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評註:兩小兒辯日

王舍微


【正見網2023年12月14日】

【典故出處】

典出《列子·湯問》: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白話譯文〕

孔子向東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委。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後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評註】

這篇寓言中,兩個小孩爭辯的基點是根據自己的感知和類比邏輯推斷太陽的遠近。一個小孩依據目測的視角大小推斷遠近,這個邏輯沒有問題,但沒有考慮到觀測條件的影響,大氣層會使得光線傳播發生折射,所謂的大,實際上是光線折射造成的錯覺;另一個小孩依靠觸覺感知涼熱推斷遠近,同樣也是沒有考慮到大氣層和照射角度的影響因素。從早晨到中午的距離遠近的變化,其實不足以讓人能夠目測或觸感分辨出來,其它的干擾因素起的作用更大一些。所以說,很多情況下,人不知道或忽略的因素可能在起主導作用,而人按照自己的認知邏輯推斷卻可能是有限邊界條件下的認知謬誤,正確的邏輯推理的卻可能造成對自己誤導的後果。

【評析】

兩小兒辯日選自《湯問》,作者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名禦寇。他的著作《列子》,又名《沖虛經》、《沖虛真經》,是道家重要典籍,每一篇均由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其中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憂天」、「亡斧者」、「歧路亡羊」等。書中許多寓言都有警世的意義,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主旨在於宣揚不可炫智於外而應養神於心,達到順從自然、無用之用的境界。

有位歷史學家說過:「不可據其所知,以疑其所不知;乃極精之認識論也。」這裡點出了人們的習慣性認知方式中誤區所在,習慣於以所知臆測未知,而囿於自己所在的思想境界、認知層面和偏狹視角,更不要說突破未知的時空去探知生命和宇宙了。所以說,人類就是在重重的迷中,前人的認知又為後人布下了層層疊疊的迷霧、屏障和誤導。唯有遵循道德的主線,攀援正法的天梯,人類才能從中走出來獲得真知,同時找尋到宇宙的真相和生命的真正意義。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