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寧肯回家務農,不願為虎作倀」(數文)

余自省 收集整理


【正見網2019年09月07日】

一、老虎、刺蝟與橡栗

侯白《啟顏錄》記載:
    
有一隻老虎,想到田野中去尋找食物,看見一隻刺蝟仰面睡在地上,以為是塊肉,便打算去銜它。忽然,老虎被刺蝟扎著並捲住了鼻子,便受驚而逃。它只顧狂奔,不知道停息。一直跑到山中,老虎才感到疲乏,不知不覺地昏睡過去了,刺蝟便放開老虎的鼻子跑走了。

老虎忽然站起來,感到很輕快。當它走到一棵橡樹底下時,低頭看見了一顆小橡栗,便連忙側身一邊,謙謹地對橡栗說:「今天早上我碰見過令尊大人(指刺蝟),現在,請貴公子(指橡栗)不要再扎我,讓讓路吧!」

【賞析】

這是一則寓言。老虎尋覓食物時,鼻子被刺蝟扎住,嚇得逃走了。後來,看見外形酷似刺蝟的橡栗,仍心有餘悸,嚇得連連向橡栗,賠小心。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其實,老虎大可不必如此。憑著強勁的體力,它完全可以戰勝小小的刺蝟;即使因刺蝟耍點小花招,使之失利.它也完全可以冷靜地觀察分析,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然而問題就出在這裡,小小的失利,就使它墮入了十分荒唐的驚懼之中,以致見「蝟」色變。如此看來,要戰勝自己的敵人,首先應從心理上戰勝自己;否則,就會稀裡糊塗敗在自己的敵人手中,甚至會莫名其妙地屈服於不成其為敵人的人。         

認清對手,分析詳情,採取恰當方法應對,不必過度害怕,挺然卓立,不失氣節。參天松柏意志堅,抗擊風雨驅魔頑。峻險一夜清風發,笑迎佛光艷陽天!

二、謫龍升天

柳宗元《柳河東集》記載:

扶風有個姓馬的青年人說:他十五六歲時,住在澤州。一次與一群小孩子在郊外的涼亭裡做遊戲,突然間,有一個奇妙的女子從天而降,光彩照人。這個女子身上披著青色的皮衣,這皮衣的裡子有白包花紋。頭上戴著飾有步搖的花冠。那些富家子弟見了她,又驚又愛,慢慢走近,調戲她。這個奇女子立刻變了臉色,發怒地說:「不可亂來,我本居住在玉皇大帝的天宮。常常來往於各星宿之間。呼吸陰陽二氣。我鄙視蓬萊之地,小看崑崙之山,不願到這些地方去。玉皇大帝認為我心性高傲張狂,大發脾氣,把我貶下凡界,七天以後,再讓我回天宮。今天,我雖忍辱含羞,謫居塵世之中,但我絕不會成為你們的配偶。你們若侵擾我,我將來回到天宮時,會加害於你們的。」

這群富家子弟聽後,都被嚇跑了。那奇女子,便進到佛寺中的講經堂裡,住了下來。七天後,她取來一杯水,啣入口中,然後噴出,化成了五彩繽紛的雲氣。於是,她便把皮衣翻過面來穿上,化作了一條白龍,來回飛翔,然後登上了天宮。人們再也見不到她的蹤影了。這事確實非常奇怪。
   
唉!與她不同屬一類,卻在她受貶之時戲弄她,不能這樣啊!那青年人不是胡說八道之人。所以我記下了他們講的這件奇事。

【賞析】

龍游淺底遭蝦戲,虎落平原受犬欺。世上的事往往如此。但是,如是條真龍.是只好虎,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遭逢怎樣的挫折、屈辱,是不會屈心抑志、與外物同流合污的。是龍,就不會降凌雲翱翔之志;是虎,就不會失嘯傲山河之威。這位美麗的仙女,身處逆境,仍能潔身自好,不甘隨俗俯仰,可謂有真龍真虎之品性。
    
人處世上,不可有傲氣,但絕不可無傲骨!
    
