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9年03月22日】
一、君王獨樂獨享的地方愈小愈少,便愈好!
《孟子•梁惠王下》記載:
齊宣王問孟子:「周文王的狩獵場,縱橫七十裡,是這樣的嗎?」
孟子回答:「在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是這樣的。」
齊宣王又問:「真是那麼大嗎?」
孟子回答:「真有那麼大。可是老百姓還嫌小呢!」
齊宣王感到奇怪了,又問:「我的狩獵場,才四十裡見方。百姓卻仍然覺得大,這是為甚麼呢?」
孟子說:「周文王的狩獵場,雖然七十裡見方,但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隨便出入。捕獵禽獸的人,也可以隨便去。它是與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認為它小,不是很正常嗎?我剛到達齊國邊境時,在問清國家的重大禁令後,才敢進入。我聽說在國都的郊野,有個方圓四十裡的捕獵場,殺死裡面糜鹿的人,其罪如同殺人。那麼,這簡直就成了個四十裡見方的陷阱了,百姓覺得它大,難道不合情合理嗎?」君王與民眾同樂、同用、同享的地方愈大、愈廣、愈多,便愈好!君王獨樂、獨享的地方,愈小、愈少,便愈好!做君王的人,必須切知為要。
二、漢文帝反對窮兵黷武
宋代洪邁《容齋筆記》中,記載:
《史記•律書》上說:「漢高祖厭倦並以行軍打仗為苦事,於是停戰,與民休養生息。漢文帝即位後,將軍陳武等人,商議說:『南越、朝鮮兩地,在險要之處聚集軍隊,蠢蠢欲動。我方應該等到民心可用時,征討他們,以統一邊疆。』漢文帝說:『我雖是漢宗室,但想不到自己會被迎立為皇帝。碰上呂氏發動叛亂,才被立為皇帝,我常常戰戰兢兢,恐怕在皇位上,不能善始善終。而且戰爭是危險的事情,即使如願勝利,也會耗損國財、使人遭殃,百姓到那麼遠的地方去,為了什麼呢?現在匈奴南侵,邊疆官吏沒有取得勝利,邊疆民眾父子長期服兵役,我常常為此痛心悲傷,沒有一天忘記。我希望使邊防鞏固,設立候站,與匈奴互通友好,使北部邊疆安靜,這樣功勞就大了。你們暫且不要商議出兵一事。」 漢文帝仁德開創了文景之治。
三、朝廷務必要「擇良吏,濟黎民」
漢和帝《恤民詔 永元十二年》記載:
近年來,莊稼連年歉收,百姓糧食短缺匱乏。京城裡去年冬天,沒有下一場大雪,今年春天又沒及時下雨,長期的乾旱,顆粒無收。使百姓流離失所,困苦不堪。我實在是痛心疾首。不知道如何才能幫助他們脫離困境。我仰起頭來,詢問上天,當今的百姓到底有什麼罪過,致使上天降下這樣的災難啊!三公是我的心腹大臣,但沒能從他們那裡,得到順承上天,安定百姓的策略。我曾經多次下詔,主管部門一定要挑選好的官吏。
直到現在,依然不加改正,競相苛虐殘暴,侵擾百姓,追求虛名,所任用的下級官吏,仗著上級的勢力,做著邪惡之事。因此,命令下達了,反而奸邪之人,大量出現,禁令傳到哪裡,虛詐欺騙的事,便隨之產生。下邊的一些執法官吏,把法律條文,故意搞得支離破碎,修飾文字,增加辭語,錢財便由幾句巧言換來,而罪名在他們手下羅織而成,我對此非常擔憂!作為朝廷的公卿,不考慮幫助天子辨明好壞,那麼將怎麼使自己不受懲罰呢?等到犯了罪過,受到懲罰,又會使災難落到百姓頭上。如果朝廷內外,上下同心協力,這個弊病,也許會得到糾正,天下就有救了。
朝廷務必要抓緊「擇良吏,濟黎民」啊!
四、俗諺雲「不可按著牛頭去喝水」,為官者怎可逼民迫眾呢?
清代袁守定:《圖民錄》卷4 記載:
羊續做南陽太守時,先探采當地風俗,然後才推行政務。王質先後做過河南尹及宣州、歙州、池州的觀察使,每到一個地方,先研究當地的風俗習慣,然後才專心治理。凡是治理一地,一定要根據當地的民間風俗所能夠接受的,與之相適應,然後再推行有利於民眾的政策。《禮記》上講:「到一個諸侯國,就要了解它的風俗。」《詩經》中《皇華》這一篇上說,使臣的職責,在於見到忠實可靠的人,就訪問商量求善之道。如果不多方面地訪問、廣泛地商量,又從哪裡知道什麼是適合的、而據以進行治理呢?不顧及風俗習慣,民眾就不能接受。不懂得當地的風俗,做的事一定會有很多錯誤。本來想治理好,可恰恰與它相反,結果就會民怨沸騰了。俗諺云:「不可按著牛頭去喝水。」為官者,又怎可逼民迫眾呢?
五、王師當存救民塗炭之心!
《資治通鑑》卷64記載:
最初,袁尚派冀州從事、安平人牽招(人名)到上黨去監督運輸軍糧,牽招還沒有回來,袁尚已逃到中山。牽招勸說并州刺史高幹,迎接袁尚到并州來,合力以等待局勢變化,高幹不聽。牽招於是到東方投奔曹操,曹操便任用他為冀州從事。
曹操又延聘崔琰為別駕,對崔琰說:「昨天,我翻閱冀州的戶籍,可以徵召到三十萬人,所以是個大州。」崔琰回答說:「當今,天下分崩離析,袁氏兄弟自相殘殺,冀州的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死屍遍布原野,而無人掩埋。如今朝廷大軍進駐冀州,沒有聽到有慰問民間疾苦,拯救百姓的舉動,反而先計算兵員的數量,唯獨將此放在首位,這哪裡是這裡的百姓對您的期望呢?王師當存救民塗炭之心!」
曹操聽了這個意見,立即改變態度,鄭重地向崔琰道歉。
六、推行政令不可急切死板
清代袁守定《圖民錄》卷4記載:
唐音做雞澤縣的縣令時,曾經對太守說:「每位上級官員都推行自己的主張,不曾親眼目睹民眾的疾苦,所以多半都要求得急迫和嚴格,民眾依靠在其中協調處理的人,就是我們這些具體管事的人。如果上司一味急迫和嚴格,而具體的管理者又不懂得協調處理,那麼民眾就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
這真是經驗豐富、確有體會的話。凡是上司提出的要求制定的法令有對民眾不利的地方,其中那些神機莫測的變化以及輕重快慢等,掌握起來自然有奧妙之處。不死板地遵守教令,儘量照顧百姓利益,就是善於遵守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