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少數民族看神傳文化(四):問鼎中原——上古時代的民族融合(上篇)

GZ


【正見網2020年06月06日】

從中國的少數民族看神傳文化

 前言:筆者多年從事藝術教學和研究工作,工作中涉及到很多中國少數民族的課題,在研究中發現少數民族有著非常久遠古老的歷史,但是他們保留下來的很多東西對於現代人來說都難以理解,只是當作神秘文化來獵奇。筆者自修煉法輪大法以來,擺脫了無神論和進化論的毒害,不斷的被大法開啟著智慧,當重新審視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時,發現很多常人無法理解的東西都在師尊的講法中一一得到了解答。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同樣應證了神的存在,也是神傳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進化論和無神論卻阻礙了世人的回歸傳統之路。特此把這些領悟分享給大家,個人層次有限,如有不當之處請慈悲指正。

(四)問鼎中原——上古時代的民族融合(上篇)

中國就是一個大舞台,你方唱罷我登場。無論劇本怎麼編排,歷史人物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其實都是為了配合最後一刻正法而做得系統安排。

上篇我們講到少數民族創世史詩中記載了眾神發動一場大洪水把當時不符合標準的所有生命毀掉,只保留了極少數心懷正念的人並給予了他們封贈,讓他們作為下一期的人種開始繁衍生息,這時中國人的主場慢慢開始轉向了中原大地,那麼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呢?

關於中國人的起源,李洪志大師在講法中說到:

「在上一次大洪水當中,上一次人類文明被毀滅的時候是大洪水。地球上海拔兩千米以下的高山都被淹掉了,只有住在兩千米以上的人活下來了。諾亞方舟的事情是真的。這次大洪水西方文化完全被毀滅了。東方文化也處於毀滅,可是住在喜瑪拉雅山和崑崙山一帶的那個山上的人,就像農村人倖免,住在崑崙山裡的中國人活下來了。因為那個時候,東方文化很發達,所以就繼承了過去的河圖、洛書、易經、太極、八卦等等。人們說那是後人誰誰造出來的,那都是他把它又改動了從新拿出來了,根本就不是他造的,都是史前文化。那麼中國雖然留下了這些東西,它在歷史的發展當中,還不止這些,在古代的時候留下的東西更多,流傳中越來越少了。那麼它就是一個內涵很深的、歷史很淵源的這麼一個民族,就是中國。」(《美國法會講法》〈紐約法會講法〉)

這些上古時期從大洪水中保留下來的古老人種如今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群山之中並成為了見證歷史的「活化石」。有些民族仍保留了關於祖先來源的傳說,比如在廣西那坡縣和雲南富寧縣流傳的彝族創世古歌《銅鼓歌》中唱到:

「彝家先輩人,
居住在崑崙。
巍巍崑崙山,
綠草嫩生生。
祖輩養牛馬
遊牧度光陰。
古老崑崙山,
處處是畜群
……」

彝族古稱「夷族」,在1956年中共土改運動中被改為「彝族」,他們是上古時期西羌人中的一支,祖先來自於崑崙山。(圖1)

 
圖1:身著民族服裝的雲南富寧縣彝族婦女,他們的祖先來自崑崙山

這些生活在中國西部崑崙山脈的古老氏族在大洪水之前曾擁有高度的文明,當時那裡的地理環境和現在不同,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適於耕種,並且是連接東亞、中亞和西南亞的重要樞紐。崑崙山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萬山之祖,是神靈和聖人所在之處,《山海經》記載:「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北。」上古的帝王均在此修建「帝台」用以祭祀先祖和觀測天象,是凡人不可侵犯的神域。在大洪水之前這些古老氏族中的有熊氏、神農氏、有蟜氏等大氏族又分化出不同的部落,其中神農氏的祖先因教化人們掌握醫學、農業和貿易而成為眾部落聯盟的宗主。隨著農業的發展,西部的先民們不斷和中原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他們用玉石、牛羊、馬匹等物品和中原地區換取穀物和種子,歷史上對這些西來的人有一個統一的稱呼——「西羌人」(又叫古羌人,圖2)。

 
圖2:莊學本在20世紀30年代拍攝到一對羌人老夫婦

那麼這些被稱為「西羌人」的先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向中原地區遷徙的呢?

在大洪水之前,宇宙的天象正在悄悄發生著一個重要變化:公元前3000年-2800年閒的這段時間裡,世界各大文明地區的神職人員們都驚訝地發現被視為宇宙中心位置的「天帝」北極星消失了。直到公元前2800年左右,新的北極星又出現了——它就是天龍星座的α星,它替代了原來的織女星成為新的「帝星」(現在變為小熊星座的α星,圖3)。這是大洪水到來前一個重要的天象變化,在2000多年後人們才發現這個天文現象是每25,771.5年出現一次的「歲差」,它是在一個漫長的時間範圍內完成的,儘管如此觀象授時的古人們仍然捕捉到了天上星體的微妙變動,持續的星座位移導致了地表上一切神性活動和天象的對應都出現了偏差,這個極軸運動在很多時代的末期都帶來了大洪水。
 


圖3:從14000年前至今總共發生了3次北極星的變動

在天體發生歲差的這期間地球上的變動也隨之而起。法老胡夫在大金字塔下面修建了一條百米長的隧道,直對著天龍星座的α星,他命令神官們在隧道裡晝夜不停的觀測著這顆新誕生的北極星;在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建立的超級城市Uluk正漸漸失去神的護佑,周圍的城邦中充滿動盪並醞釀著一場場暴亂;美洲古瑪雅的大祭司們根據歲差現象推算出了在5000多年後也就是2012年人類將走向終結,隨後新的紀元即將到來。

