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開啟盛世華章的王朝 隋朝(一)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心緣


【正見網2004年09月02日】

在經歷了一個三百多年的動盪、分裂時期後,天下復歸統一。如同三國時諸葛亮在《馬前課》預言的那樣,中原在“二三其位”後,終於由“羊”(楊)氏終結了自司馬氏建立西晉以來的“山河無主”的局面。

雖然隋朝在歷史大舞台上僅僅停留了短短的三十幾年,但它在華夏歷史上卻被視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王朝。它那似乎在漫不經心中上演的一切,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一方面,隋朝在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後,承繼南北朝時的興佛、禮佛、敬佛舉措,重新大舉宏揚佛法,讓自周武帝滅佛後處於低潮的佛教重新興盛起來,並在唐代進入了一個盛傳的黃金時代。另一方面,隋朝為安定天下,制定了許多新的制度。可以說,唐朝盛世華章的書寫,是與隋朝奠定的基礎分不開的。而且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唐朝是隋朝的延伸,基於此,一些史書常將隋朝和唐朝並稱為“隋唐”。

隋文帝的身世和異象

隋文帝名叫楊堅,弘農郡華陰人。楊堅的父親叫楊忠,因幫助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官爵升至柱國,封隨國公。

楊堅晚上出生在馮翊般若寺。據說當他要降生時,紅光照室,並有紫氣滿庭,紫氣使人的衣服都變成了紫色,這讓周圍的人驚異不已。他的母親呂氏,夢見蒼龍踞腹而生。史書記載,楊堅生得相貌奇異,手掌有“王”字紋理。

楊堅出生後,一個叫智仙的來自河東的比丘尼(宋代開始稱呼為“尼姑”)來見他的父母,為他取了一個乳名--那羅延(梵語是金剛不壞之意),並說“此兒來處不比尋常,你們俗人之家穢雜,由我來撫養。”又說:“你們不用為此兒擔心,他有天佛所佑”。

雖然楊堅的父母不願意將兒子讓一個不認識的女尼來撫養,但看到楊堅一見智仙就不哭,一離開就啼哭不休的樣子,只得同意讓智仙住在隔壁來撫養。

智仙領養楊堅時,曾與其父母約定:沒有得到她的允許,不得隨便抱看小兒。有一天,呂氏很想念兒子,乘智仙離開時,就偷偷的走進房中,從床上將兒子抱起,不看還好,一看之下,竟忽然發現孩子頭上出角、身上起鱗變成了一條龍,她一下驚惶失措,把小孩掉在了地上,小孩大叫起來。從此楊堅的父母再不敢來抱他了。

楊堅從小就與智仙過著出家人的生活,吃齋奉佛,成為受戒弟子,一直到十三歲智仙才離開他。楊堅七歲時,智仙有一天對他說道:“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後來果然如她所說:楊堅成為皇帝,大興佛法。

楊堅回到常人中後,在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裡讀書。他常嘲諷自己是“不曉書語”。不過,因為父親的緣故,他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先後做過驃騎大將軍、大興郡公。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楊堅做了隨州刺史。六年後,娶勢力強大的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為妻。史書上說,獨孤皇后的個性頗強,而且十分有才幹,對楊堅的幫助非常大。

年紀輕輕的楊堅就有了如此高的地位,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人想尋機除掉楊堅,但楊氏家族以及獨孤家族的勢力對他起了保護作用,加上後來楊堅的長女又成為太子妃,所以雖有危險,終究沒有對楊堅構成致命威脅。

隋朝的建立

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后,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宣帝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於是,楊堅開始準備取而代之。

580年,宣帝決定出兵南伐。但還沒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根據宣帝的遺詔:楊堅總管朝政,輔佐八歲的周靜帝宇文衍。楊堅做了輔政大臣後,吸收了一些有才幹的人處理朝政,穩定政局。隨後,又向威脅其地位的各宗室展開了攻勢。

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在朝廷中和楊堅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楊堅秉政的一大障礙。楊堅便派人遊說宇文贊,使他回家休養。

此後,楊堅先後消滅了在地方上的五個具有實力的分封王,並平定了河南、四川、湖北三地反對他的軍事力量,徹底控制了北周的政權。

公元581年正月,周靜帝寫好禪位詔書,送到楊堅的王府。四十歲的楊堅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因為楊堅是繼承父親的爵位隨國公,後來又進封為隨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為“隨”,但又覺得這個字有個和“走”同義的偏旁,不太吉利,就把“走”去掉,成了“隋”。年號定為“開皇”,都城仍為長安。

