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宋仁宗心性仁恕(數文)

曾敬賢


【正見網2019年10月10日】

一、宋太祖仁德,慈善為懷

北宋之初,江南尚未統一。吳越王錢俶入朝,宋太祖趙匡胤對他非常禮遇。然而,朝臣從宰相以下,都向太祖上奏章,請求扣留錢俶,而收取其地。太祖沒有採納這個意見。

後來,太祖賜吳越王歸國,在便殿設宴為他餞行。太祖命內侍,取出一個小黃包,封得十分嚴密。太祖把它賜給吳越王,並告訴他:「在途中秘密觀覽。」在歸途之中,錢俶打開黃包一看,內裡包著幾十件群臣奏疏,都是請求太祖扣留吳越王,收取他的土地的。

錢俶從這以後,既感戴太祖之恩,又懼怕宋朝之威,於是,便獻地稱臣。

 (據《東軒筆錄》)

二、姐弟互關心

宋仁宗生母李太后,剛進宮時,只有十幾歲,當時有個弟弟七歲。姐弟倆臨別時,太后將一個刻絲革裹,交給弟弟,撫著他的背,哭著囑咐說:「你以後不管流落到什麼地方,一定不要把這件東西失落,以後如果我交了好運,一定設法找你,以這件東西為憑證。」說罷泣不成聲而去。

後來其弟,在一位鑿紙錢匠人家裡,當傭工,謹遵姐姐的囑咐,將革囊,掛在胸前,一刻也不離身。有一天,他得了痢疾,眼看沒救了,被紙匠扔到道旁,正巧宮內的一個看門人路過看見了,見他可憐,就將其領回家中收養。

看門人見他衣服破爛,但革囊卻總是掛在胸前。怪而問之。其弟便把經過,告訴了他,他感到十分驚異。因為太后曾經說過此事,並讓他到處訪求失蹤的弟弟。看門人又問他小名、姓氏、家世,然後把革囊解下,第二天進宮稟報太后。當時李太后,已為真宗生下仁宗,得封宸妃。得到這個消息後,驚喜萬分,立即告知真宗,將其弟接進宮中相認。真宗封他為右班殿直,人稱李國舅。李國舅名叫李用和,後官至殿前都指揮使。

姐弟互關心,多年風霜勁,誠情摯意不變心。神助其相認!

  (據《東軒筆錄》)

三、宋仁宗心性仁恕

宋仁宗心性仁恕,尤其忌惡「深文周納」(拐彎抹角,無限上綱,陷害好人),獄官如果製造冤獄的,終身不再錄用。而仁民愛物,惟恐不及。一天清晨起來,仁宗對近臣說:「昨天夜裡,朕因睡不著覺,而甚感飢餓,很想吃烤羊肉。」侍臣馬上說:「陛下何不降旨取索?」

仁宗說:「近年,聽說宮廷一有取索,外面就變成了常例。我實在擔心從此,而逐夜宰殺,以備不時之供應。天長日久,害物恐多。哪能不忍耐一夜之飢,而開啟無窮之殺?」

左右之人聽後,皆呼萬歲,有人感動得流了眼淚。

(據《東軒筆錄》)

四、狂生責相,宰相贊好!

宋真宗大中祥符末年,王旦在中書省任職。這一年大旱。一天,王旦由中書省回家,途中經過潘氏酒樓,有一個名叫王行的狂生,在樓上,指著王旦,大喊:「百姓們遭受旱災,窮愁困苦,相公卻穩穩噹噹地享受著朝廷豐厚的俸祿,心裡就這麼坦然嗎?」說著,又用手裡拿著的經書,向王旦打來,正中王旦頭部。王旦的隨從人員,立即將王行捉住,準備扭送他至執法部門,卻被王旦攔住了。他說:「此人之言,正說中了我的過錯,他有什麼罪呢?」於是命人將王行放了。

 (據《國老談苑》)

五、竇儀戒太祖,太祖立改正

宋太祖趙匡胤,曾有一次在後苑乘涼,召翰林學士竇儀,草擬詔書,處理邊疆事宜。竇儀來到苑門口,見太祖頭巾推在腦後,光著兩隻腳坐在那兒,竇儀便退回立於門口。太祖讓人催促他進見,竇儀說:「官家(指皇帝)正處在無拘束的狀態,我不敢進門。」使者怒而奏明太祖,太祖看了自己這副樣子,微笑了一下,馬上使人取來衣冠、靴子之類,穿戴齊整,方召竇儀進來。還未開口宣示詔書內容,竇儀便說:「陛下新即帝位,四方之人瞻望,應當以禮儀,來給天下人做出樣子來。臣不才,不足以讓陛下看重,但恐賢能之人,聞知陛下待賢人不恭,而離去。」太祖嚴肅地向他道謝。

從此以後,即使接見近臣,也從未有過冠帶不整之事。

 (據《國老談苑》)

六、朱元璋善待降將

明太祖朱元璋,俘獲元將納哈出,認為他是元世臣子孫,待他非常好,而納哈出,終日悶悶不樂。朱元璋讓降將黃儔,探察他的心意。納哈出說:「蒙主公不殺,實難報答。然而我是北人,終不能忘本。」黃儔將他的話,報知朱元璋,朱元璋說:「我本來就知他有此心。」於是對徐達說:「納哈出是元之世臣,終有歸還北方之心,現在即便強留住他,也不合情理,不如放他回去。」徐達認為其心難測,如果把他放走,恐怕遺留後患,不如殺了他。

朱元璋說:「無緣無故就殺了他,不合情理。我已經決定了,暫時放他回去吧。」於是召見納哈出和降臣張御史,對他們說:「為人臣者,各為其主,何況你還有父母、妻子,怎能不思念。現在放你回去吧!」 就給他路費讓他回家。納哈出辭謝而行。

後於洪武二十六年,他前來歸降了明王朝。

  (據《國初群雄事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