此時神農氏炎帝的天下傳到榆罔手中時,道德已經衰敗,諸侯氏族間恃強凌弱,爭戰不斷,百姓遭難,天災人禍持續發生……宇宙的規律就是成住壞滅,表現在物質空間就是整個人類文明都走到了盡頭。

天象的變化導致了中國文明的中心從崑崙山開始轉向中原地區,表現在人間就是種族的大遷徙。這是由三位對華夏文明影響巨大的人物促成的:神農氏末代炎帝榆罔、有熊國的軒轅和九黎族的蚩尤,這三位都是神農氏的族人,同樣也是神農氏時代的終結者。

對於這三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從修煉人角度來看每一個劇情都是有精心安排的,每一個人也都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黑就有白,有主就有次,陰陽運作,相生相剋。這時隨著天象的變化他們要完成一個重要的使命,那就是 「問鼎中原」。

最先占領中原地區的是被稱作「戰神」的蚩尤。他首先脫離了炎帝的管轄,帶領著威猛善戰的九黎軍團占領了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成立了八十一個部落成為中原地區的新霸主。而隨著軒轅威望的不斷提升,諸侯們不斷歸附於他,最終炎帝榆罔與軒轅在阪泉的曠野展開了激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戰。雙方經歷三場大戰後,軒轅大勝,炎帝臣服,並主動讓位於軒轅,軒轅屬土德,從此被稱之為「黃帝」。接下來黃帝和炎帝要聯手做一件大事——征討蚩尤。在各地諸侯的支持下炎黃二帝發動了這次被載入史冊的世紀之戰(圖4)。


 
圖4:黃帝和炎帝結盟

中華文明的大幕就是以這場戰爭為序幕開啟的,很多史書上都記載了關於這場戰爭的情景: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蚩尤作大霧瀰漫三天三夜,風后在北鬥星座的啟示下發明了指南車,才助黃帝衝出大霧。隨後黃帝又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製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東海中的神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黃帝用其皮蒙鼓,又用雷獸之骨作鼓槌,「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延續了不少時日,最後的決戰進行於冀州之野,《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述到:黃帝呼喚有翼的應龍畜水,以便淹沒蚩尤軍隊,蚩尤也請風伯、雨師相助,一時風雨大作,黃帝軍隊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黃帝只得請下天女旱魃阻止風雨,天氣突然晴霽,蚩尤軍隊驚詫萬分,黃帝乘機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了最後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圖5)。

 
圖5:涿鹿之戰

黃帝的勝利來之不易,而勝利以後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難,不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風雨後神力大減,不能馬上回去;應龍參戰以後,也沒有及時回到天庭行使作雨的職責,使地上連續大旱數年。近代環境考古研究發現:距今5000年至4000年間發生過一次自然氣候的聚變,不斷升高的氣溫,持續的降雨和不斷融化的冰川都在聚變中驟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後從遼東半島到長江三角洲留下了海退的遺蹟,從距今4700年開始又發生了小的波動。涿鹿之戰中那些被神力招喚來的暴風雨及其後的乾旱,正好與氣候由平穩到波動的情況相合,可見這些神話不是全無根據的,它們濃縮了對過去的回憶。

史書記載:黃帝大勝後「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錆,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清角(清角是古代一支悲涼激越的樂曲)」,意思是說黃帝勝利了,原來的敵人——蚩尤、風伯、雨師和東方的神靈都降服了。涿鹿之戰的勝利有力地奠定了華夏文明在中原的基礎,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諸侯部落的推動作用。

黃帝「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史記》五帝本紀),獲得了天下各族的一致擁戴。戰爭之後,他以德治國的思想還表現在對九黎族戰俘的仁慈上。據《拾遺記》記載:黃帝殺了蚩尤之後將九黎部落中善良本分的人遷徙到鄒(今山東濟寧微山湖壹帶)、屠(今陝西西安)以及黎國(今山西省長治縣)這三個地方,並給予他們封地。這些就是今天漢族中鄒姓、屠姓、蚩姓、黎姓等姓氏的先祖,他們後來漸漸融合成為華夏部族的一部分。同時黃帝將兇殘暴惡者遷居到北方的寒冷之地,其餘的蚩尤殘部則四處流散並退回到長江中游的湖北、江西、湖南一帶建立了三苗部落聯盟,成為「三苗」(《國語·楚語》中寫道:「三苗,九黎之後也。」)。三苗後來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苗族,苗族婦女的「大牛角」頭冠正是對祖先蚩尤的紀念(圖6)。

 
圖6: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地區苗族服飾,大牛角頭飾是對祖先蚩尤的紀念

史書中這寥寥幾筆在歷史進程中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神農氏從此分化出兩支:以黃帝血脈承傳的華夏一族成為五千年文明大戲的主角;以蚩尤血脈承傳的九黎族後裔則盤踞於周邊地區,在日後逐漸發展成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族一起不斷擴充著中國的版圖並一起上演了一場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大戲。此時最早的民族概念逐漸形成了,開始由「氏族」轉向「民族」,而這一切都為相生相剋、陰陽運化的結果。

(未完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