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0年05月16日】
前言:筆者多年從事藝術教學和研究工作,工作中涉及到很多中國少數民族的課題,在研究中發現少數民族有著非常久遠古老的歷史,但是他們保留下來的很多東西對於現代人來說都難以理解,只是當作神秘文化來獵奇。筆者自修煉法輪大法以來,擺脫了無神論和進化論的毒害,不斷的被大法開啟著智慧,當重新審視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時,發現很多常人無法理解的東西都在師尊的講法中一一得到了解答。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同樣應證了神的存在,也是神傳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進化論和無神論卻阻礙了世人的回歸傳統之路。特此把這些領悟分享給同修們,個人修煉層次有限,如有不當之處請慈悲指正。
(二)神創造了三種人
關於人類的誕生,在世界各地民族的史詩古歌中都講到神用「泥土造人」的故事。但是在彝族的史詩《梅葛》(流傳於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古老史詩)中還記錄了神在創造人類的過程中,曾經創造出三種不同類型的人來,它是這樣描述的:
「天地萬物造好了,格滋天神來造人,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變成三代人:
頭把撒下獨腳人,只有一尺二寸長;獨自一人不會走,兩人手摟脖子快如飛;吃的飯是泥土,下飯菜是沙子,月亮照著活得下去,太陽曬著活不下去,這代人無法生存,這代人曬死了。
撒下第二把,人有一丈三尺長……這代人穿樹葉,吃林果,住山洞。四季不分,天上有九個太陽和月亮,做著活計瞌睡來,一睡幾百年,身上長青苔,這代人被曬死了。
格滋天神左手拿鏨,右手拿錘,來鏨太陽月亮,只各留一個在天上,然後分出四季,讓草根樹皮長出來。
撒下第三把,人的兩隻眼睛朝上生。格滋天神,撒三把苦蕎,撒在米粒上,撒三把穀子,撒在石山嶺,撒三把麥子,撒在壽延山,麥子出穗了,穀子出穗了,蕎子長出來了。 沒有火,天上老龍想辦法,三串小火鐮,一打兩頭著,從此人類有了火,什麼都有了,日子好過了。 」
在這部史詩中記錄了神曾經創造出三種不同類型的人類來——「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變成三代人」,前文說到在彝文中「雪」和「繁殖」都是發「喔」的音,所以這個「雪」一語雙關,在彝文的意思就是指「繁衍的來源」或者「生命的來源」。前兩種人:小人和大人均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而被淘汰(圖1),在創造第三類人的過程中,神也調整了適應他們生存的環境,所以他們生存下來了(接下來的史詩中會講到這批人也因為道德的敗壞遭到神的懲罰,見後篇)。
圖1《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小人國和大人國(圖片來自網絡公有領域)
在雲南的民間也流傳著一個樵夫周遊「棒頭國」的故事(選自《雲南民間故事》),也談到很遠的時候曾經出現過大人、中人和小人:
「很古很古的時候,宇宙之間分下中上三層。上層叫做天上,中層叫做地上,下層叫做地下。各層的人也不一樣。天上的人,身子粗得像囤籮,個子高得像竹竿,就叫做「竹竿人」;地上的人,身子像碓杆那樣粗,個子像扁擔那樣高,就叫做「扁擔人」;地下的人,身子細得像手杆,個子矮得像捶草的棒頭,就叫「棒頭人」。
有一天,地上有個樵夫的砍柴,柴刀失手掉進洞裡去了,他就下洞去找。誰知越下越深,洞裡黑乎乎的,伸手不見五指。樵夫正在著急的時候,忽然發現遠處有一點亮光,便朝那個方向摸去。不料腳一滑,人就往下掉,一直掉到「地下」世界去了。
樵夫昏倒在地,人事不知。當他醒過來的時候,才發現這裡也有山山水水、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和「地上」世界不同的只是人……樵夫落到棒頭國,轟動了那個國家。國王騎著大公雞來看他,對他親切地問候。話雖聽不懂,但從表情上看,國王是把他當作仙子下凡那麼尊重的。」
這些精彩的史詩和民間故事並不是空穴來風,在久遠的歲月中一直被彝族先民們時代傳唱著,可被無神論洗腦的現代人卻把它當作童話故事。直到師尊在2003年的講法中談到人類所經歷的「大人、中人和小人」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彝族的創世史詩中所記錄的是真實發生的歷史!師尊在講法中說:
「大體上在這個地球上的一億年中分兩個大的時期,五千萬年為一個時期。前五千萬年是大人、小人、中人同時存在的時期。大人平均五米高;中人就是現在我們今天的人類,平均不到兩米;小人呢只有幾寸高。當時神造人的時候為甚麼同時造出這三種人出來呢?因為要試驗這三種人哪一種人適合於在地球上生存到最後那一步,適合於得法。在這個五千萬年的過程當中啊,一邊不斷的造就著人對世界認識的能力,一邊確定著留下哪一種人。最後發現,大人還是不適合,由於他身體大,從而使距離對地球來講相對的變短了,時間相對來講也變短了,因為大人對物質資源的消耗和地球比例不協調。後來發現小人也不協調,整個地球上都是森林,他要開採起來很困難,當時沒有一塊土地,他們如果創造出今天這樣的文明對他們來講很困難,同時來講地上的時間對小人顯的過長,距離過長,小人要跨越大洋那實在是太難了,所以不適合。就這樣大人與小人就淘汰了。不是一下淘汰的,是五千萬年以後開始漸漸在歷史上淘汰的。大人最後在我們視線中消失是上兩個世紀,也就是兩百多年前,大人才最後的看不見了;而小人在七八十年前,還有人看見過,是到了近代以後才絕跡的,也不是都沒了,有的去了其它空間,有的去了地下。他們知道是屬於淘汰人,所以不和現代人接觸。」(《北美巡迴講法》)