三、國馬與駿馬

 李翱《李文公集》記載:
    
有個騎國馬的人,與一個騎駿馬的人,同在一條路上行走。駿馬產生了妒嫉心,突然咬了國馬長著鬃毛的部位。血流到了地上。但是,國馬像沒事一樣地照舊行走。精神自如,也不回頭看看,像什麼也不知道似的。

後來.駿馬回到家中,草不吃.水不喝。站在那兒,顫抖了兩天。駿馬的主人,把這事告訴了國馬的主人。

國馬的主人說:「它大概是為咬國馬的事而羞愧。我如果把國馬,牽過去,讓國馬對它勸導一下,就可讓它恢復正常。」

於是,主人就把國馬,牽到那兒去了。國馬見到駿馬,就用鼻子去親近它,又和它同槽吃草,表示親切。不到一個時辰,那個駿馬的毛病,就自動的好了。
    
有四隻腳而吃草的,是馬類;有兩隻腳而會說話的是人類。像這匹國馬,長了四隻腳而吃草,是馬類,它的耳目鼻口也屬馬類,四肢骨骸也屬馬類,不會說話而只能嗚叫,也屬馬類,但觀察它心裡所想的,則像人類!所以,能做到對其它馬的侵害,不計較,就是國馬。犯了錯誤,能夠改正,便是駿馬。

【賞析】

這兩匹馬都是好樣的:國馬「犯而不校」,對冒犯自己的駿馬表現出寬宏大量,固然令人欽佩。而駿馬最後良知發現,勇於承認錯誤,並徹底改正錯誤,同樣也是令人讚賞的。    
    
反觀我們人類,不是有很多人在這樣的動物面前,應該感到羞愧嗎?有的人雞腸小肚,氣短量窄,遇有不利自己的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一定要計較個沒完沒了,甚至還要打破腦殼地與人鬧個魚死網破;有的人不知羞恥,頑固不化,明明知道自己說了錯話,做了錯事,還心安理得地睡大覺,就是不思改悔。

這樣的人,不是該學學上述兩馬的「君子之風」嗎?
    
四、荊巫之秘

羅隱《讒書》記載:
    
荊楚一帶,盛行祭祀的風氣,已是很久了。有一個巫師,在鄉裡頗有名氣。起初,他為人祭祀,只是要求以平常的筵席款待。這樣,他用歌舞來迎神送神,但祈求治病的,能夠馬上恢復健康;祈求年成好的,可以獲得豐收。後來,他為人祭祀,要人給他吃鮮肥的豬羊,喝滿杯的美酒,但祈求治病的,反而死去;祈求年成好的,反而挨飢受餓。鄉裡人對他十分不滿,但想不出這是什麼原因。荊巫之秘,究竟在哪裡?
    
有一天,人們議論起此事,一位長者說:「我過去曾到這個巫師家去玩,他家裡沒有什麼,令他牽掛。所以,為人祭祀時,誠意都全發自內心,神的福佑,也就相應的降臨,祭祀用過的物品,也都要散發給眾人。後來,他家生養的子女多起來,衣食用度也需要多一些。因此,他替人祭祀時,不能盡心誠意,於是,神靈也就不再來親近、保佑了。敬神用過的祭品,也都被他拿回自己的家中。這個巫師,並不是從前聖明,而後來愚蠢,只是私慾牽掛於心,沒有時間想到別人家的事了。」

做個巫師,要用心精誠。其他人做其他的事,也皆同此理!    

【賞析】

這巫師起初沒有家庭牽累,辦事認真虔誠,所以心誠則靈。後來兒女養多了,時常想著家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心不誠,神不靈。
   
可見,私心是盡職盡責者的災星,雜念則是盡心盡力者的敵人。

五、小鼠會用計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記載:
    
蘇子(蘇東坡)夜裡坐在家中,看見有一隻老鼠,正在咬東西,蘇子拍打了一下床幾,老鼠停止了噬咬。但停了一會兒,又咬了起來,蘇子就叫童子拿出蠟燭照了照,發現了一隻空口袋,唧唧吱吱的聲音就是從這口袋裡發出的。
    
蘇子說:「哦,這老鼠原來是被閉在口袋裡,不得逃脫呀。」
    
打開口袋,看了看,裡面悄然無聲,像沒有什麼東西一樣,再舉起蠟燭照著,搜了搜口袋,發現裡面有一隻死老鼠。
    
童子驚訝地說:「它剛才還在咬東西,怎麼這快就死了?剛才是什麼聲音,難道是鬧鬼嗎?」
    
童子翻過口袋,把鼠倒了出來,老鼠一落地,就跑掉了。即使是手腳極快的人,也拿它沒辦法。
    
蘇子感嘆道:「奇怪呀!這隻老鼠也懂得用計,裝死,夠狡猾的。」

【賞析】

 這小小的老鼠,也是夠狡詐的,身陷絕境之時,略施小計,卻能乘人不備,而溜之大吉。
    
話說轉來,如果這蘇子和童子,平時在生活中,對事物觀察得仔細深刻,掌握了老鼠裝死騙人等品性,也就不致於被老鼠「遽死」的表象所迷惑。這樣,那老鼠插上翅膀,想必也是難以逃脫。
    
