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隨感:煩躁是因為算計得失

大法弟子


【正見網2023年12月11日】

我不時會感覺煩躁,近期清晰的認識到,煩躁的背後是算計得失,得到就高興,失去就難受,吃虧了心裡就煩,其實根子就是一顆不願吃虧的心。

孩子小的時候,我帶孩子時經常會煩,無非是因為覺得孩子不大省心,占用我額外時間了,感覺影響到了自己的學法煉功,而乾的又是哄孩子這樣自認為「低價值」的事兒,心裡就不高興,就煩躁,和孩子發火。花時間陪孩子時,也往往只希望孩子能乖乖的來學法煉功,而不情願陪孩子玩兒。背後還是算計得失的心。

參與翻譯稿件時,當翻譯起來順暢就高興;當需要做刪減等更多工作時,我就煩躁。覺得花較少的時間完成一篇翻譯就划算、賺了,而花較多時間也是完成一篇翻譯似乎就吃虧了。也是很強的得失心。背後還有黨文化的一刀切思維,覺得都是翻譯出來一篇文章嘛,結果一樣,成績一樣,花費的時間卻不一樣……小算盤打得啪啪響。但其實哪能這樣想?因為具體情況是很不同的。

打掃衛生時,恨不能痛痛快快馬上把活幹完,遇到哪裡需要多花時間時,就煩躁,有時因不耐煩而把東西碰得叮鈴哐啷的。背後還是得失心,覺得花費了額外的時間,吃虧了。

和同修交流都是,當同修的分享對自己有啟發,感覺有收穫時,就高興;當同修的交流不對口味,自己覺得沒啥收穫還浪費了時間時,就不高興,煩躁或反感,覺得這樣的交流令自己花的時間沒有回報,吃虧了。

煩躁不僅表現在對待別人、對待事情上,還體現在對待自己上。比如,起晚了,一起來就煩躁,覺得時間浪費掉了。其實,這不是更精進,而是人心重的表現,對自己的錯誤或別人的錯誤都不原諒也不理性,只要誰讓自己吃虧了就不干,就有情緒,而不是保持平靜平和的心態。其實,人哪有不犯錯的?都是在錯誤中悟道,摔倒後爬起來,不斷經歷這個過程。自己一出錯就煩躁,這恰恰是很重的得失心、人心、人念及人情的體現,背後就是只想得而不想失的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錯誤中理性思考,總結教訓,而且還得給自己改進的時間,而不是指望著一蹴而就。

有的同修,覺得有了孩子會影響三件事,就決定婚後不要孩子,全力投入修煉,這樣做本來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我觀察到,這樣的同修中,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非常算計得失的,他們也會把得失心帶入做項目中,某環節稍微多花一點時間,配合起來就煩躁、抱怨,覺得影響到自己其他事了。往往倒是一些帶孩子很耐心的媽媽同修們,在項目配合上也不算計得失,體現出無條件付出及不怕吃虧的好心性。我從中體會到,修煉是修心,看的是心性高低,而不是時間和「成果」的堆積,算計得失的心必須去掉。

真相片《再次成為神》裡面的一句台詞直指我心,白鳳對趙海峰說:「因為你總在算計,總想得到。」我聽到後感覺,這不是在說我嗎?我居然在不覺中把得失心全盤搬到修煉中了,只不過從算計人中的利益轉變成算計修煉中的利益得失了,修煉中的「利益」可多了,包括自己的時間啊,付出和收穫的權衡啊等等。

「總想得」這顆心其實很不善,因為世上的利益往往都是彼此矛盾的,自己想得,那麼也許無意中占有別人的利益,別人就要失去。比如說,自己不想花時間陪孩子玩,自己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利益,但其實就占有了孩子的利益,有研究大概說,家長的陪伴是給予孩子的最珍貴的東西。自己打掃衛生時急促匆忙,不捨得多花時間,那麼,也許相關的人就受到損失,環境沒有維持乾淨啊,如果因為急促而碰傷了物件,那更是傷害到了別的生命。

周圍有的同修,愛生氣,心情容易煩躁,總希望改善脾氣等,其實我感覺,根子也許與得失心有關,有可能是修煉方面的得失心,不吃虧的心。可能應該從這方面找一下,看看到底為什麼煩躁。

以上是近期的一點體會,曝光自己的得失心,同時也希望給同修一點借鑑。如有不當之處,請慈悲指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大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