隋文帝了願大舉興佛

楊堅登基做了皇帝後,說自己的前生是比丘僧(和尚),再往前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某弟子,再往前是某金剛。還說:佛法由我興。文帝楊堅因此發大願,度僧弘法。他頭兩次在各州興建的捨利佛塔就有83座之多。在隋朝短短的38年間,共修建寺塔5000餘所,塑造佛像數萬座,重修無計;出家僧尼達50餘萬。

由於隋文帝的大力提倡,不僅民間信佛者日眾,而且朝中的諸多大臣也大多信佛。隋朝簡直成了地上佛國。

隋文帝被稱做大行菩薩國王,皇后獨孤氏受戒後也被稱為妙善菩薩。滿朝文武大臣全都有自己的佛號。皇宮裡天天霧煙繚繞設壇講經,佛樂高鳴永夜不絕,簡直跟寺廟沒什麼分別。帝王后妃出巡,常跟從僧尼,隨時可開道場講經拜佛。

隋代的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94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洞窟的佛像一下子變得高大恢宏,並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現了眾多五彩繽紛的菩薩、金剛,仿佛是突然間眾神粲然雲集於華夏大地。

隋文帝勤勉治國

虔誠信佛的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也能勵精圖治,十分勤勉,諸事親躬,提倡節儉。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楊堅在稱帝之後,讓自己的兒子到各地駐守,同時掌管當地及周圍的軍事。同時,為了治理好國家,楊堅罷黜那些沒有才幹的大臣,其中包括對自己奪取帝位有功的人,將真才實幹的人提拔上來。

隨後,楊堅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

一、在政治體制方面,隋朝在中央機構中恢復漢、魏舊制,設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三師與三公是給予大臣的榮譽虛職。五省當中,秘書省職務比較優閒,內侍省全是宦官,尚書、門下、內史三省職責與秦漢時代的丞相相同。三省互相牽制,決策機關是內史省,長官是內史令;審議機關是門下省,長官是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尚書省置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部六曹。五省以外,有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又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勛官,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宮,作為榮譽名號,授給有功勞的文武官員。

在地方,隋文帝將以往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改為州、縣兩級制,並且合併一些州縣,裁撤了一批冗官,節約了政府開支,加強了行政效率。

二、在選拔官員方面,隋文帝首創了科舉制。

隋以前,選官採用九品中正制度。西魏北周時期,九品中正制度逐漸動搖。文帝登基後,正式廢除了九品中正制,規定每州每歲貢士三人。598年(開皇十八年),隋文帝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總管、刺史等官員,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這是科舉制度的開始。

三、在兵制和刑律方面,隋文帝也進行了改革。

從北周建立府兵制度後,出現了兵民合一、兵農合一的趨勢。590年,隋文帝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由此兵籍與民戶同隸州縣,改變了過去兵民分治的現象,府兵制度進一步與均田制度結合起來。

針對北周刑律苛酷的情況,隋文帝製成《開皇律》。《開皇律》在北魏、北齊刑律的基礎上加以修訂,廢除了諸如梟首、車裂、孥戮、宮刑等許多酷法,只保留律令五百條。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死刑又分絞、斬二等;流刑分流一千裡、一千五百裡、二千裡三等;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杖刑分杖六十至杖一百五等;笞刑分笞十至笞五十五等。《開皇律》中特別訂出所謂“十惡”之條,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凡觸犯者皆從嚴懲治,不加赦免。貴族官僚犯法,只要不涉及“十惡”,可減一等治罪或用銅贖罪。

四、農業上繼續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

隋制規定,自親王至都督皆給永業田,多者百頃,少者三十頃。京官從一品至九品都給職分田,多者五頃,少者一頃。官署給公廨田,以供公用。農民、奴婢、耕牛的授田和北齊相同。即一夫一婦受露田一百二十畝,丁男受永業桑田或麻田二十畝。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間,奴婢受田的數量和普通人民一樣。丁牛一頭受田六十畝,限四牛。

實行均田制,使農民得到了一些土地,地主的土地兼併也多少受到了一些限制,這利於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擴大耕地面積。

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隋朝實行了租庸調製度。租庸調規定:丁要負擔賦役,老就免去賦役。繳納租調,一般以床(一夫一婦)為單位來計算。丁男一床,納租粟三石;調視桑田和麻田而納物不同,桑田納絹一匹和綿三兩,麻田則納布一端和麻三斤。未婚單丁和奴婢則納一半租調。力役方面,隋初沿襲舊法,每年服役一個月,583年,改為二十一歲起服役二十天。590年改為五十歲免役收庸(用布帛代替力役),調絹也減為二丈。