因此,蘇子反思此事,特把「惟多學而識之」作為一條人生經驗,寫出來,警示後人。
    
據說,這篇寓言,是蘇東坡少年時代寫出的。一個涉世不深的人,能寫出這樣富於哲理與文采的文字,也屬不易。

六、釣魚也要「意成乎道」

林昉《田聞書》記載:
    
我(林昉本人)曾經散步到橫溪,見有兩個老頭兒,各坐在一塊石上釣魚。其中甲老頭,很輕易地釣到很多魚;乙老頭釣了一整天,卻一無所獲。他把釣竿,扔到地上。問甲說:「我們兩人釣魚的餌食相同,釣魚的地方也一樣。為甚麼得失,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甲說:「我放下釣鉤,開始垂釣後,心中只關注於我,靜心凝神;而不知道有魚,眼睛不眨,神態不變,以致魚也忘掉了有我的存在。所以,我能輕易地釣到魚。這叫做『意成乎道。』釣魚也有道!  而你就不同,心裡總想著魚,眼睛直盯著魚,手腳就想著抓魚,手忙腳亂,不斷變化,亂折騰。把魚都嚇走了,怎麼可能釣到魚呢?」
    
乙老頭按照甲所說的做了,一連釣到幾條魚。
    
我聽講後,感慨地說:「太妙了! 釣魚的人,也應該『意成乎道』,釣魚也有道啊!」

【賞析】

兩個老漢,同在一條河溪裡釣魚,所用的魚餌也都一樣。但是他們獲得的「戰果」,卻相差很大:「甲得魚至多」,「乙竟日一無所獲。」

看來,問題不在釣魚的環境和條件,而在於釣者是否掌握了釣魚的道:規律。這叫做『「意成乎道。」釣魚也有道!
    
掌握了規律,則可駕輕就熟,輕易成功;沉著冷靜,全神貫注,則可出神入化,穩打穩紮。反之,不循規律,違反謀事之道,則事與願違,徒費時力;浮躁不安,急於求成,則心急吃不得熱豆腐,欲速則不達。

不要「亂折騰」。許多問題都出在「亂折騰」上!

七、「寧肯回家務農,不願為虎作倀」

宋代吳坰《五總志》記載:

唐朝張彖,素來熟悉官場的俗習。他擔任華陰的主簿,一心為民,勤勞儉約。他發現,縣令、郡守,都不務正業,常常欺詐行惡。每次向他們提出建議,都被他們壓抑、阻撓。

張彖便說:「大丈夫有凌雲之志,被局限在下位,替上官行惡。就像七尺之軀,站在矮屋之下,使人抬不起頭,直不起腰。還常常被迫欺壓百姓,內心十分痛苦。」於是,張彖辭官而去。他說:「我寧肯回家務農,也不願為虎作倀。」

【賞析】

張彖做官,誠摯心腸,為民造福,不貪不妄。他「寧肯回家務農,也不願為虎作倀。」是官場正派人,華夏好兒郎!

八、張詠愛民,責在自身,益在貧民

宋代田況《儒林公議》記載:

北宋的名臣張詠,任餘杭太守時,正趕上大災之年,鬧饑荒,百姓多數違犯禁令賣私鹽。張詠對抓到的私鹽販子,不論販鹽多少,鞭笞一頓,就放掉了。這樣一來,販私鹽的人,就更多了。

負責抓捕販私鹽的官員,就來找張詠,對張詠提出批評。張詠欣然接受,並留下前來批評自己的官員夜飲,席間他親自斟酒,說:「杭州十萬戶人家,挨餓的十有八九,哀鴻遍野!他們不靠販點私鹽,維持生活,實在活不下去!他們一旦鋌而走險,造反起事,你們諸位還對付得了嗎?我只待秋天收成上來後,就會嚴格按法律辦事的。」

人們聽到他的話,都心服了,有的官員,甚至流下熱淚。這一年到了秋天,果然盜賊絕跡。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維持。

【賞析】

上級的政策要執行,百姓的疾苦要關心。張詠為了百姓能活命,就暫時緩活變通,接受批評,哀求上司,說好話,賠不是。責在自身,益在貧民。人心都是肉長的,張詠終於化險為夷,過來了。

有一位道人說:「像張詠這樣的好官,神都眼見心明。會得嘉佑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