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不用人唯親,不搞小圈子。君臣一心,共建國正!(數文)

羅義


【正見網2019年04月21日】

一、憑藉強力不如利用大好形勢

《商君書•禁使》記載:
前代的帝王,治理國家不倚仗強力,而倚仗對自己有利的大好形勢;不依憑個人的主觀意願,而倚靠對客觀事理的了解和分析。那些輕飄飄的蓬蒿草,遇到暴風能飛行千裡,是因為憑藉了風的力量;探測深淵的人能測出水有上千丈深,是根據垂入水中的繩子,計算出來的。因此,能夠藉助客觀形勢行動的人,即使是非常遠大的目的,也一定能達到;能夠掌握客觀事理進行分析、算計的人,即使是十分深奧的事理,也一定能得知其真象。在那幽暗的夜晚,即使是一座很高的大山矗立在前面,讓以目光銳利著稱於世的離婁(人名)去看,他也看不見;到了日光明亮的早晨,他卻能分辨出天上高飛的究竟是什麼鳥,能看清獸類身上在秋季換毛後剛剛長出的絨毛尖。所以說,眼睛之所以能夠看清東西,是藉助了日光照明的客觀條件。不認清國內人民的現實狀況與需求,不了解鄰國的力量與勢態,一味的貪婪求取,盤剝強取,則必殆!
    
二、丞相任賢,以六條施政,民心歡悅

《資治通鑑》卷158,記載:

西魏(535—556年)丞相宇文泰,想要改革當時的政治,制定有利於國家強盛、人民富足的制度,決定使用尚書、兼司農卿的蘇綽,讓他竭盡自己的才智,裁減了多餘的冗員,設置了兩個令長(官職名),並且實行屯田,以便增加軍用開支。

蘇綽又擬寫了包含六條內容的詔書,在九月份、經西魏文帝同意後,開始付諸實施。這六條的內容是:第一,官吏要純潔心靈,大公持正;第二,使政教風化,歸於厚道;第三,充分利用、發揮土地資源的效益;第四,各行業都要提拔品德高尚的人才;第五,慎重對待刑案訴訟方面的事務,辦案公正;第六,平均賦稅勞役。

宇文泰對這六條,非常支持,非常重視,曾經專門擺在自己的座位的右邊,又命令各個部門的官員,學習,背誦,執行。並規定凡是擔任牧守令長的,如果不熟悉這六條和戶籍情況.不能再擔任這些官職。

附錄【歷史人物大辭典•宇文泰】
宇文泰(507~556)西魏臣。一名黑獺,代郡武川(內蒙古武川)人。鮮卑族。起身於北魏末 六鎮起義。為賀拔岳所重用。賀死,率其部占據關中。後擁立魏孝武帝於長安。以丞相等職,掌握西魏朝政二十年。改官制、頒均田令、創府兵制等,為北周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北史•周本紀》稱其「知人善任使,從諫如流,崇尚儒學,明達政事」。「性好樸素,不尚虛飾」。後周建立,被追尊為文帝。    

三、劉邦初見門衛、戍卒,如見舊友,好談、喜聽…

《資治通鑑》卷12,記載:
    
叔孫通,漢初薛縣(今山東滕縣南)人。曾為秦博士。秦末,先為項羽部屬,後歸劉邦,任博士,稱稷嗣君。漢朝建立,與儒生共立朝儀。後任太子太傅。
    
當初,高祖劉邦,不修習文學,而秉性聰明達理,喜歡謀略,能聽取別人的意見,不管是守門人,還是戍卒,見面時,都如同老朋友一般。

當初,他順民心,約法三章。天下平定之後,命令蕭何整理法規、律令,韓信申明軍法,張蒼訂立章程,叔孫通制定禮儀制度。

後來,又和功臣剖分符節,立下誓言,用硃砂寫成,用鐵製作,放入金櫃石室,藏在宗廟中。

雖然這些制度,是在很短的時期內建立起來的,但是,確定了後世傳之久遠的制度規模。
    
四、君主不用人唯親,不搞小圈子。君臣一心,共建國正!
 
漢代桓譚《陳時政疏》記載:
    
國家衰敗或興旺,在於政策和法令是否得當。政策、法令的得當與否,在於輔佐大臣的好壞。如果輔佐大臣賢明,那麼朝廷之上,將充滿傑出的人才,國家的政策和法令就符合實際。反之,如果輔佐的大臣不賢明,那麼,言論就會脫離實際,行動也會多有失誤。

那些握有國家權力的君主,沒有誰不想把教化搞好,不想建立功業;然而國家卻得不到治理,這其中的關鍵,就在用人賢明與否。

從前,楚莊王曾經對孫叔敖說:「我還不懂得怎樣確定國家大計。」孫叔敖說:「國家的大政方針,如果民眾不擁護,恐怕君王自己也不能確定。」楚莊王說:「不能確定,難道只在國君,和大臣沒有關係嗎?」孫叔敖回答說:「君王驕傲地對大臣說:『沒有我,你們得不到富貴』。士人驕傲地對國君說:『沒有我們這些大臣,君主也沒有辦法安然無恙地存在下去。』國君有的甚至因此丟掉了國家也沒有醒悟,士人甚至因此弄得饑寒交迫也做不了官。國君和大臣不團結一心,國家大計是沒有辦法確定下來的。」

楚莊王說:「好,希望相國您和各位大臣,共同商量、確定國家的大計吧!我不自私、不用人唯親,不搞小圈子。願與臣民、全國同心協力,建設好大圈子!『君臣一心,共建國正!』把國家建設得充滿正氣、正義、正確。不把國家搞邪、搞黑、搞垮了。」

 五、保邦之道有八審(八大準則)

《張昭傳》記載:

後唐(923—936年)明宗李嗣源,讓群臣進諫。張昭又呈一份奏疏,指出:「我聽說『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這是先儒的偉大遺訓;『事情往往有好的開頭,但能堅持到底的卻不多,』這是經典中極為重要的告誡。仔細研究歷代帝王,沒有一個不懂得驕矜怠惰是有損德行的,但只有唐太宗在貞觀之初,唐玄宗在開元之際,能焦思勞身地治理國家大事,因而國家太平無事。後來,國力富強,邊境太平,皇帝年事高了,貪圖安樂,就放縱而不約束自己,以至留下了被後世譏笑的污點。陛下用仁慈節儉,教化天下的百姓,用禮製法度來檢查左右的臣子,貶黜奸邪的小人,採納公正正直的言論,致力於遵守勤儉的原則,用以節制浮華浪費,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大公無私。這樣把基業傳給後世子孫的規範,就像唐代貞觀、開元之際,而且陛下又能有始有終,從不荒廢。我又考慮保住江山的準則,有八個需認真考究的方面(簡稱八審),我願為陛下說明。這就是:

任用官員,要仔細研究此人是否有此才能和條件;
採納臣下的進言,要仔細研究是忠言還是邪說;
頒發政令,要仔細研究是否過於繁多和苛酷;
興師出征,要仔細研究是否正義和有實力;
進行賞罰,要仔細研究是否出於個人的喜怒;
對臣下進行褒揚和貶斥,要仔細研究是否出於個人的愛憎;
對於議論,要仔細研究是正確還是謬誤;
寵愛信任某人時,要仔細研究此人是否是奸佞之人。

----對於這八個方面,要擴而廣之,用來決定國家的各種事情,差不多就可以達到長治久安了。」

(後唐)明宗,看了張昭的奏章,連連稱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