五、在賦稅方面,隋文帝降低了農民應繳的稅額,而且奴婢繳半賦。農民的負擔有所減輕,農民從事生產的時間較多,收入也有所增加,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六、在戶籍管理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的政策。隋朝在全國“大索貌閱”,按人清查戶口,以防詐老詐小逃避租役。如戶口不實,裡正、黨長流配遠方。又規定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並鼓勵互相告發。通過這一措施,新增丁44.3萬,口164萬多。

另外,隋文帝還採納了高鍇所建議的“輸籍定樣”的辦法,即將人民所輸租稅,依每家資產情況作出繳納標準,從輕定額。每年縣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黨或三黨共為一團,根據標準定戶等的上下。這樣就弄清了戶口和人民應納稅額,百姓固然不能逃脫,地方官也不能隨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賦稅比世家大族對屬民的剝削為輕,有利於把莊園內的屬民吸引過來,使國家戶口大為增加。這既打擊了世家大族,同時也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

七、統一錢幣和度量衡。

隋朝以前,錢幣長期紊亂,大小輕重不一,影響了商品交換的發展。隋建立後,改鑄新五銖錢,“又嚴其制,自是錢貨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在統一錢幣的同時,也採取了一些統一度量衡的措施。錢幣和度量衡的統一,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八、在對外關係方面,隋文帝採取安撫、防禦性的政策。

早在北齊和北周時期,北方的突厥就常騷擾內地。楊堅在執政北周時,與突厥和親,盡力經營好雙方關係。隋建立之後,突厥加緊了南下的侵擾,但都被隋軍打敗。為了有效的防禦突厥勢力的侵擾,楊堅三修長城,鞏固北邊的防禦線。後來,突厥內部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分。東突厥因為無法與隋抗衡,漸漸的採取了和緩政策,直到接受了隋朝的統治。而西突厥則逐漸向西發展,對隋朝威脅漸小。

隋文帝統一中國

隋文帝在北方邊境取得安定之後,開始了統一天下的步驟。首先是滅掉了後梁。後梁原本就依附於北周。楊堅最開始進行籠絡,等隋朝勢力壯大後,就派兵占領了後梁。

當時占據江南的陳的末代皇帝是喜歡酒色的陳叔寶。公元588年的秋天,文帝派兵五十萬,東到海邊,西到四川,在長江沿線向陳發動了全面進攻。而陳的兵力總共不過十萬,而且上下沒有積極的備戰,只是沉浸於表面的歌舞昇平之中。當隋軍抓到陳叔寶時,前線傳來的急報他還沒有打開看過。

自此,隋朝統一了天下,為唐朝的興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隋文帝的功績

隋文帝楊堅在中國歷史上算得上是一個卓有功績的皇帝。他對政治體制、法制等方面的改革,對於唐朝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事實上,唐朝的體制基本上是隋朝時的翻版。因此在我們讚美唐朝的盛世華章時,也不要忘記了開啟這華章的隋朝,尤其是隋文帝。

選拔儲君和隋文帝之死

隋文帝楊堅晚年時猜忌心十分嚴重,特別是在選拔儲君的問題上。
楊堅一共有五個兒子,都是皇后獨孤氏所生。

長子楊勇,小時很受父母喜歡。但長大後,楊勇卻奢侈起來,而且迷戀女色,不加遮掩。這使提倡節儉的楊堅夫婦都不喜歡他,楊勇的太子之位也沒能保住,最後被廢為平民。

次子楊廣,十分有心計。他很會偽裝,在父親面前表現得很節儉,在母親面前表現得很守規矩,只和正妃親近。他最終代替了哥哥楊勇,做了太子。

三兒子楊俊、四兒子楊秀,都是奢侈,貪戀女色之人。楊俊病死,楊秀後被楊廣貶為平民。小兒子楊諒,在楊堅死時,起兵直奔京城想爭奪皇位,但很快被打敗,做了俘虜。

公元604年,楊堅病重,讓楊廣等人進宮侍奉。臨死時的楊堅終於看清了這個兒子的真面目,但卻已經晚了。楊廣寫給楊素的信被送到了楊堅手裡,信中是詢問楊堅死後如何安排朝政的。看了信,楊堅極為震怒。另一件事更讓他傷心,就是他最喜歡的宣華夫人說楊廣在夜裡調戲她。楊堅這時才後悔讓楊廣做了太子,趕忙讓人去找楊勇來。楊廣聽說了,就將侍奉楊堅的人全部換掉,當天,楊堅死去,終年六十四歲。歷史上沒有說清是如何死的,後來人們猜測是楊廣下的毒手。不過,病重的楊堅因為受刺激而死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就這樣,隋朝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楊廣粉墨登場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