其實小人和大人曾經存在過的證據已經在科學界被發現了。2004年10月,古人類專家在印度尼西亞的弗洛雷斯島的叢林洞穴裡,發現了8具人類的遺骸,他們身高只有3.5英尺,頭顱只有葡萄柚般大小,大腦比現代人小三分之二。經檢測這些弗洛雷斯人距今大約1萬8千多年。柏林大學的考古學家在墨西哥中部的一個洞穴中也發掘出了一具12厘米高的小人遺骸,經過專家的鑑定這具遺骸,乃是成年人的骨骸,而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圖2)。這些小矮人的發現完全打亂了人類進化的假說。
圖2:印尼考古人類學家、T. Jacob教授2004年11月在Gadjah Mada大學展示2003年在印尼佛洛瑞斯島(island of Flores)上發現的小矮人(Homo floresiensis ),或稱哈比人的頭骨(左),右邊是正常人頭骨。(圖片來自網絡公有領域)
2016年8月,一群攝影師在中國貴州平岩村發現了巨大的人形足跡。腳印長57厘米,寬20厘米,深3厘米。正常男人的平均腳長是18厘米,女人的平均腳長是16.5厘米,這意味著這個腳印的主人身高也高於正常人3倍以上。經化驗發現這些岩石足跡可追溯到史前時代。(圖3)
圖3:中國貴州平岩村的巨人腳印 (圖片來自網絡公有領域)
除了小人和大人,師尊也在一些講法中講過其他的人種,不斷擴充著我們的思維和容量。反觀人類歷史,其實很多神話傳說都是真實的歷史記載,在人類歷史中多次出現過半神半人的時代,以及各種不同的生命形像,這讓人類不斷提升著對生命的認識。只是無神論和進化論完全打亂了人的正常思維,讓人局限在物質世界失去方向。少數民族的文化中也記錄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
在彝族創世史詩《查姆》和《阿黑西尼摩》中也記載了神曾創造了另外幾種人類,分別為獨眼人、直眼人(或豎眼人)和橫眼人。獨眼人一尺二寸長,直眼人一丈三尺長均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而被淘汰,第三代人「橫眼人」經過了「六祖十二世」 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在第十二代的時候,神變成凡人到人間考核人心,發現這代人道德敗壞,神決定降臨洪水清洗萬物,只留下一對心腸好的兄妹指引他們躲過了大洪水並作為人種繁衍後代。
對於獨眼人的記載,除了彝族史詩外,在中外著名歷史文獻中至少出現過五次。《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一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圖4);《淮南子》中也記載一目國為海外三十六國之一,「其民曰一目民,一隻眼睛長在臉面正中」;
圖4:《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一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
公元前7世紀的古希臘詩人阿裡斯提亞斯曾穿越黑海旅行,到達阿爾泰山見到一目人,當時一目國正在和另一支也很發達的格裡芬人打仗,格裡芬(griffin)人是黃金的守護者。他的這段旅行見聞就寫成了《獨目人》一書;公元前5世紀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中對中亞北部作了一些描述,共記載了三個民族:禿頂的阿爾吉帕人、伊賽頓人和獨目的阿裡馬斯普人,他們分別分布在哈薩克丘陵、伊犁河與楚河流域、阿爾泰山麓;明萬曆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也標明了「一目國」的位置(圖5)。
圖5: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也標明了「一目國」的位置
根據這些記載,1965年剛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的研究員王明哲來到新疆阿爾泰山做調研(圖6),當地人把他帶到一個叫做「獨目國山谷」的地方,並告訴他在4、5千年前這裡就是曾經的獨目國。在這裡他發現了大量刻有圖案的鹿石和近百個巨大的石丘石陣,當地人說這就是獨目人的墓葬。雖然現在我們不知道下面埋的是什麼,但是當地對於獨目國的傳說深信不疑(圖7)。
圖6:1965年剛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的研究員王明哲來到新疆阿爾泰山「獨目國家山谷」做調研
圖7:位於新疆三海子牧場的「獨目國山谷」中的大型石丘
可豎眼人是什麼樣子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三星堆的一座青銅像後才明白:這不正是豎眼人嗎(圖8)?
圖8:三星堆遺址中的豎眼人青銅頭像
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樣,沒有看到這座青銅像是無法想像出「豎眼人」的形像的。那麼在四千多年前的古人,如果沒有看到過真人,又怎能憑想像鑄造出這樣的青銅器呢?甲骨文「蜀」字恰恰就是一隻巨大的眼睛(圖9)。看來蜀國的文明和「眼睛」有著深切的聯繫。有一種說法,古蜀國的先民是西羌人,如果是這樣的話,古蜀人和同是西羌人後裔的彝族人就同源了。三星堆的豎眼人青銅像也許祭祀的正是彝族史詩中所記載的 「豎眼人」時代的先人們。
圖9:「甲骨文「蜀」字正是一隻大眼睛
很多考古發現都在衝擊著現代人被「進化論」禁錮住的大腦。先人們千萬年世代傳唱的史詩古歌在歷史的空間中盪氣迴腸,如今當真理的聲音再次出現時,我們不禁思考:「真理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只存在200來年的進化論能否把這一切現象解釋清楚呢?顯然站在「無神論」的基點上,我們是無法詮釋歷史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