

註:張浚的「浚」,在古文繁體中寫為「濬」。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